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为什么几万人都挖不开武则天的墓呢?

发布时间:2024-08-24 00 浏览: 34

如果问哪位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无疑是武则天的“长寿之域”——乾陵。她的陵墓在冷兵器时代曾被刀剑砍过,在热兵器时代曾被机枪大炮轰过。在13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过17位众所周知的盗墓者。

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已被掏空,唐太宗的昭陵已被扫荡,康熙皇帝的尸骨也连一块残骸都没有完整,为何唯独武则天的乾陵幸免于难呢?

这个故事要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始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建成。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两峰较低,东西对峙,时人称其为“乳头山”。从乾陵东侧向西望去,梁山形似一具女性身体卧在地上,北峰为头部,南两峰为胸部。人们常说它是武则天的奇妙象征。

唐代的风水师认为梁山对女主角有利,所以一百年后,武则天选择梁山作为她和丈夫唐高宗的“长寿之乡”。

武则天墓被盗过吗_武则天墓_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打开

乾陵始建于唐朝鼎盛时期,当时国家强盛,陵墓规模宏大,建筑华丽辉煌,堪称“史上帝王陵墓之冠”。初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历史教训,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掘墓的陵墓,从他和长孙皇后的昭陵开始,开创了“以山为陵”的陵墓制度。陵墓由著名艺术大师颜立德、颜立本设计,陵墓集建筑群与雕塑于一体,依山错落排列,气势“龙盘凤飞”。

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在昭陵格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仿照唐都长安的样式修建,分为皇城、宫城、外城,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至于里面的宝物,文物工作者经过多年探索调查,估计至少有500吨!前后通道两侧,有4个石洞,每个石洞里都放满了唐朝鼎盛时期最值钱的珍宝。通向金刚壁的近百米甬道两边,放满了各式金银祭器。最让世人感兴趣的,还是那件顶级国宝——《兰亭序》。在乾陵地区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流传着《兰亭序》与武则天同葬的说法。

劫掠

如此丰富的宝藏,让乾陵吸引了职业盗墓贼、各省刺史、土匪、军阀,甚至农民起义军,拿着铁锹、锄头来挖了几遍。从武则天葬入乾陵的那一刻起,梁山就再也没有安静过。第一个参观乾陵的人,是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这位盐商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长安后,先是烧杀抢掠,开开心心地活着。满足了土匪瘾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做。

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打开_武则天墓_武则天墓被盗过吗

这时,有人告诉他,梁山西侧的黄土下面埋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向黄巢暗示,唐代陵墓中最富有的乾陵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集四十万大军前往梁山西侧进行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用铁锹的本领很高,没多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留下了一条深达四十米的“黄巢沟”。但乾陵好像根本就没有入口。后来,唐朝军队聚集起来,对长安发动反攻,黄巢无奈地空手而逃。自称是读书人的黄巢极其愚蠢,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把建筑废墟埋在距离陵墓入口300多米的地方,这意味着他挖掘的方向是错误的。

第二个向乾陵伸出魔手的人是五代时期耀州刺史温韬,此人仿佛天生就是要给唐李朝帝王陵墓惹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唐朝17座帝王陵墓被发掘,只剩下乾陵了。

但他的理想在这里破灭了。他和黄巢一样,也曾调集数万大军,在大白天挖掘乾陵。没想到,连着三次遭遇大雨和狂风。部队一撤,天色马上就放晴了。温韬实在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但还是没有继续挖掘,放弃了这个想法。乾陵就这样躲过了第二次灾难。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一次出动的不是四十万大军,而是一支现代化整编师。盗墓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能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

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打开_武则天墓_武则天墓被盗过吗

乾陵

他带领部下,模仿孙殿英炸毁慈禧、乾隆陵墓的方式,在梁山上扎营,烹煮食物,以军事演习为掩护,用黑色炸药炸毁墓道内三层竖石条。正要进去时,突然浓烟滚滚,向上旋转,形成龙卷风。天空顿时暗下来,石块和黄沙四处飞扬。七个陕西士兵最先中招,当场口吐鲜血而死。其他人不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去。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了最后的劫难。

