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朝开启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新纪元。秦王嬴政成为秦始皇,其功绩超越了三皇五帝。嬴政在平定天下、统一八荒之后,随即颁布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举措,包括统一文字、轮尺、度量衡、修筑灵渠、修筑长城、扩建秦直道等。
除了这些重大任务之外,秦始皇还同时进行着自己的陵墓修建计划,基于他对死亡的理解,他希望自己死后还能统领天下兵马,扩大疆土。
所以除了兵马俑之外,秦始皇还修建了庞大的骊山陵,里面灌入了大量的水银。要知道具体有多少水银,只要看看山顶上的石榴树就知道了。
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
很多学者对秦始皇陵修建过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发现整个陵墓的修建历时约40年,也就是说,从秦始皇继承皇位成为秦王的时候,陵墓的修建就已经开始。
自陕西临潼兵马俑坑发现以来,专家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根据对上世纪初新发现的文臣坑的分析,秦始皇陵的营建理念已不仅仅是展示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和信息,作为一座帝国陵墓,更应该注重集中化。
因此有关研究专家根据史料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深入的推断和研究,推测秦始皇陵可能是一座完整的帝国建筑,有陵墙和道路系统,具体的营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是嬴政即位后的十六年左右。当时嬴政虽然已经是秦国国君,但尚未掌握政权,无法左右陵墓修建的进度。加之战国末期的社会现实,兼并战争频发,受影响的秦国无力专心修建陵墓。
所以这一阶段的陵墓修建只是沿袭了秦国为君王修建陵墓的传统,没有任何个人特色,是按照王国时期陵墓修建习惯一步步进行的。第二阶段大约是秦始皇即位后的第七年至十七年,当时的秦朝虽然还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国力已经很强大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陵墓的修建中,骊山就成了建造这座庞大陵墓的重要保障,从此时起,秦始皇所提倡的陵墓才算是符合帝王陵墓的标准。
第三阶段是大规模修建秦始皇陵时期,这一阶段,国家征用大量劳动力,迁入骊山约七万人修建秦始皇陵。
第四阶段是秦始皇下葬时地宫的收尾工作,它的完成也代表着整个帝陵修建的结束。四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的大规模修建,因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和修建陵墓内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水银被注入陵墓。
石榴树作为证据
汞是一种重金属,常温下以液态存在,毒性极大且易挥发,吸收到空气中会引起中毒。人们推测秦始皇陵内部的汞含量很大,秦始皇陵顶上生长的石榴树就是最好的证明。
石榴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在干燥的环境中也能生存。正因如此,石榴树的生长周期短,发育很快。成熟时,树身很高大,果实鲜红。相比之下,陵山顶上的石榴树则显得病态。
它不仅生长畸形,树高也明显低于正常环境下生长的树木,尤其是结出的果实,不仅没有新鲜水果的鲜艳色泽,反而呈现出不健康的暗红色。
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墓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些汞不仅蒸发到空气中,还渗入到土壤中,直接影响了石榴树的生长。
其实,古代就有文献记载陵墓中会下水银,《秦始皇本纪》中就曾提到,以水银代表江河大海,用机器往里面泵水,上面是天文,下面是地理。
这里我们通过具体事例简单讲解一下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秦始皇陵内不仅放置了大量奇珍异宝,还安装了机关,防止他人偷盗,更重要的是用了大量的水银建造了河流、湖泊、海洋、太阳、月亮、星辰。
而且这些由水银构成的河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之所以能得出如此肯定的结论,不仅有《史记》的相关记载,1981年考古学家还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了验证。
而上面生长的石榴树说明汞及其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于是专家们又用新的化学检测方法进行了一次检测,在出现汞反应的同时,又有了另一个发现,那就是汞的迁移方向主要是垂直向上扩散,向侧面扩散的程度较少。
这种特殊的垂直扩散情况,在检测中表现为表层土壤中汞的异常,而这些异常大多集中在秦始皇陵的中心位置。这充分证明了《史记》中关于陵墓中含有大量汞的说法。
此外,在后续钻探中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元素,如砷、碲、铋等,经过分析检测发现,这些元素并没有受到汞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们极有可能是被人为埋藏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汞的挥发,这也间接证明其中含有大量的汞。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皇陵内汞元素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东南部汞异常明显,西北部汞异常较弱。据此可以大致推断出陵墓内河流的大致走向。
结论
总之,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水银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山上的石榴树,现代技术也证实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陵墓中出现水银并非秦朝独有,而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参考
《史记》
秦始皇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