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海的棺材
一个9岁的女孩、一具罕见的房屋形石棺、“凡是打开它的人都会死”的神秘诅咒、超过230件令人震惊的精美陪葬品……当这一系列信息组合在一起时,相信人们更想知道,一个9岁的女孩死后能拥有一具精美的宫殿式石棺,享受堪比国王和将军的豪华陪葬品,这是一种怎样的荣誉?她是谁?
墓主人是一名9岁女孩
现珍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李小海石棺”,是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西安市玉祥门外西街南约50米处一处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发掘发现,这是一座构筑整齐的长方形竖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组成。墓室呈长方形,近地面长6.05米、宽5.1米,逐渐向内收,墓底长5.5米、宽4.7米,深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中部,呈斜坡状,长6.85米,宽1.85至1.60米。 “这种墓葬形式,考古学上称之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A’字形。”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元印说,“是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墓葬。”
在对古墓进一步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石棺。打开石棺,一个模仿宫殿建筑、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石棺映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呈三面浮雕的房屋形,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棺盖由一整块石材雕凿而成,棺盖下部由6块石材整体镶嵌而成。中间有门,两边有窗户,四周有斗拱、门窗、雕花瓦片,并有线条刻画青龙、朱鸟、侍从等图案。 它犹如隋代歇山式建筑的微缩模型(歇山式是古代建筑屋顶最常见的结构方式之一,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边两个小坡檐,两面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体组成,因共有9条脊,故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此种屋顶多用于建筑性质比较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如此豪华的石棺的主人究竟是谁?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是一个9岁的女孩,名叫李景训,字小海,是隋朝左光禄大夫、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个女儿。李景训家世显赫,曾祖父李显为北周骑都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冲是一位名将。他年少时跟随周武帝打天下,后与隋文帝杨坚并肩作战,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抵御突厥入侵的战争中去世,时年48岁。隋文帝杨坚念及李冲的战功赫赫,为国牺牲,于是也十分宠爱李冲的儿子李敏,自幼在宫中抚养。 开皇初年,周宣帝宇文韫和皇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长女,北周宣帝五个皇后之首,景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的独生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定李敏为自己的女婿。
据墓志铭记载,李景训自幼受祖母杨丽华宠爱,在宫中长大。但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她“病死于汾源宫”(墓志铭)。“汾源宫即汾阳宫(隋炀帝的行宫),也就是说,李景训一定是在陪同隋炀帝前往汾阳宫时,被杨丽华夺去而死的。”王元隐说:“杨丽华对此十分伤心,请求为其隆重安葬。”
为什么他们被埋在城内的石棺里?
与同时期其他墓葬相比,李景训的埋葬地点和埋葬方式尤为特殊。墓志铭记载,李景训死后,于当年十二月葬于京兆长安县秀香里万善庵。“京兆”即当时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唐代为长安城),“秀香里”(唐代称坊)位于大兴城皇城西南第二街,从北向南第二坊。“这说明李景训死后葬于大兴城。” 王元荫说,“我国汉族进入封建社会后,按照丧葬礼仪,往往把葬地选在离居住地较远的郊区,特别是隋唐时期,城内很少发现其他同时期的墓葬。李景勋墓也是迄今为止在隋朝都城地区发现的第二座墓葬。不过万善庵并非普通的庵堂,而是一座皇家庵堂,埋葬了不少妃嫔。以李景勋当时所受的宠爱程度,葬于此亦可理解。”
从葬制方式上看,李景勋墓面积近26平方米,墓内除墓志铭、四块碎砖、一具石棺外,没有其他遗物。“石棺床是隋代最常见的石棺,但即使是普通的石棺,也有一部分人使用。”王元音说。 “在李景训之前,室式石棺的使用者屈指可数,隋唐文献中也没有规定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使用石棺。我们对隋朝至唐安史之乱前使用石棺的墓主进行分析,发现石棺、石棺都是只有一品以上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的功臣才会使用。李景训是太皇太后的宠孙,死后更是享有享用石棺、石棺的特权。”
对女孩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吗?
李景勋墓不仅有豪华的石棺,而且随葬品也极其丰富精美,这在已发掘的其他隋代墓葬中是没有的。石棺与石棺之间不足3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共放置了230余件随葬品。墓中除了常见的陶俑和少量的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珍宝,如金器,包括镶珠金项链、镶珠金羽、金戒指、金杯、金簪等,还有玻璃器、玉器、钢器、骨器、木漆器和丝织品等。其中,金项链、金手镯为波斯产品,玻璃瓶、香水等也都是来自国外。 从这些随葬品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是礼仪性随葬品。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木器、漆器是日常服饰和皇室用品,种类齐全,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用品几乎都随葬其中。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女孩来说,无论她生前受到多么深切的宠爱,仍然超出了一般礼仪所允许的范围。
王元音解释道:“通过对墓志铭的解读,我们推测主持李景训葬礼的人极有可能是杨丽华。一是杨丽华对孙女李景训怀有太深的感情。二是从史料记载来看,杨丽华生性倔强,是个有主见的女人,对杨坚篡位北周的行为始终无法释怀,从墓志铭中‘周太后’的称谓就可以看出来。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塔安葬舍利之风日渐盛行,隋文帝时期,佛事活动更是盛行。杨丽华既是北周皇后,又是隋公主,又深受佛教熏陶,自然明白室形石葬在礼制中的特殊意义。”
有鉴于此,杨丽华命人为心爱的孙女雕制了一口宫殿式的华丽棺材,仿照舍利下葬方式,将其放入石棺内。在石棺和石棺瓦上,她刻上了“谁开谁死”这句极为罕见的严厉咒语,并选择万山庵作为李景勋的安息之地。这合情合理,也煞费苦心。“这样,李景勋的墓穴就能永远得到保护,杨丽华自己也能经常去那里纪念他。”
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生前衣冠楚楚、衣食无忧,死后却被人以崇高的礼仪安葬,这一切都源于她作为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与其说这座墓葬是李景勋身份的体现,倒不如说是她埋葬地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李景勋父母与皇室之间亲密而微妙的关系,葬礼组织者的性格与情感,以及他们的个人信仰,最终都化作了实物形态,体现在她死后的安息之地。陕西记者赵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