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文物诉说历史 | 在苏轼书画中遇见屈原

发布时间:2024-08-08 09 浏览: 47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四川省纪委监委、成都市纪委监委网站 付小静摄)

四川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峰巅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展出30余家博物馆收藏的苏轼相关文物274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三篇真迹:《潇湘竹石图》、《阳羡帖》和《洞庭春景颂·钟山松酒颂》。岁月流逝,东坡风采依旧,让我们以他精湛的文笔为引,探寻他对人生不屈不挠的追求。

1《潇湘竹石》:我知道你别有深意,所以我用心去寻找你

苏轼不仅善书法,还善画画,他的画作现存不多,此次展出的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便是其中之一。

据考证,《潇湘竹石图》为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卷末有“苏轼为沈老所作”的注。沈老是扬州人孙觉的谥号,比苏轼大八岁。苏轼一生敬重孙觉,经常与他交换诗书。孙觉是黄庭坚的岳父,秦观的诗歌导师,精通《春秋》、《易经》,“文义兼备,为一时之儒”。孙觉的治国之道,能解民忧,他卸任后,许多地方百姓屡为他建庙。他为人又清正廉明,屡次弹劾品行低下、才华横溢、名声不大的权臣。 因此苏轼后来用朝廷的任命文书称他“文论精深,明本源。谏议东台,长于阅历”。

孙珏也是“五代诗案”的牵连者之一。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官低力弱,没有权力,“一生未曾见过亲友,信函也不回,幸得免于难。”这位外表洒脱的诗人内心却感到孤独。幸好他有一位像孙珏这样的朋友始终如一,给苏轼写信。孙珏知道苏轼喜欢好墨,便趁苏轼有好墨时,设法寄给他。元丰八年(1085年),已经离开黄州的苏轼回忆起这件事,觉得真情难得,一口气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是“幸得相见,愧对流放”,表达了谢意。既然《潇湘竹石图》是为孙珏创作的,那可能用的是他送的好墨。

著名作家、收藏家邓拓对此画有非常精辟的解读,“清雅之气,令人心醉神迷……两岸烟水云雾、群山茫茫,犹如湘江、潇水交汇,与远处的洞庭湖相连。景色辽阔,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开。”细看此画,会发现,除了清雅的云雾,还有淡淡的压抑之感。画面远处,几道淡淡的笔触,除了烟雾缭绕,还有潇湘两江的交汇,给人一种深沉悲凉的寓意。这不禁让人想起三闾大夫屈原。

“我一生所敬仰的人,却连他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那就是屈原!”苏轼一生敬仰、追随屈原,他高度评价《离骚》,“言风雅又一变,可与日月争辉”;他同情屈原的遭遇,“他被放逐,渡江南徙,离家千里,生无处去,死无葬身之地”;他赞扬屈原的忠义,“功名实无量,富贵不过是暂时的,大丈夫深知这一点,所以至死不渝”。然而,他真正理解屈原是在“五代诗案”后被放逐到黄州之后,他清贫、穷困、悲愤、愤恨、无奈、无助,种种不平之情都表现在了他的言辞之中。 大丈夫不应随波逐流,不应忍辱负重,而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屈原当年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如今也摆在了苏轼面前。落笔之时,自然而然地,目光聚焦在潇湘,心灵的流放地。潇湘之水,从心底悄悄地渗出,轻柔,静谧,无声。

真正展现苏轼心态的,是画卷中的竹石。不同于他的《枯木竹石图》中枯树扭曲如铁、石裂如漩涡翻腾的景象,《潇湘竹石图》中间只有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中间伸出几根竹枝,有的竹枝刚好探出头来。纤细的竹枝与奇石在形状、姿态、纹理上形成鲜明对比。仔细看,枝条三三两两,竹叶疏密有致。竹子竟从石下破土而出,顶住了沉重的压力。虽然腰肢极细,难免弯曲,但却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疲倦、矫揉造作或娇柔,充满了韧性和生命力。苏轼画的不是竹子,而是他自己。

