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第十八代孙沐如云展示沐氏家谱
○石龟受损严重
定远是明太祖发迹之地,曾出过许多跟随朱元璋建国的名将大臣。然而从“胡惟庸叛徒案”到“蓝玉叛徒案”到朱元璋死,这些人几乎全部被杀。不过有一个人例外,他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还把自己的富贵荣华传给了子孙,这一传一传,明朝一传就是280年。这个神奇的人,就是被封为“乾宁王”的沐英。
定远清水湾墓地是沐英的衣冠墓吗?
清明节过后,气温骤然回升,仿佛进入了夏天。然而,对于定远市南部穆家村的穆永坤来说,他却感到颇为寒冷:“前两天,一伙盗墓贼开着拖拉机来到了把石像运走,要不是墓地里好心的村民报警,一尊重达几吨的石像又要被盗了。”
我们在定城镇清水湾遇见了穆永坤,他三十多岁,个子不高,但精神抖擞,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定远穆姓人,都是朱元璋养父的后代。”穆英的儿子。我们的祖先是穆英的长子穆春。我是穆英第二十三代孙。”
跟随穆永坤,我们来到墓地,远看麦田连绵,绿意盎然,如同北方普通村落。走近一看,发现墓地中散落着几尊石马、石龟、文武百官的石像。麦田。石像虽然残损严重,有的头部缺失,有的手臂断裂,但从规格和雕刻工艺来看,仍属珍贵文物。我们看到一尊石像旁边有深深的轮痕。穆永坤说,“这是当时盗墓贼留下的,幸亏杨墓村民及时报警,石像才得救。”
定远穆氏家族最年长的后代是第十八代穆如云。穆如云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现已八十岁高龄。陪他一起前往墓地的还有穆德建,穆德建是一位 72 岁的老人第22代孙。看到这些残破不堪的石像,两位老人十分伤心:“我们小时候看到主墓的造型,是‘品’字形的,这些石像一字排开,这条百余米长的神道两侧,气势磅礴,谁能想到,如今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自从沐英墓被发掘并证实位于南京江宁将军山后,便有定远这座墓为沐英衣冠冢的说法。衣冠冢可以大大提升这座墓的价值,但沐氏后人家人更愿意尊重事实。穆如云等人从族谱和相关史料,以及和一些文史专家的交流中得出结论,清水湾这片墓地并不是穆英的衣冠冢,而是穆英母亲的墓。
“虽然只是沐英母亲的墓,但修建得十分讲究,还有专人守墓,因此形成了一个村落,就是墓地北边的‘坟头洋’。”沐英说。如云告诉我们,“可惜的是,最后一位守护墓地的老人不久前去世了,留下了很多遗憾。”修建墓地本应是鼎城的一件大事,以至于闹出了笑话关于“一里大沟巷,二里炎龙王,三里召,四里庙(小庙),五里高桥,七里庙”。穆永昆说:“七里庙的庙宇就是位于位于官塘穆家村,寺内供奉有乾宁穆王穆英塑像。庙宇有前后三进院落,数十间房屋。解放后曾作为学校使用,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因为定远是沐英的出生地,所以这座墓即使不是沐英的衣冠冢,也是全国各地沐氏后裔认祖归宗的地方。”沐永坤指着墓旁的鞭炮和纸屑说道。麦田里,木氏告诉我们,“每逢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云南、南京等地的木氏后裔,都会来这里祭拜祖先。”
考虑到南京江宁将军山沐英墓被开发商破坏,定远沐英母亲墓受损程度之深,沐家后人心急如焚。沐如云告诉记者,沐英母亲墓至今还在地下曾被盗过两次,石像散落在周围7座,加上附近几个村子修水渠时埋在地下的4座,共计11座石像,若不加以保护,这里将彻底毁坏。记者从定远县文物部门表示,该墓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防止石像等文物被盗、流失,他们正计划将这里仅存的几尊石像移至文物保护单位。花园湖博物馆进行保存。
朱元璋的养子能“一枪穿月”
元末天下乱,英雄辈出,各地起义军首领都有收留儿子的习惯,以扩大势力。朱元璋收留的儿子不下十个,记载在《史记·朱元璋本纪》中。史书上记载,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侄子李文忠和沐英。
沐英,字文英,1345年生于安徽定远,8岁时被朱元璋夫妇收养。18岁起,他以中尉身份跟随朱元璋征战,战功无数,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平定、治理云南的卓著功绩,连朱元璋都夸他“是汝英让我在南方安心无忧”。
那是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36岁的沐英开始了一段载入史册的经历。
这年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南征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率领三十万大军攻克云南。沐英从下游进攻敌阵后元军在白石河以奇袭之势被击败;在云南西部的大理,有段氏割据势力。沐英采取两路进攻的策略,先攻破了大理城,然后又分兵攻打元军。率兵收复云南未投降地区,并置官兵镇守,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布等地,设立乌撒卫、毕节卫,逐步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元军残余。
