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1975年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周恩来突然出席,罕见举动成谜

发布时间:2024-07-24 09 浏览: 63

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由周恩来提出、毛主席批准的《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通知》下发后,摆在贺龙家人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贺龙骨灰的下落。

是的,那时候贺龙已经去世了。1969年6月9日15时09分,贺龙在解放军301医院病逝。

虽然贺龙的妻子和几个儿女都到医院送别了贺龙的遗体,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贺龙火化之后的骨灰存放在何处,应该说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贺龙的骨灰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于是1975年5月,贺龙夫人薛明写信给叶剑英,要求将贺龙的骨灰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的一个房间内,那里安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骨灰。

叶剑英对此事十分重视,指示:“让胡伟同志处理。”

胡伟时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办公厅主任,接到任务后向总参党委汇报,总参党委经过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在6月9日(贺龙逝世6周年)为贺龙同志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至于具体方案,当时提出了两套方案。

经政治局研究,最终决定为贺龙同志举行内部骨灰安放仪式,不对外报道,不举行葬礼,不致悼词,不敬献花圈。拟邀请中央军委、中央机关领导、贺龙同志亲属、部队和群众代表等800人参加骨灰安放仪式。

有了这样的决定,大家就开始寻找贺龙的骨灰。虽然当时没人知道贺龙的骨灰在哪里,但顺着贺龙同志在解放军301医院的线索,很快在八宝山老山骨灰安置所里发现了编号为0034的骨灰盒,这个骨灰盒里安放着普通人的骨灰。

虽然骨灰盒上的名字不是贺龙,但是经过大家的分析以及贺龙家人的确认,这确实是贺龙的骨灰。

6月4日上午,中央军委办公厅的同志们来到老山灵塔殿为贺龙同志办理了骨灰转移手续,并更换了新的骨灰袋和骨灰盒,存放在专用保险箱内,有专人看守,等候6月9日运回。

骨灰盒找到后,骨灰安放仪式相关工作被提上日程。随后,军委办公厅下发了一份“通知”:

“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定于一九七五年六月九日下午三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请大家出席。”

“通知”发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想参加安葬仪式的,有想送花圈的,还有关心贺龙家人的,结果原本800人参加安葬仪式的人数不得不增加到1500人。

而且,6月7日,贺龙长女何洁生还分别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信,希望为父亲办丧事。

周总理在医院里收到了信。由于病情严重,他对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的许多事情都没有过问。他看了信后,先了解了情况,然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贺捷生的信,最后说:“我把(贺捷生给周总理的信)寄给你,如果主席有其他指示,我会同政治局一起赔偿。”

此时,周总理和毛主席都病重,周总理患癌症已经三年,在解放军305医院住院一年,毛主席也身患多种疾病,看东西、说话、吃饭、走路都困难。

但即使如此,毛主席收到信后,还是认真思考了一下。由于时间紧迫,他赶紧在周总理的信上写了复信:“按总理意见。”

毛主席复信后,时间也指向了6月9日凌晨,周总理立即作出部署,加快部署。

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工作流程本身比较成熟,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安装仪式的准备工作。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里,贺龙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大厅中央,上面铺满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周围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鲜花、花圈。大厅上方悬挂着“贺龙骨灰安放仪式”黑底白字的巨幅横幅,中央悬挂着贺龙遗像。

从布置和安排来看,这虽是安放贺龙同志骨灰的仪式,但实质上是一场追悼会。

上午十点左右,参加安置仪式的300余名领导陆续到场,他们大多是老将领、老战友,不少还有家属或身边工作人员扶持。

岁月真是无情,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拼搏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眼角、眉间已爬满岁月的痕迹,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他们都在那里等候,等候安置仪式的开始,等候与贺龙同志正式告别。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周总理并没有来,其实他的缺席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中央也没有安排他出席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原因就在于周总理的身体状况。自1972年5月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以来,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

周总理的病一开始并不是不治之症,第一次手术也很成功,但周总理根本无暇休养,也不可能停下来好好做化疗,所以癌症很快就复发了,病情越来越严重。

1974年夏天,周总理因病住进解放军305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出过院。到贺龙骨灰下葬时,周总理已经在医院里住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中,他接受了三次大手术,最近一次是在3月26日。

手术切除结肠肿瘤,原本以为是癌细胞转移所致,但检查时发现肿瘤为新的癌变病灶,几乎完全排除了癌症治愈的可能。

这样的结果谁也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手术后周总理的痛苦只是减轻了一些。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1975年6月,周总理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以下是周总理6月16日给毛主席的信内容:

“我现在身体还好,体重还是61公斤,一切都很好,主席请放心。”