“知己难相逢”,我们可以想象,当紫胡子老者孙爵展开这幅卷轴时,一定会捋着胡须,会心一笑。

2《阳羡帖》:除了山川,还有楚歌

与《潇湘竹石图》相比,旅顺博物馆藏的《阳羡帖》体型较小,略大于成人的手掌。今天看来,它只是一张纸条,但因其出自苏轼之手,因此极为珍贵。

《阳羡帖》全文仅68个字,大小不一,墨色浓郁,尤其是最后一个字“拜”,尾端悠长,笔法遒劲,一气呵成,流畅飘逸,气韵十足。这也是该帖被认定为真迹的重要依据。

文字不长,就简单记述如下,“苏轼虽然在阳羡买了田地,但还不够夏至用。以前禅师说要在邻田买地,是真是假?我请他亲自商议,试着为我量一下。至于景春家田,我们也曾商议过,我已亲自收下,此事我不想细说。我想,在这繁华时节,打扰您高远志向,未尝不是大罪。苏轼又拜。”这是苏轼告诉朋友,他在阳羡(今江苏宜兴)买了田地,但耕地不多,难以满足一家之需,便托朋友为他物色合适的土地。

“家在蜀河边,水清如碧。”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一直以眉山为荣。但或许因为路途遥远,“家在万里之外的岷峨。”或许是父亲早就希望回中原故里,“意欲置地建宅,居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苏轼离开四川,抵达北京,再也没有回到眉山。

苏轼定居阳羡,看似偶然。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奉诏迁居汝州(今河南汝州)。当他从黄州出发,路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他十个月大的儿子苏昱病逝。苏轼伤心欲绝,“空抱而归,老泪如水流”,“不忍闻母哭,欲与君同死”。想到自己年近五十,仍无处栖身,家道动荡,便下定决心定居下来。

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他结识了当年与他一起进士的宜兴人蒋志奇,谈起两人“同居阳羡”的约定,便拜托蒋志奇到阳羡置地。“待我老了,便在阳羡置地,一向对山水情有独钟。”阳羡山水秀美,景色如画,“我空舟来去,只顾随世事。”这无疑是诗人抒发情怀、忘却往昔的好地方。另一方面,阳羡因荆溪以南土地肥沃平坦,宜耕读,宜养育而得名。《阳羡帖》是蒋志奇拜托他置地之后,拜托同为宜兴人的钱季明再寻觅土地而写的。

中原辽阔,洋县风光秀丽,适宜耕种。其实,选择洋县另有原因。这一年十月,苏轼到了洋县,如愿以偿。在今天我们看到的《楚歌帖》中,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生性喜种,能亲手嫁接果树,尤喜栽种橘子。洋县临洞庭湖,易栽橘子。我当买一小园,栽橘子三百株。”

“阳羡在洞庭湖上”。这个洞庭湖是太湖里的洞庭山,而不是屈原游吟吟唱的洞庭湖。洞庭山与洞庭湖相距千余里,却又紧密相连。古人认为洞庭山与洞庭湖之间有一条密道相连。更何况洞庭山与洞庭湖都产柑橘。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就写到了洞庭湖柑橘,“天子栽种良树,橘子来侍奉。我受命不得迁,生于南”,洞庭山的柑橘几乎可以与宋代的阳羡茶、彭梨鱼相媲美,“石鼎中阳羡茶未煮,金盘中洞庭橘子盛”,“左卖洞庭橘子,右抬彭梨鱼”。正因如此,洞庭山与洞庭湖常常被人混淆。

博学的苏轼当然知道其中的区别。但这不妨碍他从阳羡附近的洞庭山想到洞庭湖,从洞庭橘想到洞庭橘,从屈原想到自己。他于是说:“屈原作《橘赋》,待我园成,建亭名《楚歌》。《楚歌》最后一句,可作为《阳羡帖》的注脚。以《楚歌》拟《橘赋》,以屈原为心,是苏轼在阳羡觅地时心中的情结。”

3 《洞庭春色颂钟山松酒》:心灵之旅

吉林省博物馆藏《洞庭春色赋》、《钟山松酒赋》为苏轼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当时正值大雨倾盆,道路泥泞,无法出行,他被困在襄邑(今河南省睢县)。

