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鲁庄汉代墓葬壁画
鲁家庄壁画墓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为一座东汉(公元25年-220年)大型竖坑多室砖墓,鲁家庄壁画墓向人们展现了过去时代真实的历史面貌。
1971年,安平县发掘了一座东汉多室墓,后室顶部有白粉书写的隶书铭文“熙平五年(公元176年)”,为墓葬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中室及其南侧室和前室南侧室均发现彩绘壁画,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
陆家庄壁画墓由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后中室、后室、北后室组成。前室右室、中室、中室右室均有壁画,壁画以红、黄、绿、白、黑等色为主,描绘了墓主人出行、起居、下属官员事务、觐见等情景。墓室拱顶砖上刻有《急救》、《论语》、《孝经》等著作中的语句,更增添了这座壁画墓的学术价值。北壁西侧描绘了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建筑,内有高大的碉楼,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界址画。
中室壁画描绘的是墓主外出游玩的情景,壁画高70厘米,宽134厘米,绘于距底部约2米的四壁上。
黄色网格线将其分为上下四层,每层内容自成一团,有车马行人等大量引导物和主车。从四层的排列方式看,各层之间相互衔接,上下层之间也相互联系。行进画面中有各种行走的仪仗队、马夫、车辆等,其排列方式有一定的规律。
行走仪仗队有红帽黄衣、黑帽黑衣、红帽黑衣三种,均穿左衽短领长衣,腰束宽带,腿缠草鞋,步履轻快,行进迅速。仪仗队中的这些行走者都是低阶官员或士兵,所以都戴帽不戴笠。
壁画中所见的帽子有红、黑色两色。《后汉书·车服志》中说“武官多戴红帽,以示威严”。武官通常戴红色帽子。东汉时期,各种行走仪仗的人数,是根据不同的官阶而定的,特别是主车、车辇前的五贵人,有明确的规定。骑马官员的马匹姿态基本一致,均为昂首驰骋的状态。马的嘴、眼、鬃、蹄、尾等处,都用浓墨画出。马匹的色彩浓淡适中,明暗有立体感。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马匹,两马并排,甚至四马并排的形象也十分成功。
乘骑各有不同,如第三层为持戟骑兵官与跟随在主车后的八名骑士和骑兵官,第四层为在主车前后及犁车前的骑兵官。共计约82辆车,均为双辕,黑色车轮。除第四层主车设右尉外,其余均为一马驱赶,有白盖车、斧车、黑盖红旗车、红盖车、拖网车、大车等。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往往表现的是墓主人一生中的主要经历,这四层出行图分别表现了墓主人的四次升迁和难忘的事件。
中室右侧重点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北壁东侧,中室门旁绘有守门人;南壁上主要内容为墓主人及其随从人员;东壁上部与南壁相连,下部为一长条形厨房,上面跪着两人,手捧壶;前室门道右侧南壁西侧,上部与东壁相连,下部为一长条形厨房,上面跪着两人,其中一人双手捧盘,另一人手捧壶。
西壁下部绘有乐谱,但因剥落严重,内容已不清晰。中间四位舞者,一人脚踩鼓,手摇铃鼓;周围为乐师,两边各六人,吹奏笛、琴、鼓、管、号等;南北两边各四人,吹奏鼓、大鼓等;均身穿红黄色长袍。
墓内壁画集中在中室、前南厢房和中南厢房,反映了墓主人生涯、生活的主要场景。画面上虽无标题或文字说明,但通过与相关史料对照,可见主要人物的身份和情节。第一、二层基本相同,共绘有持木戟吴博10人、持弩吴博6人、鳖车4辆、持矛兵4人、骑兵官16人、斧车1辆、白篷车18辆、黑绸红幡车1辆。第三层仅比前两层多行走人员2人,多出白篷车1辆,其余均相同。第四层与前一层差别较大,共绘有行走人员22人、骑兵官6人、鞍马2匹、车21辆。 前南配室壁画主要表现下级官员治国理政、武伯镇守的场景,中南配室壁画表现墓主端坐在帐中,后有侍女,右侧有男仆和音乐,左侧有官员祭拜的情景。
北壁绘有建筑图,房屋鳞次栉比,深进深出。后方有一座巍峨的瞭望楼,楼上有观风鸟、测风旗、警鼓。北壁绘有建筑图,建筑由一个大院落和许多小院落组成。正门、中门内为“日”字形院落,有两个进。以院落为中心,周围有左、右、后等多处院落。后排中间一个大院落内,有一座五层方柱式瞭望楼。楼顶为歇山式,顶层四周有栏杆。后右有测风旗,杆顶有风鸟;正面有扁圆形警鼓,楼中三层均有方形射击孔。
北壁西侧巧妙运用透视法,绘出一副重院式巨大建筑的鸟瞰图,用粗墨线勾勒,为规整的界画。房屋均为木结构,瓦顶,下有基座,除一座望楼外,均为山墙式平房。建筑群远处并排有三进院落。中院高耸的望楼,呈四方柱式,四坡屋顶,上置旗杆,彩旗长飘,迎风飘扬。檐下立着一面扁圆形鼓。
此墓壁画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丽,为历代汉墓所无。特别是墓室内发现隋熙平五年题刻,提供了此墓确切的年代,为壁画资料增添了重要价值,是研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车马制度、建筑等的宝贵资料,对研究汉代壁画的发展大有裨益。此外,在前室北耳室、中室北耳室、后中室北耳室、后室、北后室上方,均有《孝经》、《论语》、《急救篇》等经文,字体为汉隶,笔法潇洒遒劲,工整而不滞涩。
这些发现对于研究《论语》等古代文献和汉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壁画和文字的分析,可以推测该墓主人可能是东汉安平国的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