前段时间圆明园兽首拍卖的消息让不少爱国人士忧心忡忡了许久。这些铜像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创作的价值,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程的重要象征。不管是回归与否,中国近代的落后与挨打注定会被载入史册,永远不会被忘记。当然,今天要讲的故事,并不是这些让中国人汗颜的铜像,而是那块足以让中国人骄傲的石头:在盛唐时期,武则天竟然用“外国使者”来镇守陵墓!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顶,距西安约80公里,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继位者、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外朱雀门东西两侧,有61尊石像,雕刻风格原汁原味。石像残高1.5米至1.77米不等,大小与真人相差无几。人们通常称之为“洋像”和“王像”。用“洋使”守陵,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守陵是臣的职责,而使者是国家的象征。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大多已无头。人们不禁要问,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来守陵,而且他们为何只有尸体而没有头颅呢?

宋代赵恺为游世雄《乾陵图》所作《注》中说:“乾陵下葬时,各部族来助葬者甚多,武则天不知唐太宗尚存的威势,欲示后世,便将各部族首领记录下来,各有形象,刻于玉石之上,以让后世知晓。”后人据此认为,这些外臣是前来朝贡的人。考虑到唐高宗、武则天在位期间,唐朝强盛,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投降,所以边疆各少数民族首领都来参加唐高宗的葬礼。为了彰显皇权,武则天命人按照参加葬礼的领导人的服饰、容貌雕刻石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但研究人员发现,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些石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左襟的武士袍。襟就是衣服的前襟,历史上我国中原地区的人大多穿右襟,而少数民族的衣服前襟朝左,称为左襟。右襟、左襟也成为区分汉族和胡族的重要标志。从石像所穿的服饰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石像中,不仅有游牧民族,还有来自唐代西域及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

这些石像手上都拿着一个虎板。虎板是我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木板,一般用象牙制成,记录着他们要说的话。此外,在20多尊石像上还发现了“玉囊”,所谓玉囊,就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巡抚、刺史随身携带的装着官印的袋子。这些都提醒我们,这些石像在唐代是身居要职的官员,而不是信使。

研究人员还发现,乾陵部分石像名字前有“顾”字,说明石像完成前已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社石像名字前有“顾”字。据记载,阿史那弥社是西突厥首领,曾封为骑将军。唐高宗即位后,阿史那弥社成为唐朝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公元662年去世。唐高宗公元683年病逝,次年葬于乾陵。因此,阿史那弥社去世时间比唐高宗早20多年,不可能参加唐高宗的葬礼。像阿史那弥社这样名字前刻有“顾”字的石像还有十余尊,进一步证明乾陵内的石像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则天下葬时前来祭奠的人。

既然石像并非是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后所立,那么石像究竟是何时所刻?据史料记载,石像初立时,背上便刻有国名、官职、姓名等,但如今能辨认的只有少数,其余的已模糊不清。

武则天墓_武则天墓被盗过吗_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打开

乾陵无头石像

北宋时,陕西运史游世雄曾“访奉天县旧族,摹刻四碑,拓本完好”,在石像背面找到姓名样本,刻成四块石碑,分别安放在东西两座石像前。可惜元代四块石碑仅存三块,且已毁损。元代李好问在《长安志图》中只记载了39人的官衔和姓名,清代叶奕宝在《进士录》中记载了38人。至今,外官像上有姓名的只有6人,能考证官衔的只有36人,部分人的生平事迹记载在唐代史书中。

乾陵群像中的波斯王毗罗兹是波斯王伊嗣俟的儿子。贞观十三年(639年),他派使者到长安进献活蛇。伊嗣俟被阿拉伯人驱逐,在前往吐火罗的途中被阿拉伯人杀害。其子毗罗兹继位后,再次遭到阿拉伯人的入侵,向唐朝求救。由于两国相距太远,不便出兵,为了表示对波斯的支持,就以吉陵城为波斯总督府,任命毗罗兹为波斯总督,但还是被阿拉伯人所灭。毗罗兹逃到长安,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毗卢遮那向唐朝廷呈请在长安城内修建波斯寺庙,最后在长安去世。

