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麓的洋海古墓
核心提示
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边,戈壁荒漠里有个近万亩的台地,上面铺满了碎石。每年春天,这片台地总无故起风。更吓人的是,黑风来临时,偶尔有白骨从空中掉落。风停之后,篱笆墙和葡萄架附近,有时能发现一些破布条,还有不少长头发。这些骨头碎片、那些布料遗迹,还有一绺绺的发丝,究竟源自何方?当地民众对此守口如瓶。
洋海村发现古墓群
新疆鄯善县洋海村,地处火焰山南边。1987年夏天,当地人在整治坎儿井时,无意间挖出了古代坟墓。长久被掩埋的坟墓,从此打破了原有的寂静。一些不法商人的怂恿,还有见识短浅的村民的挖掘,导致这个墓地群遭受了极大的损害。
2003年3月,在获得国家文物局许可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携手建立了联合勘探团队,随即对鄯善县洋海古墓实施了紧急挖掘工作。
吕恩国任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并担任鄯善洋海古墓考古队的负责人。吕恩国表示:洋海墓地十分独特,从地面观察几乎无法发现任何迹象,既见不到封土堆,也缺乏其他标记物,由此可见该古墓群的历史非常悠久。
洋海墓地在鄯善县,主要散落在戈壁上三个彼此分隔的高地,整体占地达5.4万平方米。令人费解的是,墓地的北边和南边都是绿洲,唯独这里寸草不生,一片荒芜。
根据古人挑选安葬地点的实践可知,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重视土地资源。为了避免逝者与生者争夺土地,他们特意挑选了这片不适宜耕种的荒漠地带。
发掘洋海古墓群
文物部门初步勘探显示,洋海古墓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墓葬区域。考古人员依据这三处墓地的布局形态,将其分别命名为1号墓地、2号墓地和3号墓地,打算每处墓地挖掘100座墓葬。考古队共设立6个小组,在三处墓地同步开展发掘作业。
洋海墓的地理状况颇为奇特,沙海地面覆盖着二十来公分高的石子层,石子层之下便是坚实的黄土层。考古工作者清除掉墓园外层的石子层后,井然排列的墓穴入口就显现出来,这些入口都用芦苇或草席封堵,里面则用木柱作为支撑结构。
根据墓穴构造,工作人员首先确定其方位,接着顺着这个方向树立标记、拉起绳索、进行测量、绘制图形,完整记下墓穴原本的样子。令人费解的是,在最初挖掘的几天内,团队遇到了几座椭圆形的墓,这些墓中的草席和支架保存得十分完整,没有迹象表明曾被盗掘过。墓中随葬的器具和物品非常少,有些女性墓里仅有一个陶制的纺轮,或者一把梳子,看起来相当简朴。其中11座女性墓,墓主都没有头颅。
考古队对那些遗骨实施了一次详尽审视,并未察觉到任何显而易见的损伤。考古队依据这些状况作出判断:这些人并非战事所致的伤亡,同时也并非寻常死亡。她们肯定是遭受了杀害。这些女性究竟充当了宗教供品?抑或是作为低贱之人用于陪葬?
五颗人头骨陪葬
洋海墓园的构造十分规整,排列井然有序,这种埋葬形式是氏族社会独有的特征,专家们据此推测这里属于一个氏族墓园。编号为67的墓葬位于第一墓园的南偏西方位,墓穴入口处的覆盖物如棚木和芦苇已经腐朽消失,考古工作者仅挖掘了超过半米深,便探测到一个大型的毡制包裹物。
这件毡包保存得非常完整,它看上去像是用牛毛精心加工而成,制作工艺十分高超,和当代草原上牧民所用的毛毡相似,尽管它已经在地下埋藏了很长时间,但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弹性。
考古工作者谨慎地启开了那个毡包,他们眼前所见令人大为震惊,原来包内竟是一堆散乱的尸骨,状况十分混乱。而且更加奇怪的是,这个毡包里面没有任何陪葬物品。
67号墓的棚木已经被人取走,墓穴经过多年时间,里面沉积了大量沙土。经过数小时细致清理,一个完整的干尸终于慢慢显现出来。在继续进行的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墓主脚下竟然摆放着五个头骨,这些头骨究竟源自何处?又为何要放置在这个位置?