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沐英一直致力于平定云南,其平定活动主要有平定曲靖、广南叛乱,平定琅琼叛乱,平定涿鹿叛乱等。等地,平壤军民使司伦法叛乱,平壤东川土司叛乱,平壤贵州普安、云南临安叛乱,平壤建昌叛乱等地。其中,镇压司轮发叛乱的战斗尤为激烈。朱元璋得知平原土司蓄意入侵后,立即派使者指示沐英等加强防御,不要再进攻。轻松与敌人作战。 后来,由于平冕土司频繁派兵侵扰当地,沐英部将士奉命派兵应战。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战役,主要有摩勒寨之战、定边之战等。这些绥靖活动,为云南边境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沐英平时严肃,但为人善良有礼,爱兵不杀无辜,在云南任官期间,大力发展军屯,解决粮食问题,利用军屯的增减,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军田总数超过百万亩。沐英还组织疏浚河道,兴建水利,防治水患;他还注重商业开疆拓土,招商引资,开发盐井,增加财源,修筑道路,保障粮运,使人民安居乐业。他还重视云南的文化事业,在云南建立了多个官僚机构。各郡、州、县设立学校十余所,选拔民间优秀人才和地方官员子弟入学。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病逝于云南,终年四十八岁。他死后,军民当街痛哭,无不泣不成声。他被葬于京师,谥号为沐英王乾宁二年(1566年),谥昭敬,封为太庙,其子穆纯、穆胜、穆昂等先后镇守云南。
不过,说到征服云南,在木氏后裔中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朱元璋设宴款待群臣,可惜天公不作美,看不到月亮。谋士刘伯温说,宴会上少了一个人,“此人一到,月亮一定出来。”朱元璋不解,刘伯温进一步解释,此人就是沐英。朱元璋不信,派人去请沐英。使者到了沐英家府中,见沐英在院中练武,手执长枪,刺月。使者告知沐英,皇上请他来,沐英立即放下长枪,跟随使者去见朱元章。奇妙的是,沐英刚一停下,乌云便消散了,露出了圆圆的月亮。
虽然朱元璋没有明说,但沐英的“射月”事件,让他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毕竟,他身为君王,怎么能容忍臣民这样做呢?另外,反派说,如果沐英能挡住月亮不出来,必定功德无量,不会对大王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想杀他。沐英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幸好有个好心人提醒他:最好远离国王,要求派兵征服云南。
出发去云南之前,沐英听了一位高人的劝告:南方属火,火木不相容,所以他有危险。沐英去见养母马皇后,向她解释这件事。马皇后一直视沐英为亲生儿子,她说没事,水能灭火。她就叫人拿来笔墨,用朱砂笔滴了三滴沐字旁加三滴水,形成了现在的“沐”姓。沐永坤说,现在家里遇到大事,有讲究的人,也会在“沐”字里写上三滴水。 “用红墨水。”
“枪刺月”故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因为这个故事,穆家后人留下了“中秋不祭月”的习俗和“不拜皇帝,拜皇后”。关于故事中提到的沐英改姓,还有另外一些版本。一说沐英是孔子弟子端木慈的后代,本姓端木,后来改姓端木。为避仇人,他改姓为穆;另一说法是,沐英原姓李,因为他第一次向朱元璋自我介绍时,在地上写下“穆子李”,而只写了“穆”字。 ”。还没写完,朱元璋便说“我本姓木”,因不敢违抗朱元璋的意愿,只好改姓木。 穆公变穆后,统一天下,全赖马娘娘的善意开导,才免遭灾祸。
沐英的后代必须勤奋、细心地做事
抛开这些传说不谈,沐英能够在明朝功臣几乎灭绝的年代,以及随后残酷的闺秀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成为一个继承爵位、活过了明朝280年的幸运儿。当然,他有他自己的做事方式。
明朝在云南设立州、州等行政机构时,木氏家族仍然保留着西平侯的世袭封号和西南的军事大权,皇帝甚至多次下诏,要求云南地方官员寻求处理重大政务时,要听取沐家的意见。南京江宁将军山沐英墓出土了价值10多亿元的国宝《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数百件其后裔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金器和玉器,因此,沐英家族墓葬被誉为除十三陵外,明代墓葬考古地位最高的墓葬群。如果当初因为战功卓著而受人信任,那么其后代后期依然受人信任,绝非世袭战功那么简单。沐英及其后代为何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非凡的治疗? 或许,从沐英第十代孙沐睿墓出土的一块金匾上,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吾子孙,皆当尽忠报国,勤勉谨慎, “谦卑待同僚,谨嘱咐你们,务要小心谨慎。”这是沐英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也是沐家子孙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沐英的死因更能说明他的性格和为官处事的作风:1382年9月,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的沐英听到这个噩耗,忍不住哭了起来甚至因过度悲伤而咳血。1392年4月,38岁的太子朱标病逝。沐英再次遭受打击,在太子去世两个月后,沐英在云南病逝。这《明史》记载沐英的死因是:伤心欲绝,治病而死。
然而,新皇帝任用新大臣。明朝灭亡后,沐英的后代一直过着“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生活。如今,沐英的后代生活在定远穆家至今已繁衍二十六代,现有一千余人,散布在定远县城桥、堰桥、界牌等地的穆家村,日常生活中仍恪守家训,安于简朴的生活。但在他们心里,他们的祖先沐英永远是举世闻名的“乾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