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亦称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等,承载着对祖先的崇敬与家族的集体记忆,它是家族聚会与商议事务的圣地,在家谱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家谱的章节内容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通常包含图和文两个部分,图画为主要内容,而文字则对图画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注释。
祠堂图画主要展现的是建筑风格和框架结构图案。亦有称之为祠堂山水图,此类图画不仅细致描绘了祠堂的图样,还将周边的住宅以及山水景观一并勾勒出来,使得整个祠堂的全貌得以清晰呈现。部分祠堂图画还特别标注了祠堂内的祭器和祖先牌位的摆放顺序。就祠堂的管辖范围而言,通常是一家族的祠堂,但也有家族的总祠图和分祠图。通谱和统谱中的祠堂图案,描绘的是一个涵盖整个省份,甚至跨越数个省区的大家族共同拥有的祠堂图、统祠图。
在祠堂图的前方或后方,通常会有相应的解说文字,这些文字对祠堂的建筑风格、宗旨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编修族谱与建造祠堂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布局
《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中记载:“丁公祠位于南号圩南汀之地,距离住宅东南方向大约一里。此向南的厅堂是由五三公所建,而德昭公、德威公因父辈推荐海鹤公的孝义而发家,在中厅专门设立祭祀。此外,县令对海鹤公的仁义之举深感敬佩,并赞赏其子嗣的孝顺,因此赐予丁公祠。”《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1948年版)“重修祠堂记”中记载:由于原祠堂历经岁月,已经摇摇欲坠,于是于嘉庆五年春天,倡议并募集捐款,召集工匠进行修缮。新祠堂的基址比之前略高几步,整体尺寸为长十四丈,宽八丈,中央为正寝,供奉着始祖的牌位;正寝左侧,供奉着历代昭祖的牌位;正寝右侧,供奉着历代穆祖的牌位。此处为回廊与疏楼相接,寓意祭祀祖先。若以祀神为旨,左侧即为文昌帝君祠,右侧则是关圣大帝祠。若以敬奉祖宗为念,为增进姓氏间的欢乐,于后部增设一倒厅、两横厅,用作聚会之所。如此,对整个祠堂中祖先牌位及各厅室布局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于谱的重要性
在祠堂图的解读中,对家族设立祠堂的重大意义均有详尽阐述。其中,有人把建造祠堂视为实现“尊崇祖先、敬奉宗族、凝聚族人”的关键途径:“《礼记》有言,尊崇祖先因而敬奉宗族,敬奉宗族因而凝聚族人。至于敬奉宗族,没有比祭祀更为庄重的;而凝聚族人,没有比祠堂更为紧密的。祠堂用于祭祀,一旦举行,便能彰显子孙的喜悦,心灵得以融合,从而使得同宗之情更加深厚。”将建造祠堂视为具有“阐明道理,规范伦理”的重大价值:“祖庙,正是为了体现仁爱之心。秉承仁爱孝思,设立家庙,使得族人得以依序排列,区分尊卑,明确礼法,端正伦理。其法度极为妥善,其意义极为深远,影响更是广泛深远。”
在祠堂图的解读中,众多家谱强调了将祠堂信息“载入族谱,绘其样式,并加以阐述”的必要性。例如,《浙江淳安安徽绩溪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宗谱》中提到:祠堂在家谱中必须附有图画,因为随着祖辈的远去,世代的距离愈发遥远,子孙后代逐渐占据周遭的垣地,占据东西两侧的遗柜房屋,因此绘制一幅图,并且详细标注,以便展现开基创业时的艰辛,即便是模仿古代的家庙制度,也要传承给后世。后人难以揣摩其内心所想,追溯古制,依据他们已创立的规矩,探寻其必然的发展方向,完善他们尚未完备之处,进而更加注重管理祠堂事务,以此来彰显祭祀的庄严与规范。《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中提到:“祠堂设有图画,为何还要加以解说呢?因为图画只能展现大致的形势,至于龙的来处、砂石的转向、溪水的源头和流向的开合,都显得不够详尽。至于祠堂的起源,以及时代变迁的情况,更是图画所无法描绘的。”这几段引文显示,在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各个家族都会将本族的祠堂记录在谱中,描绘其建筑样式,并附上解说文字。这样的做法旨在让后辈能够通过这些图文资料了解祠堂的起源和历史变迁,从而认识到开创基业时的艰辛,怀念先辈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创造精神。因此,他们会对祠堂进行定期的修缮和装饰,确保祠堂能够永存,并彰显祭祀的庄严。
(三)祠堂的布局
在明清时期,民间祠堂的布局大多参照了朱熹在《家礼·祠堂》中的设计。祠堂的大殿中央摆放着一个正龛,而在其左右两侧,则分别设置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配龛。所谓的“龛”,原本是依附于墙壁上的一种小型的殿堂,用于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牌位被安置在龛内,而龛前则用帷幕进行遮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龛的形式被简化,演变成了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神主牌位便被放置在了这张桌上。所谓神主,即指那类固定于木座上的狭长形小木牌,其一面为白色底色,上面以黑色字体书写,另一面则可能采用红色底色与黄色字体。这些木牌上刻有特定祖先的名号、生卒日期,以及原配与继配的姓氏,还有子嗣、孙子、曾孙的名字。每一对夫妇的祖先都会拥有一块这样的神主。当神主平置时,它代表着本家族的始迁祖或始祖,而其左右两侧则按照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从家族中最年长的长辈开始,依次摆放着祖辈、曾祖辈、高祖辈四代的神主。若家族世代超过四代,神主便会被移至配龛之中,但始迁祖与始祖则不受此限,他们永远安放在正中央。这正是明清时期民间所理解的“百世不迁”与“五世则迁”的含义。
这类位于住宅之外的祠堂,其中心轴线上的基本构造通常是:入口大门、享堂以及寝堂。享堂亦称作祭堂,是供奉祖先神位、举行祭祀活动以及族人聚集的场所;而寝堂则是用来安置祖先神位的地方。部分显赫的官宦世家,在祠堂前方还会建造照壁或牌楼,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县棠樾鲍氏因孝悌之道而声名远扬于乡里,他们的祠堂坐落在村口,祠堂前的道路上矗立着七座由皇帝赐予的牌坊,以及一座亭子,两旁种植着盛开的桃花,这优美的景致和宏伟的气势在民间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