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室友看了木心的这本书,评价说“老人家真是世故老练”,还加了“厉害”。我看了,叹了口气,心里莫名地轻松了起来。
以前看过文学回忆录,觉得写得不错,很有见地。最近又看了一遍,发现用社会科学的语言来解读木心的话,是社会科学的理论。感觉就像经常去餐馆,吃了好久才发现饭菜应该这样吃,老板娘又那么好。于是买了木心文学回忆录的增刊和一堆他的书。
这本书读完了,到此结束。
我觉得有些文章是他玩弄的,但他并没有伤害我。真他妈的老练。就像听一个老人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故事是假的,但眼睛和皱纹是真的。
《美国喜剧》是姜文的电影,我猜不透,也厌烦,但我愿意留下来听他说完。小时候停顿了很久,突然觉得:人真好。《夏明珠》里的妈妈给我类似的感觉。《两个小人物打架》描写了生活抓住我的弱点后的无奈。《SOS》干净利落,充满魔幻。《七日的美食》仿佛在脑海里构建一段过去。《完美女友》说是在讲一件不可能的事,其实是一幅写意人生的画。《方方4号》真的有意思,那种无奈:人死了,想念的人也就接受吧。说实话,我觉得《魔轮》不怎么样,可能是我还没搞清楚。《月亮出来了》小资味很浓。 《第一位美国朋友》描写的世事沧桑,像扁桃体炎。《裹尸布》描写的老人的命运,让人叹息,那种来自自己祖先的女人,仿佛活过来,向我诉说着世事。《静谧的下午茶》也讲了生活终究是那么的平淡无趣。《五班》就像《七天的面包》,过去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克里斯托弗在这岸边》是我最喜欢的,是一本回忆录。《西部邻居》里的邻家男孩,是青春不可避免的一种遗憾。《温莎公墓日记》是集子的名字,妙语连珠,警句深意浓浓。
《此岸上的克里斯托弗》是一篇感叹文。触动我的不是沧桑,毕竟那时我还年轻,读过苏联文学和罗曼·罗兰,觉得自己早就想成为克里斯托弗了,我却做不到,因为他是英雄,所以他伟大而愚蠢。另外,这也是一个推崇各种克里斯托弗的时代,还是一个前现代社会。在长段的结尾,木心叹了口气,仿佛自己说的不多,又好像自己过去可能说的太多,引发了某种厄运。文章说这些艺术院校的学生学的是18世纪的狂飙突进运动,回头想想,当时感叹的人,其实是世界发展不同步的怪异。是的,前天我在国学课上看到有人背诵《弟子规》。 文章结尾那句话其实已经足够了:“年轻人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浅薄。”说的不就是现在写这篇文章的人吗?“但性格就是命运。”不完全正确。那个时代,空间和时间是黏在一起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后来被扭曲或者压抑,但也仅此而已。这个时代面临(不要用满足)互联网和商业化,但信息在不断改变和塑造人。最后,席德金的遗作说,那个时代早就死了,那么奇怪、那么特别,但建设从未停止,所以死去的人似乎能够复活。
老人经历民国动乱、中华帝国动荡,漂泊到新大陆,“我是来美国后一步步成熟起来的”。成熟之后,他很清楚自己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五十岁之前,都是准备”。他也怀着感恩的心态,看着自己在文革期间被抄写、焚毁的手稿。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乌镇。他不喜欢后现代社会,“归根结底”是他老了还依赖旧有的文化结构。他被建构为“民国最后的人”,契合当下。但他的珍贵,在于他扮演了桥梁的角色,从古代到后现代,每一节都清晰。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需要从他身上走过,无论怎么挤压他,都不会倒塌。
合上书。
“你的语言对我影响很大。”
“你学不来我这样的,为什么要学我?”他看了我一眼,我根本分辨不出他嘴角是否还叼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