离开黄州后的10年间,苏轼历经坎坷,四处漂泊。在朝廷,他先后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授端明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光彩夺目;在地方,他先后治邓州、颍州、杭州、扬州、定州,关注民生,实行仁政,德高望重。绍圣年闰四月初,苏轼被无理取消端明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被命以左朝奉郎(七品)知颍州(今广东英德)军务,不久又被贬为七品左承议郎。 他被下令仍知颍州,但被贬后不准按功绩复职。这一系列打击,让他心里很不安。不过,当他坐在桌前,蘸墨写字的时候,心情却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洞庭春色赋·钟山宋老赋》合订本。

《洞庭春色赋》、《钟山松酒赋》合卷共684字,全篇文采斐然,一气呵成。明张孝思评价尤为精准,“此二赋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气势磅礴,气势凌厉,气势磅礴,犹如卧狮卧虎。”

写是心之画,最可贵的是我的手写我的心。这两首赋是苏轼的内心告白。《洞庭春色》和《中山宋老》都是酒名。安定王用洞庭山的柑桔酿酒,取名洞庭春色。此酒色、香、味三绝。苏轼饮后,灵感迸发,写下《洞庭春色赋》。另一首赋是苏轼为自己用中山(今河北定州)松树的松花酿的浊酒所作。

《洞庭春色赋》开篇就借用了“上山四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入世和出世的复杂心情。这四老不满秦朝的暴行,隐居起来。到了汉朝,受到礼遇,便出隐居。后来,因朝廷乱政,又隐居起来。因此,苏轼赞同安定太子“凭心思看世事”、“明了世事虚妄,一处遁迹万里”、“一口气吞三江,吞食鱼龙”的乐观主义,颇为洒脱,“人生得意,须尽欢喜”。全篇想象丰富,文字华丽,充满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情怀。 其手法与屈原的《楚辞》如出一辙,但最后他后悔了,觉得不该这么放肆,说:“我的话有些夸张,先生请为我删去。”赋是一种“劝百人而讽一人”“末篇显其意”的文体,末句是我们把握主旨的关键。

苏轼写《洞庭春色赋》时,尚在朝廷,但写《钟山松酒赋》时,已请旨出使。因此,《钟山松酒赋》更直接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稍用轻,无异于一捆野草,烂文缠缠,惊得枝头折断,脂液流淌。”松树很常见,但如果用来砍柴,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苏轼对此愤慨不已,既然不能充分利用它来修建建筑,还不如退一步,用它来酿酒当药。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仕途坎坷,问题多多,各种不如意的事情让他心灰意冷。浑浊的酒下肚,他感觉自己好像得到了老天的帮助。半醉半醒之间,他觉得自己远游了,摆脱了这尘世的羁绊,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能如飞猴般翻山越岭,能如奔鹿般横跨江山,在天空中乘风破浪,在大海中劈波斩浪,他心驰神往,连嵇康、阮籍都达不到他的地步。想到这里,他心里很得意。夜长梦短,当他醒来回到现实的时候,第一个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屈原。屈原不仅善于酿酒,而且善于饮酒。 他的诗中有很多酒文化元素,如“吾里白驹,杂楚里”、“姚江蜜匙,满玉杯”、“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与酒,浪漫至极。整篇《离骚》没有一个字提到酒,但他浪漫的想象、浓烈的情感,都是酒后真言。正因如此,苏轼才说,喝了中山宋老后,可以写一篇《远游记》来续写屈原的《离骚》。其实,《洞庭春景赋》和《中山宋老赋》都可以看作是《远游记》的续篇。

文采见人。苏轼对这两首赋很有信心,曾多次撰作赠与友人。就在他驻留湘义的六天前,他想到好友吴安石对《洞庭春色赋》“格外喜爱敬重”,苏轼也认为《钟山松酒赋》“不亚于前作”。他立即拿出好纸笔墨,连写了两首赋,希望好友“深得其意”。虽然今天看到的这首赋赠与者不详,或许只是诗人随口一说,但并不影响世人对它的珍爱和收藏。

岁月流转,水墨依旧,不变的是人的精神。(作者:赵建国)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