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快报》报道,南京林业大学附近的一处山谷内,发现一对明代锦衣卫高官夫妇墓葬。昨日,该古墓被清理,除墓志铭、一件白瓷罐和一件蓝釉梅瓶外,再无其他遗物。
但专家表示,这座古墓出土文物档次极高。因为梅瓶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王公大臣的墓葬才会有如此高级别的文物。“我们博物馆以前从来没有出土过青釉梅瓶。”南京博物馆的专家表示,这件青釉梅瓶与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白龙纹梅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只罕见的梅瓶一直存放在仓库里
前天下午,在考古现场,记者有幸见到了周氏墓中的青釉梅瓶。当时,青釉梅瓶和白瓷罐分别放在两位墓主的龛内,一左一右。然而青釉梅瓶一出现,就引起众人惊呼,它呈紫蓝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蓝光。
接下来,青釉梅瓶得到了“特殊处理”。考古专家们先是将梅瓶周围的泥土一点一点刮掉,然后轻轻地用红色塑料袋套上。取出时,他们用手当挡板挡住梅瓶,生怕泥土落在上面。取出后,迅速用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再轻轻地放入文物袋中保护。白瓷罐的待遇就差多了,取出后,只是用报纸盖住。
青釉梅瓶如今在哪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如此珍贵的文物,博物馆事先就和文物保护部门沟通好,直接就收起来了。“就连下班时间,文物保护部门的人也不走,一直守在门口,然后把(文物)拿进仓库保管。等考古发掘结束,需要清洗的就拿出来清洗。”这位专家说,梅瓶到博物馆后,已经“检查”过了,保存得相当完好,呈青紫色,底部没有铭文,色泽十分润泽。
青釉梅瓶的原料是进口的吗?
● 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当时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比黄金还高。
“这件蓝釉梅瓶至少值百万元。”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周道祥说。在古代,梅瓶是最高级别的瓶类。从现存的梅瓶来看,大多见于王公大臣的墓葬,数量相当少。蓝釉梅瓶更是少之又少。
“梅瓶出现于宋代,但元代更为出色,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釉白龙纹梅瓶,就是用当时从西亚进口的原料制作的。”扬州博物馆副馆长蔡云峰说,当时这种进口原料的价格比黄金还贵,再加上青釉对烧成技术要求非常高,单是青釉梅瓶的价格就非同一般。
那么此件蓝釉梅瓶是用什么材料烧制的呢?
据周道祥介绍,明嘉靖年间若使用回青料,必定是进口原料,用这种原料烧制的瓷器品质极佳。“高端青花瓷多用回青料,釉色呈青紫色,看上去十分光润。在古代,回青料是作为绘画的材料,像这种通体使用,实属罕见。”周道祥说,这件梅瓶看上去散发着青紫色的光芒,说明烧制的原料极有可能是进口的回青料。
这真的是官窑烧制的吗?
●即使不是官窑,也是政府定制,由民间顶级师傅烧制
“古代官员大多崇尚蓝色,因为在他们看来,蓝色象征着清廉、廉洁。把蓝色带进古墓,意味着他们想在历史上留名。”周道祥说。
南京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程小忠介绍,鉴定瓷器价值有几个因素。第一是“物以稀为贵”;第二是釉色,釉色是否均匀正,如果颜色不正,则相对低劣;第三是器形,明代青釉瓷多用于祭祀,从现存的来看,青釉瓷碗较多,青釉梅瓶较少;最后是尺寸,尺寸越大,价值越高。徐轲夫妇墓出土的梅瓶,釉色正而均匀,尺寸较大,其价值可想而知。
“即使不是官窑烧制,也是官民合烧,即官府定制,请民间的佼佼者来烧制。”不过,周道祥说,周氏祖父周宣曾任礼部尚书,周氏本人又十分贤惠,所以这只梅瓶极有可能是宫中之物,很可能是皇帝的赏赐。
这件梅瓶究竟价值几何?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华国荣介绍,此前从未出土过蓝釉梅瓶,蓝釉文物存世量极少,蓝釉梅瓶更是凤毛麟角。
目测,周公墓出土的梅瓶高30多厘米,通体呈蓝色。“跟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白龙纹梅瓶很像。”专家调侃道,“如果把青釉白龙纹梅瓶上的两条白龙涂成蓝色,就跟周公墓里的青釉梅瓶一模一样了。”
“我们博物馆的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的,元代的年代更久远,元代对这种蓝釉的烧造很有创意。”扬州博物馆副馆长蔡云峰说,他们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更高大,高达43.5厘米,价值40亿元。最吸引人的是,这件梅瓶上的纹饰十分震撼:白龙环绕瓶身,云龙、珠玑为青白釉。两种釉色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威猛凶猛的巨龙在蓝天中咆哮。用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南林大学出土的这件蓝釉器通体呈蓝色,没有飞龙纹,是后来烧制的。
两件梅瓶大小对比如何?扬州博物馆专家仔细观察南京出土梅瓶瓶口后表示,两件梅瓶肩部不同,扬州梅瓶口小、颈短、肩部较厚,肩部以下逐渐收窄;南京梅瓶肩部则相对较宽。
