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海古墓地处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方位,邻近火焰山南麓的沙漠区域。该地散布着数百座坟冢,主要坐落于三处相对独立的黄土丘陵上,分别为西部丘陵、东部丘陵和南部丘陵,这三处丘陵的总面积达到5.4万平方米。在2003年3月至5月期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洋海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计探明了509座墓葬。根据权威人士的研究,洋海古墓的建造年代大约在两千至三千年以前,具体时间可能属于西周和春秋战国那个阶段。
墓葬折射贫富差距
五百余座坟墓的排列错落有致,井然不乱。这些坟墓的样式五花八门,包括椭圆形的竖穴式、长方形的竖穴式、长方形的竖穴袋状式、竖穴的单偏室式以及竖穴的双偏室式,这表明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当时人们的居住方式已经从半地下的形式转变为地面上的建筑。
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逝者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也不应仅限于单间,可以是一室一厅,单纯的竖穴墓因此转变为竖穴偏室墓,这一转变反映出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偏室墓的规模差异日益显著,这种差异和分化,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平等状况的体现。
青铜器被发现令考古人员欣喜若狂,先前,学者们一直为在吐鲁番盆地寻不到青铜纪元的物件而发愁,洋海古墓的出土和挖掘补上了这一缺憾。
萨满巫师“盛装”亮相
五百余座古墓出土的遗骸多数保存状态良好,其中一具男性干尸保存尤佳,格外引人注目:他头顶戴着羊皮帽,额前系着彩色毛带,左右耳佩戴着耳饰,颈间挂着绿松石饰品的项链,身穿翻领毛布制成的上衣,脚蹬皮质长靴,靴筒绑缚着毛带,小腿处系有由铜管和铜铃组成的装饰物。那个男人右手拿着包着铜丝的短木棍,左手拿着青铜斧头,斧头有木制把手,手臂边放着一个木碗,装扮得完全像个萨满教巫师,2006年12月,吐鲁番地区的文物管理部门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萨满教巫师“褪去衣物”的仪式,由一些专家为他取下身上的衣服以便做更深入的调查,这件事吸引了新闻界的广泛报道。
随葬品中发现大麻
在洋海西片某处呈椭圆形的竖穴二层台墓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具中年男性遗骸,同时发现了一具成年女性遗骨,陪葬品包括彩绘陶杯、彩绘陶罐、马鞭、马嚼子、弓箭囊以及弓箭,此外还有编织的皮革草篮和巨大的木臼,这些容器内都装有大量大麻种子,经过科学分析,确定这些大麻的种植年代为距今两千四百七十五年
人们惊讶地发现,大麻和萨满巫师有关,这表明在人类早期,大麻就被广泛用于借助致幻效果与神灵交流,这一发现也证实了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洛多德曾提及草原游牧民族吸食大麻的情况。
美丽的箜篌
洋海古墓出土的器物数量惊人,令人惊叹不已,其中最吸引人的当属两件竖箜篌。这两件竖箜篌保存状况良好,完全由整块胡杨木雕琢挖空制成,长度为60.6厘米,主要包含音箱、颈、弦杆以及弦这些部分。音箱的上部平面是长圆形的,底部正中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声音孔,开口处覆盖着羊皮。蒙皮中间部位垂直插一根处理过的柽柳条,另外五个细枝均匀地固定在这根竖条下方,枝条和竖条的交点构成“十”字形并显露在蒙皮表面,然后各自拉一根用羊肠衣制成的弦线连接到调音钮上。
历史文献表明,竖箜篌起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文化中已有应用。这种乐器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根据文字记录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在新疆地区,考古人员于1996年在且末的扎滚鲁克墓地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三件竖箜篌实物,经考证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世纪。
经过研究分析,洋海和且末两地发掘的竖箜篌构造,与埃及及西亚地区发现的箜篌非常相似,推测其发源地为西亚。洋海古墓出土的这件竖箜篌,仅存皮面与弦索连接的部分,极为难得。这一发现表明,西域在东汉灵帝之前六百至七百年就已经有了竖箜篌,而这类乐器在公元前后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洋海古墓带来的意外收获还不仅这些,经由对古墓出土的毛织品图案及编织工艺的考察,研究者们揭示,我们如今普遍认知的“苏格兰呢”其实早在遥远的青铜纪元便已从西向东传播至吐鲁番盆地。此外,通过分析出土的陶器、木器等物品上的装饰纹样以及马具的细节,我们得以洞悉欧亚草原各文明间存在高度的相互关联。洋海古墓出土的诸多器物,与远古游牧民族发源地阿尔泰山区域发现的文物高度相似。令人关注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丝绸,这表明西方文明东移的同时,东方文明也在向西方扩散。早在张骞开通西域之前,通过间接贸易方式所进行的文化往来就已经形成,这一发现证实了“前丝绸之路”的存在。
洋海古墓好比一把钥匙,里面藏着欧亚草原文明的所有谜团,许多未解之谜正牵引着人们持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