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女作家萧红骨灰安置引发热议 家人盼其灵魂回归故里(图)

发布时间:2024-09-06 18 浏览: 34

本报记者探访了萧红的家乡,她的侄子接受了专访,讲述了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及来世。

每逢清明节,广州银河革命公墓一位女作家的墓前总摆满鲜花。她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曾与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子”。她一生坎坷,辗转多处,31岁在香港去世。她已经走了70多年,但关于她的“生死”仍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就是萧红。

在萧红故居冷清却明亮的房间里,她稚嫩的身影似乎还在。在她侄子张抗的叙述中,这位女作家思想活跃,性格不羁。她年少离家出走,但人们依然为她牵挂。1月22日是萧红逝世72周年纪念日,本报记者专程来到萧红的家乡哈尔滨市呼兰区,追寻她昔日的足迹。

文:记者任超良 图:记者罗昌伟

老房子里的童年足迹

东北的冬天,即便是晴天,也寒气逼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高楼大厦掩映下,一处低矮却宽敞的院落,就是萧红故居兼纪念馆。103年前,萧红就出生在这里。这是一栋传统的清末八旗式民居,土木墙,青砖青瓦,充满浓郁的北方满族风格。

“我爷爷家是个大家族,我有四个叔叔,两个姑姑。”张抗告诉记者。肖红的父亲张廷举是清末举人,在周边几个县担任过教育局局长,家里虽然不是什么大地主,但也有一些土地,还有一个大院子。

萧红在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的故事》中对这座故居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其中祖父与孙子在后花园的故事还被选入多版中小学教科书,并被命名为《祖父和我》。

“花儿开了,好像刚睡醒。鸟儿飞了,好像上了天堂。虫子叽叽喳喳,好像在说话。一切都是活的。”小红出生时,这个四合院刚建成三年多,在她幼小的眼里,四合院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爷爷整天在后院,我也跟着在后院里转。爷爷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爷爷种花,我也种花;爷爷拔草,我也拔草。爷爷播种、种白菜,我也跟在后面,用脚把土坑一个个踩平。”

银河公墓全称_银河革命公墓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

母亲早逝

创造一个不安分的小女孩

小红自幼丧母,据张抗说,四姑曾说,要是母亲没早死,小红一定会成为一个乖巧的女孩。然而,正是因为这次人生变故,小红变得任性不羁,家人都觉得小红难以接近,总是惹是生非、胡闹不休。

萧红从小就很顽皮。北方农村传统的窗户都是两面的,中间是玻璃,两边贴着特制的窗纸。窗纸也给萧红带来了乐趣。“我跑到窗前,伸手,在白纸窗上打了几个花格子的小孔……打的孔越多,我就越自豪。”她在《呼兰河传》中写道。

淘气的另一面,是孤独和寂寞。“记得有一次,我在这个漆黑的房间走到最深处最远的地方……储藏室仿佛成了我探险的地方,经常趁妈妈不在屋里的时候打开它进去。”主屋东屋的后门道,是张家存放东西的地方。小红小时候没有玩伴,经常一个人消磨时光。“探险”也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

小红长大后,家人把她送到哈尔滨读书。但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后,她却停不下来。她不仅参加了反铁道霸权的游行,还拒绝了家人安排的婚事。“我爷爷把她锁在家里,她扬言要出家当尼姑。”张康说。

1930年,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这个院子。

从香港迁往广州:

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公墓全称_银河革命公墓

“死亡是孤独的,死亡是热闹的”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为何葬于广州?这个故事要从72年前说起。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病逝。临终前曾提出,希望葬在一处面朝大海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于是,丈夫端木蕙良选择了当时香港风景最好的浅水湾,看中了一片面朝大海的小花坛,挖了一个坑,把萧红的部分骨灰埋在里面。封土后,搬石堆成墓冢,中间按了一块木匾,上面是端木蕙良亲笔所书的“萧红之墓”。但浅水湾毕竟不是埋人的地方,端木蕙良担心墓地无法保留,第二天就把萧红剩余的骨灰埋在了圣士提反女校后面山坡上的一棵树下。那时的香港已经沦陷。几天后,端木蕻良与骆宾基一起坐船离开了香港。

