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纂绝非轻易完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除了现存的文字资料,还有祖辈们代代相传的口述内容,分析墓碑文字也是探究家族源流不可或缺的一步,借助碑文能够掌握更为具体和真实的先祖资料,因此掌握解读碑文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一位高祖的墓碑文字为参照,可以尝试解读碑文内容,同时分析家族谱系资料,借此感受相关工作的流程。
碑文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记述逝者的生平与功绩,后半部分以赞颂之词表达后人的崇敬与哀思,结尾处会标注立碑者的姓名与身份
凝一公墓志铭
碑文原文如下:
清邑庠生丞吾毕公墓志铭
毕姓家族居住在孟邑城内,我是他的堂叔,他名讳为凝,字为丞吾。他的曾祖名君卿,祖父名文蔚,父亲名德俭。他的前母郭氏与前母张氏共同生育了四个兄弟,他排行老大,自幼热爱读书,具备才干与谋略,后来进入县学,但因家境衰败,放弃读书从事商业,他的能力在陈州和淮安一带很有名望。
进入民国时期,社会上开始提倡自我管理,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本城西街的负责人。他乐于助人,急他人所急,从不随意摊派费用,因此多次推辞都不被接受。无论是徭役还是赈灾救济等事务,大多依靠他的力量完成。徐县和陆县两任县长严厉禁止毒品,都委托他负责具体执行,他尽心竭力地策划安排,使得当地得以戒除毒瘾的人不计其数。
出生于清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四日亥时,去世于民国十三年夏历十一月十四日子时。享年五十九岁,与张氏夫人先一步离世。后来又娶了陈氏夫人,她生下了儿子正绶,这个孩子是陈氏所出。正绶毕业于覃怀中学,现在担任陆军第九混成旅炮兵营二连的事务长,并且娶了党氏的孙女孙太福为妻。现在打算在夏历十二月十二日将这位先父安葬在城西北的祖坟里,让他紧挨着先人,同时把张氏夫人也合葬在一起。
铭曰
为了赡养父母,陈淮放弃读书从商,他的名字叫孔杨,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百姓依靠他获得供养,他乐于行善解危难,在当时无人能及,他虽然去世了,但恩惠流传深远,将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使他的家族兴旺发达。
堂侄 正纪撰文
堂侄 正经书丹并篆盖
碑文里有一些我们陌生的术语,我们一一解读:
志- 术语解读:
1)邑庠生:
邑:城市之意;
古代的学堂称为庠,因此求学的人被称为庠生,这和秀才的意思相同,在明清时期,州县的学校被称作“邑庠”,因此秀才也被叫做“邑庠生”。
母亲,即去世的母系长辈,包含祖母等,此处专指母亲。
父为考,母为妣;常见先(显)考,先(显)妣
3)孺人:(rú)指妇人统称,或者妻子;此处指妻子
4)祔:(fù)合葬
铭- 术语解读:
1)勒诸贞珉:,贞珉为石碑的美称;含意为谨把这些刻于石碑
使它旺盛,因而昌盛,其中使是俾的意思,火旺是炽的含义;意思是从此繁荣发达
上面的关键的用语了解清楚后,就可以解读碑文了,如下:
清 县学生员(秀才) 丞吾毕公 墓志铭
公名姓凝一,字丞吾,系出孟县,乃吾堂叔。高祖名君卿,曾祖名文蔚,父名德俭。先母郭氏与张氏育有四子,公居长。幼时勤于学问,颇具才思,后中秀才入县学,因家境衰败,遂辍学从商,在陈淮一带颇具声望。
民国时期,各地纷纷开展自治运动,大家一致推荐先生担任本城西街的负责人。先生乐善好施,从不强行摊派,因此多次拒绝都不被接受。遇到徭役、赈灾、救济等事务,他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徐县和陆县两任县长对鸦片采取严厉措施,都委托先生负责执行,先生周全地安排了相关事宜,因此县城里戒掉鸦片的人非常多。
出生于1866年11月4日的晚上九点,去世于1924年11月14日的凌晨一点。
公五十九岁时迎娶张氏,张氏离世后,又与陈氏成婚。育有子嗣正绶,正绶从覃怀中学毕业,当下在陆军第九混成旅炮兵营二连担当事务长一职,他已娶妻党氏,他们的孙子名叫太福。
今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准备安葬在城北郊的家族墓地,等张氏去世之后,再与这位先人合为一处。
铭曰:
为了维持生计,他中断了学习,在陈淮一带经商,因此声望很高。担任县里职务时,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那个时代非常突出!虽然他现在已经去世,但他的恩德仍然流传,因此我们把这段话刻在石碑上,希望家族能够永远兴旺发达!
堂侄 正纪撰文
堂侄 正经书丹并篆盖
读完碑文,对先人的崇敬之情难以言表,高祖的生平与功绩,伟岸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鼓舞着后人处世行事也该如此,不敢有丝毫懈怠,让祖辈的美德永远流传,后代能够继承。我想这就是家谱的价值所在吧!
重新审视核心议题,碑文上高祖的五代传承脉络分明,如同展现在眼前,其生平事迹一览无余,家谱的来龙去脉便能够梳理清楚,具体形态展示于下图。
凝一公墓志铭梳理
墓志铭的解读到此基本完成,尽管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罕见的专门词汇,这并不要紧,因为网络资源相当于一部移动词典,通过逐步查询资料,当所有信息串联起来时,便会明白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读家谱,感人生,寻根脉,做一个靠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