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
晚上8点,沿着珠江漫步。
珠江原是孙权开辟的一段潮汐水道,因陈后主而得名。
珠江应该距离南朝皇宫很近,否则陈后主也不会经常泛舟此处。
一天,陈后主正在汴沟泛舟,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兴致全无。他的一个侍从机灵地指着水面上溅起的无数晶莹水珠说:“这都是珍珠啊!”皇帝也笑着说:“这河里全是珍珠!”于是下令将城北的汴沟改名为珠江。
南京有着悠久的古韵,有许多文化历史遗迹,例如明城墙。
明城墙大部分能够保存下来,归功于一个人。
此人被誉为“南京城墙之父”、“南京城墙保护者”。
他叫朱燮,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朱希祖是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朱克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朱克是一个热爱南京的人。
他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北京这“中国四大古都”后,认为金陵“文学最繁华,人物最杰出,山川最秀丽,景色最壮丽,与民族的荣辱与共联系最紧密”。
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回忆,1932年他开始带着相机对南京地面文物进行拍照、测量。朱克把南京的古城墙、宫殿、园林、民居等都参观并拍照,出版了《金陵古遗址调查集》《金陵古遗址名胜汇辑》《建康兰陵六朝陵墓调查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朱可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京明城墙大规模拆除,朱克挺身而出。
他赶到现场视察后,向政府提出建议,予以制止。
此后,他周游各地,联合各界发出呼吁,要求制止拆城风潮;并撰写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批评主持拆毁明城墙的有关部门。他还电告文化部,要求制止南京的拆城风潮。
正是由于朱克的努力,南京明城墙的大部分才得以保存下来。
南京城墙原长35.3公里,现存25.1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墙,被世界纪录协会评选为世界最大城墙。2012年11月,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龙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城墙得以保存,对于古都南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都是一件幸事。
但朱克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太平门
1966年后,他先是被打成“右派”,家被多次抄家。1968年7月15日,被隔离审查的朱克无法再忍受,在成贤街老南京图书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天上午,人们发现朱克仰面躺在南京图书馆门口的水泥地上,未经法医检验就被草草火化。有人怀疑他服毒自尽,但更合理的解释是,他是上吊自杀,坠落时绳子断了,断了两根肋骨,并刺穿了肺部,导致其窒息死亡。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但历史将来会证明你们是错的。”
“一个人既然不能用武器保卫自己的领土,也不能到处奔波恢复自己的家园,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本领去保存古都的文献,让汉朝的声誉随着这些文物而永垂不朽。”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1978年11月,朱燮平反,恢复名誉。在朱燮的追悼会上,刘海粟送上一副对联:“真理永存,铁骨忠烈万古流芳;是非对错明辨,经济著作万古流芳。”
南京人民不会忘记他,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
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艾轩在《帽子与城墙》一文中说:“朱克那顶不舒服的紧帽子,为南京人民买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民可以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楼上修建一座朱克的雕像。”
当时是晚上九点十分,我漫步在珠江边,前面就是文昌桥。这个地方靠近成贤街,距离南京图书馆老馆不到400米,步行大概5分钟。
南京成贤街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