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款对比
●价值略低,但世间亦罕见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厅里,馆中镇馆之宝——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端庄地矗立在展柜中。自出土以来,只展现了萧何骑马挥鞭的侧面,船夫和韩信的侧面则无法被观众看到。而且,展柜外一米处还拉起了警戒线,显得神秘无比。
“萧何月下追韩信”款青花梅瓶出土于明初开国功臣沐英家族墓中,目前,世界上仅有一件带有此款纹饰的梅瓶。与“萧何月下追韩信”款梅瓶相比,这件新出土的青釉梅瓶价值如何?显然,它填补了南京博物院收藏梅瓶的空白,因为他们这么多年都没有收藏过青釉梅瓶。不过,副馆长华国荣表示,青釉梅瓶可能更晚一些,因为从出土时间来看,这件青釉梅瓶应该是明代的,最晚可以追溯到嘉靖时期。
“其价值肯定比不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略逊一筹。”专家表示,但从稀有性上讲,蓝釉梅瓶不仅在南京,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因为蓝釉烧制难度大、对温度要求高、成功率低。
墓主人透露
周爷爷是礼部尚书
昨日,记者通过辨认周先生的墓碑,发现了一个名字:周旋。
“周宣是周宣的祖父,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周敬,小儿子周弘,至于周宣究竟是哪个儿子所生,已无从考证。”明史专家马维源说,周宣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生前为礼部尚书,死后葬于江宁。据《明实录》记载,周宣死后被明宪宗追封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当然,那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徐胥疑似为徐达第七代孙
“史籍上找不到徐胥这个人。”一位专家说。据分析,徐胥很可能是徐达的第七代孙,但能否在徐达的家谱中找到他的名字,明史专家马维源认为,这也很难。徐达共有4个儿子,长子承袭卫国公爵位,次子早逝,幼子徐应绪封为定国公。徐达到底有多少个孙子很难说——尽管《明实录》中能找到的只有三四个。“其实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因为是妾所生,不是正妻所生,所以没有记载。”相关专家还介绍,明朝朝廷曾派工部为望族修建陵墓,但徐达后人的墓葬形制各异,这座墓很有可能是徐胥亲手修建的。
这两天,《快报》报道,南京林业大学附近的一处山谷内,发现一对明代锦衣卫高官夫妇墓葬。昨日,该古墓被清理,除墓志铭、一件白瓷罐和一件蓝釉梅瓶外,再无其他遗物。
但专家表示,这座古墓出土文物档次极高。因为梅瓶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王公大臣的墓葬才会有如此高级别的文物。“我们博物馆以前从来没有出土过青釉梅瓶。”南京博物馆的专家表示,这件青釉梅瓶与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白龙纹梅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只罕见的梅瓶一直存放在仓库里
前天下午,在考古现场,记者有幸见到了周氏墓中的青釉梅瓶。当时,青釉梅瓶和白瓷罐分别放在两位墓主的龛内,一左一右。然而青釉梅瓶一出现,就引起众人惊呼,它呈紫蓝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蓝光。
接下来,青釉梅瓶得到了“特殊处理”。考古专家们先是将梅瓶周围的泥土一点一点刮掉,然后轻轻地用红色塑料袋套上。取出时,他们用手当挡板挡住梅瓶,生怕泥土落在上面。取出后,迅速用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再轻轻地放入文物袋中保护。白瓷罐的待遇就差多了,取出后,只是用报纸盖住。
青釉梅瓶如今在哪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如此珍贵的文物,博物馆事先就和文物保护部门沟通好,直接就收起来了。“就连下班时间,文物保护部门的人也不走,一直守在门口,然后把(文物)拿进仓库保管。等考古发掘结束,需要清洗的就拿出来清洗。”这位专家说,梅瓶到博物馆后,已经“检查”过了,保存得相当完好,呈青紫色,底部没有铭文,色泽十分润泽。
青釉梅瓶的原料是进口的吗?
● 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当时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比黄金还高。
“这件蓝釉梅瓶至少值百万元。”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周道祥说。在古代,梅瓶是最高级别的瓶类。从现存的梅瓶来看,大多见于王公大臣的墓葬,数量相当少。蓝釉梅瓶更是少之又少。
“梅瓶出现于宋代,但元代更为出色,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釉白龙纹梅瓶,就是用当时从西亚进口的原料制作的。”扬州博物馆副馆长蔡云峰说,当时这种进口原料的价格比黄金还贵,再加上青釉对烧成技术要求非常高,单是青釉梅瓶的价格就非同一般。
那么此件蓝釉梅瓶是用什么材料烧制的呢?
