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伊德里斯·阿卜杜雷苏
伊德里斯·阿卜杜勒苏莱,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负责人,曾参与过新疆尼雅、楼兰、“小河墓地”和克里雅河流域等重大考古发掘和研究,是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次数最多的中外学者,也是新疆唯一一位进行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维吾尔族专家。
小河公墓的棺材
小河墓地出土木尸
“河中公主”的发现过程
前面提到,2003年的发掘是从第一层到第三层,一共发掘了33座墓葬,但在第一层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小河公主”的埋葬情况。
在一楼我们发现了一个名为M11的墓葬,这个墓葬保存得非常完好,棺材用牛皮包裹得非常严实。
后来我们开始把牛皮一块一块地剥下来,剥掉牛皮之后发现棺材上盖着一个个小盖子,我开始剥掉第一层盖子,发现了毡帽的帽檐,保存得非常完好。
等到第二块被挖出来的时候,头上的毡帽基本整个露出来了,就像刚被埋起来一样,保存的非常完好,非常漂亮。
当第三片被剥开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我听到的只有“哇”的一声。在剥开这片之前,我想,我离她很近,但那个时代离我很远。会出现什么?
揭开盖布之后,众人惊叹太漂亮了,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道:“啊,小河公主……”“小河公主”身上的斗篷保存的非常完好,将上面的小盖布揭开之后,我们发现整个人也保存的非常完好。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睫毛依然是卷翘的,鼻梁高挺,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唇线也保存得非常好,上面还有两处系毡帽的绳子痕迹,她的身材非常丰满,保存得也很好。
我们把它整个剥下来之后,发现它比我们上次发现的奶奶保存得更好,而且非常漂亮。她活着的时候可能更漂亮。最后我们把它拿出来,在室内打开。打开之后,我们看到她整个身体非常丰满,我们发现她的肚子有一边鼓鼓的。
我们分析了她是不是难产而死的,就把她带回乌鲁木齐,联系医院做了CT检查,发现她不是难产而死,而是因为生前埋葬的时候,她很丰满,有一侧腹部被挤压、鼓起。
其实小和公主就跟普通人一样,只是因为长得漂亮,所以出土后就被当做非常美丽的公主,在身份地位上也并没有什么特殊,陪葬品和随葬品也跟普通人一样。
“小河公主”为何历经千年依然完好无损?
关于小河公主的保存情况,我们在整体发掘之后也做过分析,前面也提到过,和她同层出土的祖母M13,其面部和脚部保存得非常好,小河美人也是一样,整个身体都保存得很好。
但当小河美人被挖出后,无论我们以前是否看过照片,都发现她的脸上和身上有一层白色物质。
当时我们分析她可能喷了一层白色的乳状物质,但那乳状物质是什么呢?我们还没有做出分析。可能就是因为喷了这种物质,她才保存得比较好。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小荷美人身上,在其他几个例子中也有体现。
也许早期的小河人知道用某种乳白色的物质来保护她的遗体,又或许是因为气候干燥,埋葬较浅,遗体很快脱水而得以保存?我个人认为,喷洒的乳白色物质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可能有防腐的功能。
千年对话
小河墓地出土麻黄
小河墓地的棺材为何没有底?