周总理没有向主席讲述自己所遭受的身体折磨和痛苦,但还是如实汇报了自己的病情,体重只有61公斤。

他怕主席担心,毕竟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周总理写完这封信后,还给毛主席的私人秘书张玉凤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我给你发一份16号晚上的报告,请在主席精神好、吃好、睡好的时候念给主席听,千万不要在疲劳的时候念,拜托拜托了。”

这就是周总理,他总是多为别人着想,从来不为自己着想。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周总理的具体病情,只有党和国家的少数领导人知道,但大家都知道周总理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否则他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医院里。

因此,他无法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已是意料之中,中央也没有安排他出席。

周总理一开始并没有表示要参加,他自知身体不好,怕承受不住一趟八宝山,给大家添麻烦,所以一直没决定去。

但他心里始终想参与,他和贺龙相识41年,有着深厚的友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认识到我党必须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化被动为主动。不久,武装斗争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临时政治局会议,决定把受我党控制或影响的部队集中在南昌,准备起义;秋收季节,在湘、鄂、粤、赣四省组织农民起义。

于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被提上议事日程。

7月初,周恩来来到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周逸群的陪同下,会见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

他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彼此认识已久,又互相欣赏,一见如故,仿佛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虽然那时他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革命同志。

周恩来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之一,贺龙当时还不是我们党员,他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将领,也是支持工农运动的将领。

周恩来是来拉拢贺龙的。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我党对形势的看法和主张,使贺龙深受感动。他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要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同反动集团斗争到底。”

两人见面很愉快,贺龙后来决定跟随我党。当时,白色恐怖已经到来。贺龙作为二十军军长,在离开武汉前,尽全力保护我党同志。随后他率领二十军先到九江,7月27日全部到达南昌。

第二天,周恩来在周逸群的陪同下再次会见了贺龙。这一次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前委书记的身份来找贺龙商讨南昌起义的具体方案,并请贺龙出任起义军总司令。

党的信任让贺龙深受感动,他激动地说:“共产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就这样,周恩来、贺龙一个担任前委书记,一个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同朱德、叶挺、刘伯承等人一起,于八月一日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起义结束后,周恩来主持整编部队,随后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准备进攻广州。 贺龙也是在南下的途中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党员,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革命军队的序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这次起义中,周恩来和贺龙的命运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战场上建立起来的友谊牢不可破,因为共同的信念,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互相信任,生死与共。

这是一场战争的洗礼,更是一次友谊的考验,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友谊非同寻常。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与贺龙虽然见面的机会不多,但两人都献身于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龙长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是周总理的副手。

他们是战友、是战友、是同事、是好朋友,共同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有这样的情谊,周总理怎么能不去参加贺龙的安葬仪式呢?他要去。他要亲自送别老战友。这是正式的告别,是迟了六年的正式告别。

如果他的身体状况允许的话,他一定会去的。

6月9日,周总理感觉身体已经好转,可以前往八宝山,就把参加贺龙骨灰安放仪式的决定告诉了医护人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自然,大家都不同意。没人敢拿总理的身体开玩笑,但周总理口才很好,终于说服了身边的人,让他出院。为了看起来精神点,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坐车去了北京饭店,找朱殿华师傅理发。

当然,周总理也考虑到自己的身体不能成为负担,为了安置仪式不出现任何问题,他尽量减少了外出的时间,同时,他也考虑到如果要参加,也得提前通知,以免他的到来打乱原有的程序。

那么,下午2点20分,中央警卫总队副司令员吴吉成来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出现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因为他当时负责周总理的警卫工作。他来到八宝山,是不是意味着周总理要参加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呢?

军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赶紧上前询问:“周总理来了么?”

吴吉成点头并告诉大家,周总理虽然生病了,但是也会出席骨灰安放仪式,希望大家能等总理,必要时可以推迟时间。

他的出现出乎大家的意料,很突然,但大家很快反应过来,叶剑英对大家说:“请总理在今天的骨灰安放仪式上讲话。”

然后大家就把原来的程序稍微修改了一下,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周总理的到来。周总理住院之后,很多人都很久没见到他了,大家都想见见周总理,看看这位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的总理的健康状况。

2时45分,周总理的车抵达八宝山。周总理在车里整理了一下身体,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下了车,邓颖超也跟在后面。下车后,周总理没有让工作人员搀扶,而是独自向前走去。

他不想让大家为他难过,所以一直以坚韧的意志维护着自己的形象,这是他几十年来保持的习惯,不会因为任何外界因素而改变。

他缓缓地向前走去,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他坚持着,威严而有力,衣衫笔直熨烫得没有一丝皱褶,面容干干净净,如果忽略他瘦弱的身材、苍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他依然是那个自信而英俊的宰相,步履稳健,熠熠生辉。

