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有一户“一家三进士,一家三翰林,两任一品官”的家庭,在广西实属罕见。他们就是灌阳县的唐景嵩、唐景崇、唐景伟三兄弟,他们的家在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不知道广西历史上哪里还有这样的家庭。目前,灌阳县委、县政府正在把这里打造成历史文化景区。前不久我去过,感觉游客还挺多的。
古村古巷古朴,灌江马山河绕村而流,我们去他的故居看看吧,用车载导航就可以到达唐景松故居。
开车至停车场,往前走一小段,经过跳石,就看到唐氏三兄弟的故居。
过了马山河,就看到了唐景松故居
故居前状元井景观
状元井简介
近距离观察状元井
仰望唐景松故居
有人说故居前的怪石是上马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故居前摆放着一些古董。
古董能让人回忆起历史的沧桑
故居门前右侧停放的牛车
大门上的对联是“汉园”两个大字。
参观唐家故居,回顾历史事件
门前石墩
精美图案
左对和右对
岁月冲淡了棱角
在医院
钉子天井铺装,四条河流回归池塘
窗户图案
保存完好,非常罕见
精细雕刻并不容易
翰林兄弟
多么辉煌的时代。
据灌阳地方志记载,唐景崧(1842年1月8日—1903年3月2日),字炜青,自幼慷慨大方,志向远大,学习十分刻苦,才华出众。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14岁参加年试,中状元;辛酉年(1861年)19岁参加乡试,中状元;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23岁参加会试、殿试,中进士,授翰林,入选翰林院学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任吏部主事。
由于他性格刚直,不阿谀奉承,在吏部任职二十年。
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入侵越南,并伺机侵入云南、广西。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协助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唐朝廷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参战。经皇帝批准,唐朝光绪九年春到达中越边境宝胜,说服驻扎在那里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共同抗法。
汤当面向刘永福提出三计:“越国受法军压力,濒临灭亡,若诚心依托宝胜诏书平定各省,向中国请命,如计成功,即可封为王,此为上策。其次,率全军攻打河内,赶走法军,中国必将提供资金援助。若坐以待毙,守住宝胜,失败而投降中国,恐怕中国不会接受其献策,此为下策。”刘永福采取的是中间计策。
1883年5月,唐、刘二人凭借雄才大略,在河内以西的直桥与法军展开激战,击毙法军2000余人,俘虏法军元帅李威理,使国威大增。为击溃法军,唐受命召集4个营骁勇善战的士兵,号称“荆子军”,与敌军作战。
唐在援越抗法中功绩卓著,清政府封他为“霍家纯巴图鲁庸”,任台湾巡抚。1891年升任台湾巡抚。1894年任台湾代理巡抚,授光禄大夫一等功。
甲午战争爆发后,唐朝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方面筹谋海防,训练军队,另一方面激励人民团结抗敌。
并调名将刘永福镇守台南,自己则率部镇守台北,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唐太宗与台湾军民义愤填膺,坚决反对战争,宣告自己抗日。由于孤军奋战,寡不敌众,1895年6月初,基隆被日军占领后,清廷下令唐太宗回国,暂住桂林。在桂林,唐太宗担任景谷书院校长、广西体育学校校长,推广科学,培养人才。其中,马君武就是他非常看重的学生。
汤还在自己的桂林榕湖畔别墅里开设桂剧“春班”,从事桂剧创作,为桂剧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97年,康有为到桂林讲学,唐、康二人在桂林组织“声学社”,创办广西第一份报纸《广人报》,宣传维新变法。
作品有《义工日记》、《诗歌》、《侦探小说》、《棋亭剧》等。
唐景松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志愿日记》一书中随口提到的绰号——南竹生,竟然导致多年后他的孙女唐云与同僚陈宝箴的孙子、湖南巡抚陈寅恪成婚。
在这三兄弟中,最具有传奇色彩、影响最大、争议最大的当属兄长唐景松。
唐景崧在台任职十年,历任台湾道观、台湾巡抚、台湾巡抚,是清朝在台任职时间最长、担任职务最多的高官。
关于唐景松去世的地点,后世众说纷纭,有说是上海,有说是桂林,还有说是广州。其实,唐景松是在广州去世的。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和《大公报》都报道说,原台湾巡抚唐景松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四日,在广州大石街一所民宅内去世。
至于“越境入内”的悬案、“携款而逃”的冤案、“不战而逃”的冤案、“与刘永福不相容”的误解、“有通军事之名而无军事才能”的成见、“不懂用人”的后知后觉指责,以及各种基于谣言而流传的旧账,《翰林三人》均将史料罗列出来澄清以供考证,希望还历史真相,还人物清白。
唐景崇(1844年6月4日—1914年10月24日),字纯卿,唐景嵩之弟。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清同治元年(1862年),18岁参加年试,中状元;清同治六年(1862年),23岁参加乡试,考中榜眼;清同治十年,参加会试和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选为翰林院生。
入庶昌书院三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吏部、礼部、兵部、工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两江学政、两广乡试主考、全国科举主考、殿试阅卷大臣、留学生阅卷大臣等职,其学生遍布海内外。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升任学部尚书,授光禄大夫。当时学派林立,于是在北京成立中央教育委员会,集全国学人,商议意见,沟通新旧,并管理校规、审阅教科书,审查小学师资两级及教师优待等事宜。
宣统三年,任国务大臣、学部尚书、德政院议政大臣。民国改元,袁世凯组阁,欲任唐景崇为参议,唐不肯,受聘为清史馆主修,未到任即逝世。唐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数学,尤好研究历史,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误》、《御制讲义稿》等书。
二哥唐景崇为人沉稳,是三兄弟中最有成就的,位高权重,最热衷于历史和学术。《清史稿》说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数理,尤好研究历史”。他为官数十年,或侍奉皇帝身边,或游历江浙繁华之地,每天治政读书,不辍。
宣统三年,唐景崇任学部尚书、国务卿(一品)。任职期间,他对中国推行近代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等问题发表了许多言论。江浙几所近代著名学堂的创办、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都与他息息相关。他所著《唐史注》至今保存完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评论该书“颇有参考价值”。
唐经纬出生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比唐景崧小13岁,比唐景冲小11岁,是三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
他17岁中进士,22岁入翰林院,25岁任翰林院编修,比两个哥哥更早与晚清维新派著名代表人物谭嗣同的二姐谭思姝结婚,27岁被任命为顺天县试同试官。唐景崧说弟弟博览群书,关心时局,当他志愿赴越南抗法、向朝廷写奏章时,弟弟帮忙收集了大量材料。可惜1885年他在北京病逝,年仅30岁。
姜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