根据墓主人的服饰判断,他身份显赫。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他头上佩戴的贝饰圈。这种装饰在古代代表着尊贵和富裕。
经过数小时挖掘,67号墓诸多细节慢慢显露,墓主身穿毛织物,外加一件绿坎肩,下着直筒裤,足蹬皮面鞋履。从体态与骨骼看,墓主应为男性,身长约莫180厘米,然而其服饰打扮却似女性,颈间系着一条长辫。他头部的左侧,另外插着五支木造的箭,还有一根法杖,那些箭的箭杆长度将近70厘米,箭头完全钉入泥土之中,十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木箭的箭头依然锋利无比,并且每一支都带有倒钩。
吕恩国指出,这些木箭威力非常巨大。由于狩猎民族长期野外生活,对植物中的毒素非常熟悉,他们会提取这些植物毒素涂抹在箭头上,动物一旦被射中就很难存活。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木箭,在其他墓室中也有发现,这与吐鲁番盆地特有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这些木箭的出土,对于探究古代洋海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具有重大价值。但是,最让人困惑的是墓主脚下那五个人的头骨,这些头骨都是女性的,而且看起来年纪都不大。
依据这几具头骨的发育形态推测,她们大概处在十五六岁阶段,身体发育尚不完善,不仅牙齿未完全生长,颅骨上的矢状缝也未完全闭合。通过这几具头骨可以观察到,她们都遭受过外伤,疑似遭受了类似木槌的钝器击打,在受到钝器撞击后,颞骨部位大多出现破裂。
这些情况表明了什么,这位墓主是何人,他与这几位女性存在怎样联系,为何她们头颅与身体分离且头部遭受明显损伤。
有人推测,当时洋海那批人,彼此间并未构成稳固的家庭纽带,他们在日常互动里,强势者会欺凌弱势者,或者一个部族会征服另一个部族。一旦彼此间分出胜负,便将战败部族的女性掳为殉葬品,或者当作奴仆,抑或用她们来陪葬。
吕恩国指出新疆与中原存在差异,新疆地区进入阶级社会时间较晚,现阶段考古工作尚未发现过大规模陪葬的情况。另外,鄯善洋海墓穴多次遭受盗掘,研究团队也无法确认,这五具头骨是否是从其他墓穴中移置至此。
丧葬形式的多样性
二号墓园沿着东西方向排列,当工作人员清理掉地表上方二十厘米左右的石子层后,数十个墓穴的入口就显露出来了。
86号墓的形状接近方形,长度和宽度都在2米上下,墓主人的姿势是仰面躺着,双腿蜷曲,在墓主头部左侧摆放着一个木制水桶,右侧则放置了一个木制盆子和两个陶制罐子,他的胸前还放着一个马镫,左侧面陪葬了一把木制箭矢,尤其是在墓主腿部位置发现的一套青铜装饰品,具体是铜铃。
这种形似铃铛的青铜器,新疆考古人员之前在其它地点也见过。不过,那些墓葬都已被盗掘过,墓葬的原始信息遭到损毁,这些铜铃的用途,就变成了新疆考古人员的一个谜团。没想到,这次在鄯善洋海古墓中又发现了它们,幸运的是这个墓穴没有遭到盗扰,尸骨和随葬品都保存得很好。但是,这一组青铜铃铛,出现在墓主人的腿部是什么用意呢?
2号墓地92号墓坐西朝东,里面有一具男性遗骸,平躺在墓穴北面,脸朝东边,这种下葬方式属于头朝上的直腿姿势。以往出土的尸体都是脸朝下或者侧身弯腿的姿势,这种安葬习惯的转变意味着什么?考古人员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考古队感到高兴的是,92号墓的陪葬物数量明显增加。墓主人的左脚下方,发现了一个木制盘子,盘中摆放着两只羊头。盘子旁边,还出土了木制容器和两个陶罐。这些陶罐制作比较简陋,样式和吐鲁番地区其他出土的相似。不过那个木制容器比较特别,它是用单一木料雕刻而成,底部留有明显的刻划痕迹。根据考察,这种木制容器不仅能够储存食物,其底部或许还可以当作切割食材的平面,这种下葬方式显然具有游牧群体的文化印记。然而,吐鲁番地区多见荒漠而缺乏广阔草原,为何洋海人的埋葬仪式会体现出游牧部落的习俗特点呢?
考古队历时十几天进行发掘,鄯善洋海古墓群的诸多谜团逐步显现,该古墓群由三个台地组成,墓葬排列井然有序,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器物持续增加,包括陶器、木制品、骨器和青铜制品,这些器物种类繁多,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洋海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观念。它们的出现,有利于考古队了解鄯善洋海人的情况,了解他们当时的生产能力,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洋海墓地的文化构成丰富多样,反映出该群体的起源颇为错综。要探究洋海墓地的文化特征,在未彻底发掘之前,考古人员也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