所以总体来说保存的还是不错的,整个墓葬发掘出来之后,发现她的尸体旁边还有两块侧板,不过我们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墓葬的侧面。
先挖一个坑,把人放在沙土上,用两个棺材的侧板封闭,把头、尾块塞进去,再盖上小盖,再用牛皮包好。
为什么没有底部呢?他们(其他学者专家)说是船形棺材。我还是觉得是“人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的。我觉得棺材的形状应该像女人的阴道,作为女人,她生孩子,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我觉得是这样,所以没有底部。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听听其他学者专家的意见,他们有什么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男士腰带
小河墓地出土小麦、小米
当时小河墓地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后来我们和吉林大学联合发掘了遗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朱宏教授是人类学专家,根据他的观察,小河墓地第一层到第三层的人种基本都是白种人。
从他们的脸,尤其是头部来看,他们是典型的欧洲人。他们的头发是棕色的,有些略带黄色或红色,也可能有些黑色。但从他们的鼻子和脸型来看,他认为他们是欧洲人。
整个小河墓地到下层的第四、五层的时候,保存的状况就不太好了,这是因为小河墓地是一个沙袋,沙漠中一旦下雨,雨水就会立刻渗透下来,聚集在下面的几层,所以下层因为潮湿的原因,保存得并不是很好。
但根据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DNA分析显示,从下层女性的线粒体来看,已经存在东亚和南亚成分,说明早期已经存在东亚、南亚人种与欧洲人种融合的现象。
从农作物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小麦来了,小米来了,欧洲的牛来了。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有很多专家,包括语言学家、环境学家、人类学家,他们有一些研究分析,他们认为这群人可能来自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人类在不断迁徙,根据上一次小冰河期,高加索地区的这群人可能因为环境变化,气候寒冷,逐渐迁徙过来的。
他们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呢?新疆有天山,南方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可能是沿着乌孜别克走廊,也就是伊犁河谷,逐渐迁徙到这里来的。
人类的迁徙是随着环境而进行的,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有水有草,适合人类的生存,人们就会选择在这里居住,并逐渐发展下去。
但是根据我们看到的,其实早在一万年前,罗布泊地区就应该有人类生活了,因为以前我们在罗布泊地区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的微石器,最早的可能已经是近一万年前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发掘古墓沟时,发现了一具脊柱处插着石箭头的人骨,很可能这群人迁徙到这里时,为了利益,与土著民族发生了一场战争。
在这群人迁徙到这里之前,这里可能有土著人,也可能有东亚、南亚的人迁徙到这里,进一步融合,这里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小溪公墓裹尸布
小河墓地名称的由来
说起小河墓园,小河墓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可以追溯到1934年伯格曼来到这里的时候。
当伯格曼到达这里的时候,正是奥尔德克带他来到这里当向导。整个罗布泊湖的水,从两个源头注入罗布泊,分别是孔雀河、塔里木河和且末河。他来这里的时候,是乘独木舟而来的,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名字,恰巧是孔雀河的一个分支。
他看了一下情况后说这是孔雀河的一条小河,所以这条小河的名字应该是从这里来的。
其实根据地图,早期的小河叫库姆达里亚()。翻译成中文,就叫沙河,也可能是库姆。伯格曼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所以作为孔雀河的一个分支,就被命名为“小河”。
当时小河墓地的人都穿什么衣服呢?
经过对小河墓地的发掘,我们对小河人的服饰有了一些了解,通过对妇女的发掘,我们发现她们只穿了一件背心,类似夏威夷的草裙,上面有一些流苏,是用羊毛织成的。
男子也只有一条腰带,很长的一条腰带,用来遮住前襟,但看不到衣服。脚上戴毡帽,着靴子,但没有裤子。这就是男女的区别。妇女穿的是带有流苏的坎肩,而男子则系腰带。
根据日常生活情况,下葬后用斗篷包裹,用木针或骨针固定,妇女的斗篷下端有流苏,流苏一般朝上,是一种美丽的享受,男子的斗篷则在最下端。
我们分析说,他们白天可能会把斗篷披在肩上或裹在身上,但天气变冷时,他们就把它当作衣服或毯子。
因为现在我们在非洲看到了很多现象,比如说我两年前去马达加斯加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白天也会用床单当肩带,太阳落山的时候就裹在身上。
后来我发现,澳洲土著也有同样的装扮——男人系腰带,女人穿带有微流苏边的背心,斗篷上布满毛皮。
我们在小河墓地发现的奶奶脸上画着花,晚年有人纹了身,小河墓地的人用花脸来装扮自己,有的还戴了金耳环,美感很强。比如她死后,上面放着玉米穗,下面放着玉米穗,是一种美。
小河墓地里为何会出现一具木尸?