萧红在异乡香港睡了15年。

1956年11月21日,时任香港《大公报》诗人陈藩给老友、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排写信,描述了萧红墓被毁的情景:“当年的‘生死场’,如今成了祖国建设繁荣昌盛的场所,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萧红带回去看看?”并附上了萧红墓被毁的照片。

袁水竞标时任副刊主编的江德明,把这封信整理成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加了《萧红墓现状》的题目,发表在1956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和香港文艺界进步人士开始着手迁墓。

1957年8月3日上午10点,香港文化界60余人在九龙红磡送别亭为萧红骨灰举行送别会。为了不打扰太多人,送别会安排得很早,事先没有发出一般通告。不过,不少留在香港的文艺界人士一早就来参加。用叶灵峰的话来说,“萧红是孤独地死去的,但这一次,她终于热闹地离开了。”

“广州人没有忘记萧红”

银河公墓全称_银河公墓革命历史_银河革命公墓

1957年,广州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萧红同志迁葬委员会”,小说家黄谷流、诗人陈露迪、广州市作协书记王少芬等受命赴深圳将萧红骨灰交送香港,并于当天下午将萧红骨灰运回广州。1957年8月15日下午,广州市文化艺术界在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了萧红迁葬追悼会。仪式结束后,骨灰被安葬在广州市郊区银河革命公墓。

这天,广州日报刊登了端木蕙良的文章《缅怀萧红、致敬党》。他在文中写道:“在国家建设事业繁重、许多烈士和战士的遗体还未来得及重新安葬的时候,党和政府委托广州市作协分会将我亡妻萧红同志的遗体重新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我为此十分感动,不禁泪流满面。”

“1999年,我借出差的机会,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给姑姑扫墓。”张康说。他悄悄前往,没有打扰墓地管理。他看到,萧红的墓在一排排革命烈士墓中间,没有任何特殊的标志,墓碑上只有一幅黑白肖像。古朴的墓碑前,有人摆放着一束鲜花。“花瓣有些枯萎,但应该是不久前有人送的。”张康当时很感动。萧红从1957年起安葬在广州,至今已半个多世纪,虽然远隔东北万里,但张康觉得墓地管理得很好,而这束鲜花说明广州人没有忘记萧红,让他心里暖暖的。

家乡仅存青丝墓,迁墓建议未实施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逐渐兴起一股“萧红研究热”。1986年,萧红出生地哈尔滨市呼兰县(后改为区)张家园拆除部分建筑,改建成“萧红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在迁葬广州30多年后,萧红故乡决定将她重新安葬,让她“回家”。

其实,呼兰已经有萧红墓了。张康告诉记者,那是一座黑发墓,墓中埋葬着萧红的一缕头发,由其爱人端木蕻良保管。修建这座墓的初衷是为了让家乡人民可以祭奠萧红,但几年过去了,黑发墓却荒凉不堪,残缺不全,让人痛心不已。张康了解到,西岗公园并没有黑发墓的专项管理资金,公园本身处境艰难,没有能力管理墓地。

几年前,黑龙江省领导就有将萧红骨灰运回家乡安葬的想法。征求意见时,张抗没轻易答应。他提出,避免重蹈呼兰萧红墓覆辙,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萧红墓迁建做出详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迁建工作。“广州墓地管理得好,至少让我们放心了。迁建之后要是管理不好,就对不起亲人了。”

张康称,哈尔滨曾就肖红骨灰问题联系过广州相关部门。面对死者家乡提出的想法,广州表示理解,提出可以将骨灰分成两份,一份带回哈尔滨,一份留在广州。但张康并不十分赞同这个方案。因为广州的骨灰其实只有死者一半的骨灰。当年在香港,亲属们将肖红的骨灰分成两份,分别安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后来其中一份找不到了,另一份才搬到广州。“如果再分开,死者又要重新折腾。”他觉得重新安葬还牵涉到后续的管理问题,如果没有妥善安排,最好先不要搬走。

在给哈尔滨市有关部门的一封信中,张抗表达了家人的态度:“如果萧红的灵魂能回到家乡,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如果墓地不能移走,留在广州也是可以的,鲁迅墓毕竟没有回浙江老家。让萧红墓留在广州,也是她家乡的一个窗口,一个永久的‘办公室’。”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