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聆听三坊七巷的足音,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5-09-14 09 浏览: 29

晨光中的三坊七巷(资料图片)

福州的三坊七巷,我总共去过两次地方。一次是在四五年之前,那次出行很赶。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在林觉民故居里再次读到林觉民所写的《与妻书》。

意映啊,我如今用这封信与你做最后的告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阳间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变成了阴间的鬼了

我竭尽我对你的爱护之情,帮助天下人实现他们心爱之人的愿望,因此能够在你之前牺牲自己,并不顾及你的感受!

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且成就辉煌的民族,每逢存亡绝续的时刻,总会有众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的美好生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不惜牺牲生命成就正义,这是我们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并走向强大的宝贵品质。

这部作品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早已非常熟悉,不过,当在作者旧居重读这封绝笔信时,感受却与往常不同,见到他的遗物,回想起他在此度过的岁月,心中再次诵读《与妻书》,只觉胸中激荡着无比崇敬和伟大的情感,这种激荡和回旋,让人不禁泪湿眼眶。

那回,我还了解到,林觉民的故居同时也是冰心的故居。黄花岗起义失败时,林家为躲避满门被杀,急忙卖掉了自己的老宅。谢銮恩买下了林家老宅,他是冰心的祖父。冰心小时候就在这栋房子里生活。

这栋宅邸拥有数个院落,不过它并非北方那种‘四合院’的布局,仅在若干排或数进房屋的前方设有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中都有一口水井,这几乎成了福州住宅的标志性特征。此处的宽敞建筑,除了供人居住的部分,还设有接待客人和读书写字的房间。几乎所有的厅堂、接待室以及书房的柱子和墙壁上,都装饰着字画,或是贴着,或是悬着。”这是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回忆这座老宅的文字。

那次经历里,另有一位女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林觉民故居离开时,正好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正向几位同伴介绍福州名人的渊源,她身形不高,衣着朴素,风度颇有大学教授风范,从容不迫地讲述:与这栋建筑有关的,除了冰心,还有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林觉民的堂兄弟。在林家子弟就读的私塾中,还有林白水和林纾。1903年,林白水创立了《中国白话报》。早些时候,有文章以《萍水相逢百日间——记林白水之死》为题,缅怀林白水。林纾在1895年加入了“公车上书”活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翻译了四十多部外国文学经典,包括《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让中国读者得以接触西方文学作品。

她详细讲述着那些盘根错节的关联,脸上洋溢着福州人骄傲的神情:林纾去京城参加会试期间,认识了同乡林旭,林旭是戊戌六君子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林旭的妻子沈鹊应,是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孙女,而沈葆桢又是林则徐的女婿

顷刻间,我听着她的述说,一时愣住了,仿佛有什么东西尖锐地穿透了我的内心,那究竟是什么,我却无法言明。目光转向她时,她已领着一群人说说笑笑地向巷子深处行去。

那次,我便思忖,三坊七巷,究竟是个怎样所在,竟能吸引如此多华夏史上的杰出人物汇聚于此?那次,终究是行色匆匆,部分想法也仅是昙花一现,偶尔在心海里掠过。

这次到访福建省八闽书院授课,下榻的宾馆位于三坊七巷,日程安排上比上次更为宽裕。任务结束后,我在夜间的人行道上漫步,路上行人早已稀疏,身下的石板仿佛正随着我的脚步发出声响——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竟能吸引如此多的中国历史名流汇聚于此?

传闻古代众多皇权统治时期,获得功名者达千名的县全国仅十八处,其中,福建就占了四地:闽县(今福州)、晋江、莆田和建安(今南平)。有一种解释,福建之所以出产众多杰出人才,与历史上北方读书人因战祸南移有关,例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众多名门望族纷纷“南迁”。换言之,福建之所以人才辈出,完全得益于读书人的遗传基因优秀。然而我认为,基因的传递仅是内在因素,父辈显赫而子侄辈平庸的现象屡见不鲜。福建人才如此耀眼夺目、层出不穷,必定存在外在条件。那么,这个外在条件究竟是什么?外在条件是否真的如同南宋福建人陈俊卿所言“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情况好像如此,移植到其他场合或许也能行得通,仿佛具有普适性,然而套在三坊七巷的读书人头上,就未必灵验了。必须清楚,昔日的三坊七巷是达官显贵汇聚之所,有传言称,当年的三坊七巷对于福州,犹如紫禁城之于北京。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怎样能够做到“富有而不傲慢,尊贵而不放纵”,并且让“文人雅士的血脉”持续传承下来的呢?我一边走,一边思索着。脚步叩在石板上,像是发出一声声探询。

我抬头望见那巍峨的牌楼式门墙,忽然忆起一句古训,说的是要下功夫多研习先贤典籍,否则很容易就沉沦于庸俗之辈。

三坊七巷那些地位显赫的人家,即便身居朝廷高位,也常常告诫后代,务必牢记勤奋、进取、积极、行善,只有这样,家族的传承才能绵延不断。

这个晚上,待在旅店,听着窗外福州地方口音的市井闲谈慢慢变少,我慢慢睡着。春天的三坊七巷,房间里有蚊子,扰了我的好觉,于是我就把衣服披上,一个人离开酒店,想象自己是一阵风,随意在三坊七巷中闲逛。