据周道祥介绍,明嘉靖年间若使用回青料,必定是进口原料,用这种原料烧制的瓷器品质极佳。“高端青花瓷多用回青料,釉色呈青紫色,看上去十分光润。在古代,回青料是作为绘画的材料,像这种通体使用,实属罕见。”周道祥说,这件梅瓶看上去散发着青紫色的光芒,说明烧制的原料极有可能是进口的回青料。
这真的是官窑烧制的吗?
●即使不是官窑,也是政府定制,由民间顶级师傅烧制
“古代官员大多崇尚蓝色,因为在他们看来,蓝色象征着清廉、廉洁。把蓝色带进古墓,意味着他们想在历史上留名。”周道祥说。
南京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程小忠介绍,鉴定瓷器价值有几个因素。第一是“物以稀为贵”;第二是釉色,釉色是否均匀正,如果颜色不正,则相对低劣;第三是器形,明代青釉瓷多用于祭祀,从现存的来看,青釉瓷碗较多,青釉梅瓶较少;最后是尺寸,尺寸越大,价值越高。徐轲夫妇墓出土的梅瓶,釉色正而均匀,尺寸较大,其价值可想而知。
“即使不是官窑烧制,也是官民合烧,即官府定制,请民间的佼佼者来烧制。”不过,周道祥说,周氏祖父周宣曾任礼部尚书,周氏本人又十分贤惠,所以这只梅瓶极有可能是宫中之物,很可能是皇帝的赏赐。
这件梅瓶究竟价值几何?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华国荣介绍,此前从未出土过蓝釉梅瓶,蓝釉文物存世量极少,蓝釉梅瓶更是凤毛麟角。
目测,周公墓出土的梅瓶高30多厘米,通体呈蓝色。“跟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釉白龙纹梅瓶很像。”专家调侃道,“如果把青釉白龙纹梅瓶上的两条白龙涂成蓝色,就跟周公墓里的青釉梅瓶一模一样了。”
“我们博物馆的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的,元代的年代更久远,元代对这种蓝釉的烧造很有创意。”扬州博物馆副馆长蔡云峰说,他们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更高大,高达43.5厘米,价值40亿元。最吸引人的是,这件梅瓶上的纹饰十分震撼:白龙环绕瓶身,云龙、珠玑为青白釉。两种釉色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威猛凶猛的巨龙在蓝天中咆哮。用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南林大学出土的这件蓝釉器通体呈蓝色,没有飞龙纹,是后来烧制的。
两件梅瓶大小对比如何?扬州博物馆专家仔细观察南京出土梅瓶瓶口后表示,两件梅瓶肩部不同,扬州梅瓶口小、颈短、肩部较厚,肩部以下逐渐收窄;南京梅瓶肩部则相对较宽。
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款对比
●价值略低,但世间亦罕见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厅里,馆中镇馆之宝——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端庄地矗立在展柜中。自出土以来,只展现了萧何骑马挥鞭的侧面,船夫和韩信的侧面则无法被观众看到。而且,展柜外一米处还拉起了警戒线,显得神秘无比。
“萧何月下追韩信”款青花梅瓶出土于明初开国功臣沐英家族墓中,目前,世界上仅有一件带有此款纹饰的梅瓶。与“萧何月下追韩信”款梅瓶相比,这件新出土的青釉梅瓶价值如何?显然,它填补了南京博物院收藏梅瓶的空白,因为他们这么多年都没有收藏过青釉梅瓶。不过,副馆长华国荣表示,青釉梅瓶可能更晚一些,因为从出土时间来看,这件青釉梅瓶应该是明代的,最晚可以追溯到嘉靖时期。
“其价值肯定比不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略逊一筹。”专家表示,但从稀有性上讲,蓝釉梅瓶不仅在南京,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因为蓝釉烧制难度大、对温度要求高、成功率低。
墓主人透露
周爷爷是礼部尚书
昨日,记者通过辨认周先生的墓碑,发现了一个名字:周旋。
“周宣是周宣的祖父,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周敬,小儿子周弘,至于周宣究竟是哪个儿子所生,已无从考证。”明史专家马维源说,周宣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生前为礼部尚书,死后葬于江宁。据《明实录》记载,周宣死后被明宪宗追封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当然,那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徐胥疑似为徐达第七代孙
“史籍上找不到徐胥这个人。”一位专家说。据分析,徐胥很可能是徐达的第七代孙,但能否在徐达的家谱中找到他的名字,明史专家马维源认为,这也很难。徐达共有4个儿子,长子承袭卫国公爵位,次子早逝,幼子徐应绪封为定国公。徐达到底有多少个孙子很难说——尽管《明实录》中能找到的只有三四个。“其实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因为是妾所生,不是正妻所生,所以没有记载。”相关专家还介绍,明朝朝廷曾派工部为望族修建陵墓,但徐达后人的墓葬形制各异,这座墓很有可能是徐胥亲手修建的。
考古人员通过墓碑上的“南京锦衣卫提督徐君勖夫人周氏之墓”判断,墓主人徐勖是明代四品锦衣卫。明史专家认为,明代锦衣卫地位特殊,多为皇帝的直系亲属、世家子弟或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