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则天,很多人只是大致知道她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但人们往往对细节缺乏了解,只认为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生前和死后,有太多的谜团和未知。
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为何其墓前有61个无头石人,乾陵为何一千多年从未被盗过?千百年来,这些问题众说纷纭,众说纷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密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的秘密。
武则天之墓 - 乾陵
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时任吏部尚书的魏代嘉主持乾陵工程。一年后的弘道二年八月,高宗李治葬于乾陵。此后,乾陵工程一直持续到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在中宗的安排下,武则天葬于乾陵。
乾陵历经一千多年的侵蚀,是十八座唐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主陵,也是唯一从未被盗过的陵墓。
如今,走近乾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陵前的《述圣记》碑和《武子记》。《述圣记》碑是武则天亲笔所书,由其子唐中宗李显题写,颂扬唐高宗的功德。《武子记》碑则是武则天为自己所立的碑,寓意“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值得一提的是,无字碑并非没有字,自宋金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在碑上书写,使其成为有字的碑。元明清以后,“无字碑”不仅刻有许多文字,而且有了天然的“碑文”,用来评价武则天。此外,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女真等少数民族文字,书法齐全,有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五种体裁。
除了两块石碑,陵外还有不少石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乾陵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整齐分布的两组石像。
石像整齐、恭敬地排列在陵墓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计61尊。更令人称奇的是,这61尊石像虽然都是弯腰抱手,姿势整齐、恭敬,但却都没有头部,衣着也各有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存在的背景,也能够理解,但是,这61尊服饰各异的石像为何立在陵墓前?他们以整齐、恭敬的面容迎接谁?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头在哪里?
雕像的秘密
61尊石像究竟是谁?他们不同的服饰,已然暗示了答案。如今,走近石像,可以发现,部分石像背后,刻有国名、官衔和姓名等铭文。直到今天,仍有七尊石像的铭文可辨,包括“穆克汗苏托拉王”、“圣于田尉迟敬王”、“吐火罗赤节大建太子”、“莫楚都督伊犁坦罕达干”、“博贤城和甫帝延王”。
因此有考古学家分析,这些石像当时是唐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官员、邻国王公、使臣等人物,唐朝皇帝为了彰显唐朝的强大,便将他们的塑像一一竖立起来,置于陵墓前。
也正是因此,他们虽然衣着打扮各异,有的身穿束腰长袍,有的身着翻领紫袖,但是姿势却十分一致,都是并肩而立,双手拱胸,姿态极其谦卑,仿佛是在这里排队迎接皇帝的到来一样。
如果该雕像是某位官员、使者或者附属国的王公大臣,为何会竖立一尊无头石像呢?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尊石像最初竖立时是有头部的,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头部消失了,再也没有找到。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期,一些曾经向唐朝叩头的诸侯国的人,来到乾陵附近,看到自己的祖先竟然在乾陵前叩头,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国家的尊严受到了玷污,自己也感到羞愧,于是就用甜言蜜语煽动当地百姓,说这些石像竖在这里是不吉利的,让当地百姓把石像的头砍掉。
但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如果你认为这些石像有损国家形象和尊严,那么把它们搬走不是更合适吗?如果你能煽动民众砍掉石像的头,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齐心协力把石像搬走呢?
那么传言不可信,这个千古之谜真的很难解开吗?转折点出现在1974年。
头深深埋在地下
1974年一个普通的早晨,陕西西安的两个农民像往常一样在田里干活,在挖地的时候,意外挖出一块大石头,细看之下,发现那竟是一尊精心雕琢的石像。
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农民在土地里挖出文物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所以大多数农民都有挖到什么文物就上报的习惯。两位农民挖出人头后,很快意识到这个头像应该是一件文物,于是赶紧联系了当地的考古部门。经过专家鉴定,发现两位农民挖出的石像是乾陵陵门口人像群中丢失的头像,因某种原因被埋在土里。
该头像发现后,当地考古部门调动力量,在附近又发现了数个石像头像,均为乾陵陵门口群像的头像。
这些人头的发现,不仅解答了61颗人头的下落,也验证了考古专家的一个猜想。
很久以前,专家学者通过文献考证发现,明嘉靖年间,乾陵附近曾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由于61尊石像的石质不是特别好,很多雕像都出现了裂痕,甚至颈部断裂。再加上随后连年战乱,61尊石像最终都变成了无头像。
概括: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时间。即使没有天灾人祸,61座石像能够完好无损地存留下来的概率也极低。但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或许不够专业,甚至一无所知,但也应该明白,发生过的一切,都必定会留下痕迹。想要探索过去的秘密,就要努力寻找留下的痕迹,而不是编造故事、编造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