与日间和夜里的热闹不同,清晨的三坊七巷宛若换了另一个天地。访客好似退潮般渐渐离去,直至清晨八时左右,又似涨潮般陆续到来。我凝视着青石板路,感觉那些消逝的足印仿佛都成了幻影。天空湛蓝透亮,朝阳尚未升起,巷尾处,偶尔可见早起的管理人员的踪迹。

几缕藤蔓从墙头斜斜地垂落,姿态十分随性,仿佛出自抽象画家的手笔;文儒坊的那棵老榕树,悬垂着丝丝缕缕棕褐色的气生根,极似戏曲中老生角色的黑胡子;狭窄的巷道里,院墙异常高耸,闽山巷的院墙几乎有两层楼那么高,行人在此穿行,抬头望着高高的院墙,不知是为了防范盗贼还是彰显主人的地位?凝视院墙上方狭窄的天空,确实会让人产生井底之蛙的感受。三坊七巷,能寻觅到一个坐井观天的人吗?

在清晨里缓行,映入眼帘尽是青色的瓦片和白色的墙壁,让来自安徽的我忽然觉得像是置身于故乡的老房子之中。不过跟徽州建筑的马头墙墙沿呈直线不同,三坊七巷的马头墙墙沿都带着圆弧的形状,看起来像马背,当地人把这种墙叫做“马鞍墙”。从建筑角度观察一个地域的人的性格特征,马头墙是否象征安徽人的性格偏于刚直,马鞍墙是否显示福建人的性格更趋和缓?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勉强。我认为,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是徽派建筑在福州本地发展的结果,应当是一种恰当的体现。那么,吸收、借鉴、融合,能否称作是三坊七巷的文化精髓?

沿途所见,沈葆桢故居等处入口皆关闭着——悠久的历史被厚重的门扉阻隔,也被各种匾额楹联阻隔。然而阻隔无法完全阻挡,那些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片段,总要不声不响地从墙壁缝隙中,从匾额背后,从门缝里,甚至从石狮底座下方悄然渗出,慢慢浸润了晨光中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街巷。

所有通道都将开启,过往岁月亦会显露无疑。上午九点过后,访客如潮涌入三坊七巷,我与同伴抵达黄巷内的那座小黄楼。传闻此楼乃三坊七巷中规模最为宏大的老宅院。对于早已见识过江南园林的旅人而言,院落布局并无多少出奇之处。打动我的是院落里的一株老苹婆树,这是我头回见到苹婆树,叶片青翠且硕大,较之枇杷树的叶片要宽阔些、轻薄些,挺拔的树冠里藏有隐约可见的白色花朵。另有一株陈芒果树,传闻是小黄楼的首位主人、唐大顺年间中进士的崇文阁校书郎黄璞亲手栽种的。如此推算,这树龄已逾千年。这棵树的树干,需要两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如今被称作“芒果王”。树与人之间的联系,常常让人产生无限联想。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正在一页页翻动古老的史册,又像是正在谈论这座建筑以及三坊七巷发生过的往事。这种沙沙声里,必定蕴含着三坊七巷文化精神的些许片段,只是没有人能够明白。

离开小黄楼,行经安民巷,抵达文儒坊大光里,我们来到何振岱故居处。

何振岱在清光绪二十三年考中举人,精于绘画和弹琴,书法将碑帖两种风格完美结合,诗作意境深远、洒脱飘逸,堪称“同光体”闽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的名声传遍远方,门下弟子众多,当时人们都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这座院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入口位于面向街道的一侧。穿过入口后向前走几步向右转,便来到前院的正厅,左侧紧邻着面向街道的院墙,正对着正厅的入口。这堵院墙上镶嵌着现代人书写的一个巨大“福”字,字前摆放着一个装满清水的宽大水桶。从前院正厅的台阶上朝水桶望去,可以看到“福”字的倒影,从中便能体会到民间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盼。

张志现在暂且是这间房子的主人,他是一名寿山石雕刻师,志在身高大约一米七,体型比较瘦弱,他向我们描述了当初搬进来时的情景,以及搬进来之后怎样修复老房子的模样,完全按照原先的样子来布置,志在说话不多,语气平稳不急不缓,让我想起第一次去三坊七巷时,遇到的那位五十多岁的女性。他沉默时,脸上总挂着种仿佛历经沧桑的平和表情,那是三坊七巷居民特有的神情。

我们正坐在四四方方的院落里喝茶,目光落在那座布局雅致的院子上,杂草自在地攀爬在石头的缝隙和台阶的边缘;注意到有人特意用红砖拼凑出一个不规整的小花台,台上栽着一丛巴西鸢尾,种在一个深褐色的陶盆里,盆子后面是前院那片杉木屏风,屏风上挂着幅画,画的是鸟儿停落在枯枝上,画上的墨迹很淡,韵味就在那似有若无之中。我设想,倘若阴雨连绵,步入这座陈设典雅的院落,一边品茗,一边聆听自高空飘落的雨滴声,稍作驻足,追忆三坊七巷的往昔岁月,该是何等舒心之事。

那么想时,好像真的有一滴液体垂落下来,垂落到灰蒙蒙的屋顶线上,垂落到深色的石板面上,垂落到我的思绪之海里。我的思绪之海马上泛起了涟漪,这涟漪一环一环地荡漾开去,留心观察,仿佛在这涟漪中模糊看见了三坊七巷的历史精髓。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