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墓位于东魏、北齐皇家陵墓群中,附近还有公主茹茹赤地莲、高润等墓,以及其他几座北齐高等级壁画墓。万丈墓全长52米,墓底距地面10米,墓道长37米。墓室内出土了大量陶俑,墓室内的壁画几乎被毁坏,只有墓道两侧的壁画尚存。仪仗队上方共有41只神兽,其表现的场景规模比仪仗队还要大。 这些神兽的创作或实或虚,来源于多个传统,如四神体系下的朱雀、青龙、白虎,以及《山海经》等其他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方相氏、飞莲、鸾鸟等。
其中,四神体系图虽然占有的比重较小,但其地位却至关重要,且较为完整,反映了这一时期以鲜卑族为核心的上层社会对传统中原文明体系的认知。
万丈墓葬中“四神”的流传及其地位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是汉唐时期墓葬图像中常见的题材,通常与方位关系密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蕴含着五行,因此四神也被赋予了五行之义。《周易参同契》卷上说:“青、赤、白、黑各一方,皆为中央宫中五四之功德,其神位依方位绘于炉四方。东方青龙代表木之精,南方朱雀代表火之精,西方白虎代表金之精,北方玄武代表水之精,中央代表土之精,故此四神皆绘于土器中。” 金、木、水、火、土达到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和谐,相生相克,互为因果。
其次,“四神”起源于早期的星宿崇拜。古人将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四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四方星座。《三伏图》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天神,正四方。”后来道教把这四天神纳入自己的神系,并称其为蒙帐神君、见兵神君、灵光神君、直明神君。
三是在军阵中以四神组成阵势。《礼记》云:“行军,朱雀在前,玄武在后,青龙在左,白虎在右。”显然,四神的位置正好对应军阵中央以外的四个方向。但秦汉时期,受神仙信仰的影响,以四神为代表的神兽形象普遍出现在升仙体系中,代表升仙的动态过程。
如石园西汉梁王墓云中四神像,青龙、白虎、朱雀共存一像,组成升天图(图1),为配合画面布局,三神像均雕刻成扭动的姿态,线条呈现出波浪般的装饰美。
图一:河南石园梁王墓-四神云纹
南北朝时期,高等级墓葬中的升天题材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墓主人灵魂从地下走向地上再升天的全过程。四神形象在墓室、墓道中广泛出现,如北齐娄睿墓中,四神被绘于银河星辰、十二生肖图像之下,无疑是一种时空观的体现。同时,墓门上也出现了青龙、白虎图像,以对称、曲折的方式呈现于世人,寓意升天。可见四神体系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空间观,也体现了人们对神仙的信仰,既有动态的感知,也有静态的思维。
青龙白虎图案的对称排列
万章墓壁画中,青龙与白虎对称出现在墓道东西壁上,并平行移动(图2、图3)。龙虎对称的形象在汉代以来的墓葬图像中并不少见。在洛阳偃师新村新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我们可以看到龙虎相对的形象风格。在这里,龙虎对称,并向对方移动(图4)。
图二 万章墓—青龙墓道东壁
图三:万丈墓道西壁上的白虎
图4 洛阳偃师新村壁画墓-龙虎图
相较于上图纹饰龙与写实虎的鲜明区别,南北朝墓葬中的龙与虎在造型轮廓上更为相似。1972年镇江出土的东晋四神题材画像砖(图5)中,龙与虎均以修长的身躯容纳于方形空间内,除头部形象和腿部肌肉形象略有不同外,二者的姿态及关节对应位置几乎相同。
图5:江苏镇江农场出土的画像砖——青龙(左)与白虎(右)
此种情况在敦煌佛爷寺湾西晋墓壁画(图6)和北齐娄睿墓门壁画(图7)中也有出现。这两处门扇两侧均绘有青龙和白虎,对称倾向更为明显。龙和虎均双目怒目,毛发飘扬,四肢修长,步履舒展。这修长的形象和姿态,头爪的位置,曲线运动,也左右对称,充满平面装饰的意味。
图6 敦煌佛爷庙湾壁画墓壁-青龙白虎
图7 娄睿墓口壁画-青龙白虎
万章墓通道壁画中,青龙与白虎的形象在S形的姿态线条与肢体动态上也保持了严格的左右对称,仅在躯干的不同纹饰、头部的不同形态等细节上有所区别。不过与上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章墓中的龙虎形象出现在通道的左右两侧,且均向前奔跑,而非平面相对。这似乎是另一种形象布局传统,对万章墓通道壁画的布局产生了影响。