我们在小河墓地还发现一个现象,2002年至2003年,我们发现过用木头代替尸体的遗体,同样用披风、毡帽、草篮包裹。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用木头代替遗体下葬呢?根据人体形状,有的直接从树干上取下来,粗略的像人体形状一样分叉。有的用一层牛皮包裹,还做了假的眼睛、嘴唇、头发、眉毛。
后来在2003年、2004年,直到发掘结束,又发现了十几具木尸。为什么会有木尸呢?而且和陪葬的木尸一模一样。后来我们分析,由于小河墓地是这个部落非常神圣的祭祀死者的神殿,有可能当时人们出去打猎,或者因为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没有回来,但是他们想要一个完美的安息之地,所以就出现了木尸。
而且,还发现其中一个头是真人的头,两条手臂也是真人的手臂,但是其他部分都用木头代替了,头骨则用类似胶水的东西给脸部涂上了一层丰满的表情。
还有一座墓葬里埋葬了两具木尸,而且是男性木尸,因为他棺椁前的木柱上雕刻的都是女性生殖器。我们说一般情况下是单人葬,如果有木尸葬,也是单人葬,但是这两具都是男性。我们分析,有可能父子俩或者兄弟俩都没有回来。这个现象在小河墓地里也是很特殊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
小河人把小河墓地当成了亡灵的圣殿,是必经的归宿。小河墓地在四公里外就能看到,周围地势很平坦,就像是一块台地。后来我们通过发掘发现,原来小河人在这里生活居住的时候,这里是一块红柳台地,因为第三层的一些墓葬就压在红柳上。
我们分析,这里早期就已经是一个小台地了,周围其余的地方都比较平坦。而且通过观察,周围基本没有枯死的杨树,只有零星的几棵。这说明他们砍伐了周围的大量杨树,用来做棺材和柱子。所以也有可能是因为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小河一带的气候逐渐干燥,最后草木枯萎了。
从小河墓地和太阳墓地整体情况来看,这一地区早期人类存活的年龄普遍不长,个别个体可能活得稍长一些,在四五十岁左右,但大多在30岁左右因自然原因去世。
祖母墓和男性24号墓的棺材较大,随葬品较多,可能表明其地位较高;其余墓葬基本相同,每座墓葬均随葬草篮一个。
小河墓地里没有发现陶器,草编的篮子是盛食物的容器,编织的非常漂亮,有漂亮的几何图案和人字形图案,保存完好,每个墓葬都只有一个。我们看了一下之后发现,里面有的盛装小麦,有的盛装小米,有的盛装一些奶制品。我们跟科学院分析了这些东西,发现是乳酸菌,科学上叫开菲尔,属于奶酪的一种。
这些东西说明当时人们养牛之后,不但喝牛奶,还制作了一些奶制品,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奶酪。
坟墓里隐藏着什么?
小河墓地在埋葬死者时,应该有过祭祀活动。为什么说牛皮是就地宰杀、就地埋葬的呢?因为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焚烧的痕迹。死者埋葬时,肯定有过祭祀活动、仪式,也燃过火。
我们发现北区10号墓很特殊,是一座男性墓,他的衣着像女性,背心有三层,很长,毡帽也不同,毡帽上有皮边,除了竖着的羽毛,还有一条向前延伸的羽毛,还陪葬了七条蛇。
我推测他当时是部落里的巫师。小河墓地里除了埋藏小麦、小米外,还埋藏了大量的麻黄草。麻黄草是一种可以退烧、避邪的植物,对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疗效,可见他生前用过这种东西不少。
一根柱子、棺材前的木杆、棺材、棺材后面插着的一棵红柳树,组成了一组。所以你看到的很多根柱子,其实每个墓室都有一根,形成一片枯杨林。柱子有六面的,有八面的,也有十一面的。
在高大的柱子和立木之间,还埋着一个草篮,草篮的个头相当大。除了草篮,里面还插着一根芦苇筒,直径有一厘米多。这说明当时的环境很好,能长出这么粗的芦苇,说明水草丰美,还有芦苇和甘草植物,说明这些东西对他很有用。另外,他们还在上面放了牛粪,有的甚至把一些羊骨头绑在一起放在那里。
这说明早期不仅有欧洲、亚洲的人不断来到这里,东方的人也可能迁徙到这里。从民间角度看,早期人类不断迁徙、融合、交流。
因为在高加索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阿兰共和国,我们在东方看到的很多丝织品,在汉晋时期就在那里发现过,这些东西说明很早就有交流了。
欧洲人早在4000年前就随着气候变化开始向东迁徙,小河墓地发现的人类就是证据,但从新疆发现的欧洲人向东迁徙的遗迹来看,他们很早就在哈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