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城市印记——江门市规划档案馆档案讲述历史(五)

发布时间:2024-08-24 00 浏览: 42

顺着时光的年轮,我们将触觉延伸至城市地图深处。从耕读、父爱子等祖传家训,到承载先辈精神依托的民俗活动,百年老榕树依然郁郁葱葱,独具特色的雕梁画栋依然屹立。你会领悟历史建筑的精神脉络,也会唤醒内心深处的乡愁。

第五站:雄伟的五区,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

1. 江门近现代岭南建筑的发展背景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三个区,代管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四个县级市,是中国著名侨乡。江门市历史悠久,两千年五县文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百年来侨乡的巨大变化,彰显了独特的侨乡文化风貌。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以坚船利炮在广东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仅实现了其输出资本和货物的主观目的,而且产生了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客观结果。此后,在武力与和平的双重推动下,西方文化文明逐渐被中国人民所认识和重​​视,为西方建筑文化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和被岭南建筑文化所吸收、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使当时的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但也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眼界。作为早期开放的通商口岸,西方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也随着开港通商而传入江门,当时大批江门人到西方去务工谋生,成为近代江门华侨的主要来源。后来,大批华侨回国定居,带来了当时西方的建筑艺术,当时修建的许多建筑融汇了中西建筑艺术和施工技术的精髓,成为中国近代建筑中岭南建筑的经典[1]。

传统村落典型布局

图片来自《江门市历史文化村落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1)洪圣古庙

文物所在地:江门市潮莲宏盛公园

历史年代: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

面积:1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44平方米

楼层数:1

建筑类别:宗教建筑

洪圣寺位于潮连街道福冈村,西江之滨,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代曾五次重修,分别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嘉庆二十三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

该殿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两进,面阔11.3米,进深21.6米,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单檐瓦顶,绿琉璃瓦边。前殿、正殿面阔、进深三开间,四柱四梁。殿内保存大量精雕细刻的木雕、石雕、砖雕。特别是殿堂的青石门联、青石方柱,为深浮雕,并刻有花卉、果纹,在省内实属罕见。[1]

洪圣古庙概况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弘圣寺内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弘圣寺位置图

图片来自《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划界图》

(二)名臣家庙

文物所在地:江门市潮连镇鹿边村

历史年代: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光绪年间重修

面积:725平方米

建筑面积:709平方米

楼层数:1

建筑类别:祠堂建筑

名宦家庙位于潮莲街鹿边村,始建于明代,原名文林郎庙。清光绪五年(1879年),庙宇改名为名宦家庙。此后,清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整个建筑呈现清代建筑风格,结构完整,气势宏伟。庙宇三进,面阔12.5米,进深58.55米,占地面积732平方米,建筑面积709平方米。前、中两栋建筑均为殿堂式,分别为三柱、四柱梁架结构。两栋之间有亭阁,亭阁上布满精美的浮雕木雕;后栋为庭院式两层“玉杯楼”。相传朝廷任命文林郎时所用的玉杯即存放于此楼内,故而得名[1]。

明宦家庙外景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名官家庙宇内部及细部装饰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名官庙位置图

图片来自《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划界图》

(3)陈白沙庙

文物所在地:广东省江门市白沙街道办事处花园社区白沙大道西37号

建筑面积:993平方米

陈白沙祠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主要建筑排列在纵轴线上,前后建筑以对称回廊连接。祠内有大量白沙先生书法的明清碑刻和拓片。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纪念陈白沙母亲林夫人的贞节而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建。陈白沙祠落成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过四次大规模修葺。1979年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

陈宜禧故居_参观陈宜禧故居_参观陈宜禧故居观后感

陈白沙庙外景

图片来自《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划界图》

陈白沙庙外景

图片来自《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划界图》

白沙寺外观景点地图

图片来自《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划界图》

(四)梁启超故居

文物所在地: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中村2巷8号

历史时期:清朝

建筑面积:412平方米

建筑高度:6.3米

楼层数:2

建筑类别:现代私人住宅

梁启超故居为清代建筑,1983年起,新会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了三次全面修缮。

故居坐东南、西北,有正厅、偏厅、两厢、门廊、天井。二楼有木阁楼,保留有木床、衣柜、椅子等家具。主要建筑有故居和义堂书房,义堂书房是梁启超少年时读书的书房。婚后,梁启超与妻子李蕙娴在此居住,长女梁思顺即在书房内出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故居是他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1983年、1989年分别被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梁启超故居外景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梁启超故居详情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五)陈宜熙故居

文物所在地:台山市斗山镇修墩村委会梅塘村

历史时期:民国十一年(1922年)

面积:约1000平方米

楼层数:3

建筑类别:现代私人住宅

陈宜熙故居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修墩村委会梅塘村,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宜熙,字长亭,小号野夫、德天,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845年12月14日)出生于新宁县厝洞都留村宁美堡朗美村(现台山市斗山镇修墩村委会梅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60年10月,陈宜熙到美国西雅图谋生,1904年毅然回国倡导修建“中国第一条私营铁路”——新宁铁路。后来,新宁铁路被接管,陈宜熙遭遇重重阻碍,失望、愤怒地返回家乡。1929年6月25日,陈宜熙逝世,享年84岁。

陈宜熙故居由六栋传统岭南民居和一座图书馆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六栋民居均为三层楼高,青砖墙体,木质推拉门、双开木门。图书馆为两层楼高,平顶、水泥混凝土结构,融合西方建筑风格。2002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陈宜熙故居外景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陈宜熙故居图书馆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陈宜熙故居详情

图片来自《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地图集》

古祠堂、古牌坊、古建筑依然默默矗立,它们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最纯朴的地方特色,凝聚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历经沧桑的建筑、古榕树静静地伫立着,默默地向世人讲述着生生不息、繁衍生息的人文情怀与故事。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岭南近现代建筑精品展C4·3·6-1

2.C4·3·21-1蓬江区、江海区不可移动文物范围划定

3.C5·2·6-1江门市明历史文化村落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江门自然资源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