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钟爱人生、钟爱远行、钟爱镜头和佳肴,那么就请伴随珊珊三丫头一同启程吧!
提及中国的抗日战争,人们常最先想到九·一八事变,紧接着便是日军为转移国际关注,企图攫取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地带,于是蓄意挑起对上海的进攻。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分三支队伍突袭上海闸北。当时,由蒋光鼐和蔡廷锴统率的第十九路军奋勇迎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日军很快发起了四次攻势,同第十九路军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激战。最后,第十九路军让日军四次换上了新的将领,导致双方损失了近万名士兵。日军还把第十九路军称作“中国南方的地痞”。到1932年3月3日,双方停止了交火,最终在5月5日达成了《上海停战协定》,这场战斗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被称为“一·二八”淞沪战役。
“一·二八”淞沪战役是中华儿女抵抗日寇入侵的关键一役,它不仅彰显了国人的英勇意志,也阻滞了日军南侵的企图。这场鏖战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影响深远。为缅怀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战场牺牲的军人,海外侨胞集资在广州建造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牺牲者纪念园”。可能有人会感到不解:既然“一·二八”淞沪战役在上海进行,十九路军的牺牲军人是为了守护上海而捐躯的,为何陵园选址于广州呢?怀着这个困惑,珊珊三丫头决定亲自前往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牺牲人员纪念园,探究缘由。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位置十分方便。若搭乘地铁6号线,抵达沙河顶站后,从B口出站,沿路步行大约半公里便可抵达。珊珊三丫头自地铁站口出来,朝着水荫路前进,行至沙河顶与烈路和水荫路相接的十字路口,忽然注意到一座矗立在马路中央的宏伟建筑。这座建筑其实是“凯旋门”,正面的门额上刻着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的门额上则镌刻着宋子文题写的“碧血丹心”,它是陵园的主要入口。停驻在凯旋门前,珊珊三丫头接着沿着道路前行,转入水荫路,正式开始参观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如今属于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时它还是全国性的、省级的、市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珊珊三丫头一踏进陵园,便立刻体会到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气氛。
陵园面积达6.2万平方米,系出名门建筑师杨锡宗之手。陵园的中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分布着凯旋门,并设有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以及先烈纪念碑等多项纪念性建筑。除此之外,还有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特色景观点缀其间。这座陵园的构造吸收了古罗马建筑特色,显得格外雄伟, 具有肃穆和优雅的气质, 旨在长久缅怀在“一·二八”淞沪战役中牺牲的第十九路军将士。
珊珊三丫头沿着中心线前行,最先抵达了纪念革命先烈的碑塔。这座碑塔由花岗岩砌成,呈现出类似古罗马的圆柱式样。碑塔顶部树立着一尊铜质塑像,塑像中的战士手持步枪,肩部承托着枪身。石基上还摆放着两只铜铸狮子和八个铜制图腾,它们与塑像共同安置在碑塔的底座之上,以此昭示“一·二八”沪淞战役中英勇抗敌的精神风貌。从纪念碑往下走,会见到“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碑的四面镌刻着第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1983位牺牲将士的姓名。再往中轴线前方行进,东边有座“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西边则耸立着“淞沪抗日阵亡战士墓”。
那个,为何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牺牲者的安息之地要选在广州呢?根据史料记载,十九路军源自孙中山创建的粤军第一师,曾参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多项军事行动,在“一·二八”上海保卫战中展现出卓越的作战能力,被称作“铁军”。该部队的番号于1930年中原会战期间正式确定下来。十九路军组建于广东,其成员中多数军官和士兵都是本地人,所以,为了缅怀并嘉奖这些无畏的战士,广州被选为建造纪念园的地点,这象征着牺牲者的英灵回归故土。
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期间,陵园遭到严重损毁,铜狮和多尊铜像被移走。现今的陵园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缮和增建形成的。园内栽种了诸多象征英勇精神的植物,包括罗汉松、龙柏、木棉等,共同构建出肃穆庄重的环境,使其成为缅怀先辈、开展爱国宣传的关键地点。旅客到访广州期间,除了参观著名景区,还可以到此处追思那些为国牺牲的壮烈军人。
在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徜徉,珊珊三丫头内心深受触动。我们民族向来珍视安宁,然而一旦国家面临侵犯,人民总是义不容辞地投身战斗。十九路军的英雄们为了守护故土、捍卫国家,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正是他们无畏的付出,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安宁与幸福。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要永远思念他们,被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并心生敬意。
此篇作品受版权保护,未得珊珊三丫头明确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挪用或抄袭行为。若希望转载,务必与作者珊珊三丫头取得联系,感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