慕容诺合波原是吐谷浑人,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吐谷浑河源郡王,又封他为乌狄耶巴都汗,唐太宗昭陵前也有他的石像,国号与乾陵相同。贞观十三年,慕容诺合波专程到长安朝见并请求成亲。次年,唐太宗“将其嫁与皇室成员弘化公主,并命右卫将军护送公主”。唐高宗即位后,仍封为吐谷浑青海王。因其深得唐太宗、高宗宠爱,与唐朝关系密切,故在两代皇帝的陵墓前均雕有石像,以纪念他。

尉迟敬是于阗王。于阗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贞观年间,于阗使者向唐朝进献玉带等贡品。唐高宗年间,突厥女婿舍尔平定龟兹,于阗王孚格信大惊,赐女婿舍尔三百头骆驼以慰劳。舍尔派使者薛完备劝降唐朝,孚格信便带着薛完备亲自到长安朝贡。他被唐高宗封为右卫将军,赏赐玉带、锦袍等物品,并获准在长安居住数月才返回。天授三年(692年),于阗王符格雄去世,武则天立其子尉迟敬为于阗王。于阗国虽然不是汉族,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因此在乾陵前雕刻有于阗王立石像。

唐代史书所记载的这些事迹,大多发生在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可见这组石像亦是这一时期所刻,且是在武则天葬入乾陵之后所立。

事实上,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空前强大,统治势力北越沙漠,西越帕米尔高原,直抵中亚两河流域。周边少数民族与唐朝交往频繁,不少少数民族首领被唐朝任命为地方官员,还担任十二卫将领。基于此种情况,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在葬武则天时,将60多位曾在朝中任职的土司塑像置于乾陵,以体现唐高宗、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和各民族对唐朝的隶属关系。

乾陵内藏传佛教造像共计61尊,其中东侧29尊,西侧32尊。但如此不对称的摆放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格局,因此有学者怀疑藏传佛教造像的数量可能不止61尊。

果然,在乾陵东侧的陵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石坯。石坯高2.45米,宽0.86米,以此尺寸估算,其大小与石坯人相当。随后,在这一侧又发现了一块半成品,石坯上已雕出人身。附近的村民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尊未完成的石像。如果算上石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外官造像数量恰好有64尊。

乾陵外官造像在明代中后期毁损严重,大多无头,至本世纪初,石像已无头,石像无头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民间有很多说法,一种是石人化作了恶魔,毁坏了附近农民的房屋,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人在晚上化作了幽灵,毁坏了所有的粮食,粮食都是被人们打碎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一种说法是,唐朝初期,北方有一位突厥汗名叫阿史那元庆,他文武双全,智勇双全,深受各部族爱戴。不知何故,有人为他雕了一尊石像,安放在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明得知后,十分不满,便化装成喇嘛来到乾陵。他一看是真的,当即勃然大怒,举起石头要砸碎石像。却被守陵人发现,痛打一顿,赶出陵墓。他心怀怨恨,借刀要杀人。一天,他趁夜潜入石像附近的农田,践踏庄稼,却散布谣言说石像在作怪,只有砸碎他的头才能免灾。百姓们信以为真,纷纷跑到乾陵砸碎了石像头。阿史明趁机捡到了父亲的石像头,包好带回家中。从此,乾陵上的仁宾像就成了无头石像。

另一种说法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看到唐乾陵前有外国使节的塑像,觉得是对洋人的侮辱,便砍掉了石人的头。但据史学家考证,当时八国联军并没有去乾陵。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不难看出这些石像的丢失、损毁都与人们有意无意的破坏有关。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外相像的毁坏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明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强烈地震,震级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半夜,人们还在熟睡,导致这次地震死亡人数达80多万。华县距离乾陵只有一百多公里,属于震中,乾陵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地震。专家推断,关中地震是造成凡尘像头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仅是凡尘像,乾陵很多石像、石马的头部都有破损。专家分析:除了石像颈部易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因为当时用来雕刻的石头,都带有一些石纹,也就是石头上能看得见的一些浅色的纹路,当石头受到损伤的时候,最容易从这些地方裂开。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外国使节像中,有一部分在地震中被毁,其余的可能毁于约500至600年前明末清初屡遭战乱之时。

在这61尊塑像中,虽然头部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些身着紧身衣窄袖、着宽带、着短皮靴、双脚并立、双手向前拱起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仍然向我们展现着当时洋官立于朝廷的情景,留给我们对盛唐盛世的无限遐想。

之前的链接: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