他缓缓走进礼堂,服务人员给他戴上黑色面纱,递给他一支笔,让他在留言簿上签名。

不知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是因为太过激动,周总理握着笔的手剧烈地颤抖着,费力地将笔靠近签字板。

礼堂里不少人都注意到了首相的异常,但却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沉默不语,甚至有人闭上了眼睛,不知道是实在不忍再看下去,还是在心里默默祈祷首相能早日康复。

周总理拿起笔,艰难地靠近纸张,写下了“周恩来”三个字。这三个字与平常的三个字截然不同,但周总理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

签字完毕,周总理进入第一休息室。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领导人们起立迎接周总理。叶剑英走上前来,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问道:“总理,您身体不舒服,怎么出来了?”

叶剑英是少数知道周总理病情的领导人之一,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对周总理的突然到来感到十分震惊。

周总理听到叶剑英的质问后,面带伤感地说:“我已经对不起何将军了,这次我怎么能不来呢?”

周总理说完这句话,大家都沉默了。悲伤的气氛在第一休息室蔓延开来。叶剑英平复了一下心情,把手中的几页纸递给周总理,并请周总理致悼词。

这已经是叶剑英第二次做这样的事情了。1972年,陈毅的追悼会本来规模并不大,但快要开始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决定要参加。周总理紧急提高了追悼会的规模,并在毛主席到达八宝山之前把一切安排妥当。

悼词原定由叶剑英致,但因毛主席出席,觉得不宜由他致,便把悼词交给了周总理。

三年后,在贺龙骨灰安放仪式上,由于周总理突然出席,叶剑英再次将悼词递给周总理。

周总理没有拒绝,他接过悼词,仔细地读了起来,甚至还拿出笔,对一些地方做了一些小的修改。

随后,周总理和邓颖超来到第二休息室,贺龙的家人,包括贺龙的夫人薛明和几个孩子早已等候在那里。

薛明看着进来的周总理和邓大妈,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她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哽咽地说:“总理……”只说了这两个字,她就泪流满面。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也许只有眼泪才能表达她的情感。

周总理也流下了眼泪。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张了张嘴,终于像用尽了很大的力气才开口:“我迟到了,我迟到了……薛明,我没有保护好他……”

因为周总理的这句话,第二休息室里响起了一阵哭声。贺龙的长女贺洁生走到周总理面前,搀扶着他说:“周叔叔,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周总理静静地看着何洁生,仿佛透过她看到了昔日的战友,这让他一时愣住了,嘴唇动了动,沉重地说道:“我的时间不多了。”

经历了三年的癌症折磨,有谁比他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呢?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周总理的身体健康从来就不是他个人的事,医生们不敢也不可能瞒着他。

周总理的话语太过沉重,此时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邓颖超却走上前去,热泪盈眶地抱住了薛明,像是在安慰薛明,像是在寻求慰藉,又或许只是在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不久,骨灰安放仪式正式开始,邓小平主持,周总理致悼词。

邓小平宣布开始,请周总理致悼词后,周总理拿着悼词缓缓走到话筒前,慢慢地看了一眼台下的同志们,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悼词,哽咽的声音响彻礼堂。

那张薄薄的纸,重达一千多磅,是对贺龙一生的评价,即便如此,也做出了最后的判断。

他说:“贺龙同志是一位好同志,几十年来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说:“贺龙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一位老战友,对我们党、对我们军来说,是重大的损失。”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表达了对贺龙的深切哀悼。大家都低着头静静地站在那里。有的人在悄悄抽泣,有的人在无声地流泪。

这一刻的悲伤,让空气显得更加的压抑。

周总理致悼词后,邓小平向贺龙表示哀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众人抬头望去,突然发现周总理一个异样的举动,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弯腰致意,一连鞠躬四次,加上他和大家一起鞠躬三次,一共是七鞠躬。

周总理向贺龙的画像鞠躬七次,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想问,但是找不到机会。一来,周总理当时正患癌症住院,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见到他,能见上一面都是一种奢望。二来,就算能见到,看到他被病魔折磨着,还忙得不可开交,也没人忍心问这个问题,因为问这个问题,很有可能让周总理难过。

所以从来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而仅仅半年之后,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总理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随着他的逝去,这个问题也成了一个谜,至今没有人知道周总理向贺龙画像七鞠躬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根据贺龙夫人薛明后来的回忆,周总理当时可能鞠躬八次。这或许是一种象征意义,因为周总理和贺龙都是八一起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两人就是从那时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的。

这份友谊持续了四十一年。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可能,但只是可能而已。更多的人还是相信周总理鞠躬七次。至于周总理为什么这么做,至今仍是个谜,或许永远是个谜。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