这一传统似乎在南朝墓葬艺术中有所体现,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南齐墓砖雕镶嵌画中的龙虎形象,与万章墓壁画中的龙虎形象有着相同的风格和规整性,肢体动作的细节乃至身体弯曲的形态,都可谓十分相似(图8、图9)。
图8:丹阳湖桥吴家村墓羽人戏虎图
图9:丹阳湖桥吴家村墓葬羽人戏龙图
可见,万丈墓中严格对称的青龙白虎图像有着比较明确的图像渊源,即在汉代形成的图像范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朝时期依然盛行。受中原传统和南朝艺术的影响,邺城在艺术上趋向于汉化。以万丈墓为代表的邺城北齐墓葬中的青龙白虎图像,在整体形象和动态上趋于相似,仅以纹饰特征来区分二者的身份,既符合丧葬习俗对于神兽身份的严格要求,又形成了对称的美感秩序。
朱雀的正面和侧面图像
万章墓影壁上的朱雀图像为正面像(图10),颇具特色。同期仅有东魏汝嫔公主墓采用类似的构图方法(图11)。即从正面描绘朱雀,头腹张开,双翅展开。图中朱雀双目炯炯有神,喙似鹰,头上有三根羽毛,尾羽高高,双翅展开,红、蓝、绿三色依次重叠。相比之下,万章墓影壁尺寸布局、细节安排更为恰当,更显精美。
图10 万坛墓壁——朱雀
图十一 东魏汝汝公主墓壁壁画-朱雀
先秦至汉魏时期,绘画中人物、动物的形象多为侧面,朱雀正面形象极少出现。汉魏时期,画像石中出现了“朱雀捧环”的形象,朱雀双翼对称展开,长颈,短尾,头部仍为侧面(图12)。这种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造型,增加了朱雀形象的生动性,也说明自汉代以来,人们就有描绘朱雀正面形象的愿望。但在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中,万章墓朱雀正面形象却具有稳重、庄重的形象,展现了北齐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图十二 东汉朱雀抱环图
此外,墓葬壁画正面绘有一只“背部以红色为主,腹部为白色……尾部长有红色羽毛”的神鸟,考古报告认为这是一只凤凰。但红色的背部和壁画最南的位置仍表明此鸟可能是一只红色的鸟(图13)。
图十三:万章墓道东壁-朱雀
余兰、张晓霞等对汉画像石上的凤凰和朱雀图像进行了研究。朱雀的形象最初取材于鹌鹑、鹰、麻雀等飞鸟图像。从汉中期开始,朱雀的形象开始向凤凰靠拢,甚至借用了凤凰的形象。1972年镇江市郊农场出土的朱雀像砖(图14),其纹饰曲线优美,轮廓动感,有翱翔天际的姿态。总之,从汉中期至南北朝时期,瑞鸟的位置和色彩特征成为鉴别该鸟是否为朱雀的最关键特征。
图十四:镇江农场出土东晋画像砖-朱雀
相比之下,万章墓墓道壁画最南端的瑞鸟,则展翅翱翔、跃起,气势上与前文提到的镇江出土画像砖上的形象相似。其身上大面积的红色,以及与四位神仙的位置,基本可以确认其为朱雀的身份。
如前所述,在四神体系中,朱雀位于阵法的南方和最前方。从仪仗队形和青龙白虎的走向来看,整个墓道是模仿向南行进的队伍,而朱雀位于队伍的最前方,具有守护墓主的功能。因此,可以看出,壁上的朱雀形象很可能与墓道南端两侧的朱雀相同。
综上所述,万章墓壁画中的四神形象与汉代以来的中原墓葬壁画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南朝墓葬图像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传承关系。南北朝时期,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正统”,南朝在文化艺术方面始终是北朝所沿袭的,北齐在文化艺术方面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即便是以鲜卑旧贵族为中心的北齐上层社会,其人生观念、时空认知、神仙信仰等,仍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原和南朝的影响。 但同时,北齐艺术在南朝的基础上,表现出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法,将形神表现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后来隋唐人物、动物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