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让人们一睹明代皇帝陵寝地宫的构造和随葬的众多珍宝。定陵墓大门的独特开启方式,也通过彩色纪录片广为人知。2007年,通俗文学中出现了盗墓小说的热潮。在这类小说中,作者多以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建筑形式等特点为故事背景,设计一些墓葬。这些墓葬的门多采用定陵墓门形式的开门装置,多数要用“爪形钥匙”才能开启。但根据考古资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级别的墓葬门所采用的防盗措施有所不同,即使是采用开门装置的墓葬,其设计也各有不同。 我们选取了几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墓门开启装置,为大家介绍:
图一:河北满城中山景王刘胜墓后室石门及顶门石槽
已知唯一一座使用过汉代升降门装置的墓葬是河北满城的中山荆王刘胜墓。该墓为依山开凿的洞窟,洞内有左右厢室、前室、后室。因后室存放棺木及墓主人遗体,是整个墓葬的核心,故设有一扇石门。后室门洞东端,门槛(门槛)中间的石地面上有一小块长方形凹槽(图1)。在此凹槽内,原有一件依靠重力升降的装置(图2):铜制的升降门装置。升降门装置呈长方形,装置后端装有铅坠,中间贯穿有一根圆形轴,轴的两端分别插在凹槽的两侧。 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下垂,前端高出地面。当门由内向外关闭时,提门装置前端向下压,通过提门装置,将门推开。关闭后,提门装置前端又自然升起,将双门托起,不能由外向内推开。其设计颇具科学性。在门洞上方,靠近门楣的地方,两边各有两个长方形的凹槽,原本是要安装木榫,以支撑两扇门扇的上部,但木榫已腐朽殆尽。这是防止盗墓者进入墓室的最后一道防线。
图2 刘胜墓后室升降门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著名的明十三陵定陵就采用一种叫“自撑石”的装置作为支门装置。自撑石上下两端略宽,中间略窄,高1.6米。制作石门时,先在内侧中间预置一块凸起的石坎,然后在门洞中间的地面上凿出一个凹槽。自撑石的长度,是通过比较门内石坎与地面凹槽的斜距来计算的。石门关闭时,自撑石下端嵌在凹槽里,上端刚好斜靠在石坎上,把石门堵住,使石门无法推开。 知道了这些情况,完全可以推断出石门关闭时自立石如何自动支撑门的整个过程,即:皇帝和皇后下葬时,一石门先关闭,另一石门半闭;自立石下端置于地面凹槽内,上端微微向石门方向倾斜,上端的一半用来靠在半闭石门内侧凸起的石坎上。此时,将半闭的石门慢慢向外拉,微微倾斜的自立石会随着半闭的石门逐渐关闭而自动倾斜;当半闭的石门完全关闭时,自立石上端刚好完全支撑住两扇石门凸起的石阶,石门再也无法推开。(图3、图4)
图 3:1. 闭合前(平面)2. 闭合前(侧面)
3. 关闭后(平面) 4. 关闭后(侧面)
图4:定陵地宫前殿石
据史料记载,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埋葬田妃墓时,曾用一把“转钉”钥匙打开石门。“转钉”的形式,如今已无法考证。定陵考古队以一块敞开的铁板条为工具,插入两扇石门之间3厘米宽的缝隙中,将倾斜的顶门石上端卡在板条开口处,轻轻向内推,使顶门石逐渐直立,将凸起的石脊留在门内。就这样,石门被推开了。
据北京考古发现,明代除皇帝使用闭墓石支护墓门外,部分宦官墓也采用此种装置,但闭墓石的式样不如皇帝墓的闭墓石精致,一般较为朴素,如北京工商大学明代宦官墓(图5)。
图5:北京工商大学明代太监墓后室M2顶部门石
清代时期,太监墓还使用了另外一种半自动开门装置,如李莲英墓。李莲英墓有两扇石门。由于当时考古发掘没有考古队员进行,发掘人员直接从地宫顶部挖到了地宫前室。最后从顶部进入地宫前室。通过观察地宫前室石门内部的装置结构,他们找到了打开地宫后室石门的方法。根据记载,石门也是两扇汉白玉门。 “门顶有铁门栓,嵌在石门上方的石槽内,已生锈。石门下方中间有一半圆形石槽,石槽内安放一颗直径三四十厘米的汉白玉圆球,石球可以活动”——一种球形的开门装置。
图6:李莲英墓墓门机构示意图一(视频截图):墓门关闭
发掘者用细钢丝的一端制作了一个比石球略大的陷阱,将陷阱从石门中间的缝隙插入石门内,套在石球上,手握细钢丝的另一端,向上拉,石球被向上提离石槽,同时石门被推开,最后进入墓室(图6)。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石门关闭时,石球推门的全过程:墓主人入葬后,先关闭一扇石门,另一扇石门半闭;将石球抵在半闭的石门内侧,将半闭的石门慢慢向外拉,随着半闭的石门逐渐关闭,石球会自动滚动; 当半闭的石门完全关闭时,石球就会落入门后的半圆形石槽中,把两扇石门完全支撑住,使得从外面根本无法将石门推开。
通过考察这些用途相同的开门装置,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制成了不同形式的半自动机械锁闭装置,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也让我们对古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