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古代便明了人与自然间的依存、和谐联系,一旦人类背离自然就会遭遇困境。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人们逐渐形成了风水观念,这种思想在处理丧葬事宜时有所体现,比如“入土为安”和“天人合一”等说法。 “葬”这个字,生动地展示了这种理念:逝者埋入地下,地表覆盖着草木。如今不少墓园里常见,祭扫仪式完毕,人们会将鲜花撒在墓碑上,或者围绕墓碑栽种花草树木,这种古老的安葬方式一直传承至今。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在意住的地方。买房子之前要选地方、看周围,那么应该给去世的人选什么样的“住的地方”呢?特别是现在墓地都集中放在公墓里,很多人心里希望给去世的亲人找个风水好的好地方,这个愿望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靠山临水,秀美的山水风光是大众普遍追求的理想环境,也是理想墓地的基本要求,体现在风水理论中即为“山旺人丁,水旺财运”,就是说选择山,能使后代家族繁荣;选择水,能使财富源源不断。石头是山的根基,水流是山的命脉。有德之人喜爱山,聪慧之人喜爱水。水是万物根本,山因水而生机勃勃,缺水的山岭便显得毫无生气,因此风水学中有句话:只见山不见水的地方不宜选作基址,选地之前必须先观察水流。这说明,“靠山面水”是评价墓地风水最核心,也是最为精准的准则。某些讲究****的风水学说主张收敛气流,汇集灵气,有言道:“风水要诀,以水为重,藏风为次”(《葬书》)水流越宽广,汇聚的灵气越浓郁,所获的财富也就越丰盈。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
在墓地常见“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说法,这是对墓地周边地理环境的概括,基本上就是四周有山,中间形成一个开阔的谷地,风水学中提到的“穴”就位于这个谷地之中,而那环绕四周的山,在风水上被称为“砂”。这种地貌特征在先前提及的“葬”字中也能看出,就是“葬”字下方的“廾”(读作拱),它表示两只手合抱,两只手并拢合抱,构成了一个中间低洼的坑洞,古人认为这就是理想的安葬场所,所以说“葬”字本身就蕴含了古人对身后事的看法。背面的山岭有助于阻挡冬季从北方袭来的寒气,正面的山丘需低于后者,既体现敬奉之意,又如同子孙辈的朝见,连绵起伏的小山仿佛众多人士肃立前方,这种格局在风水学中称作“百官朝立”。中间的平坦地带,轮廓类似官府的文书台,风水上称之为案山。
陵园后面有座山作为依托,左边有青龙山,右边有白虎山。背靠的山和两侧的山形成了类似太师椅的格局,山中流淌的水像一条玉带,慢慢蜿蜒而过。远处有朝山,近处有案山,朝山前面是文书案,文书案前面是官员们排列站立。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很不错的墓地了,用来安放先人的遗骸,后代必定会非常富有或者地位显赫。
屈曲蜿蜒的原则 :
老式院落和寺庙,在入口处都设有照壁,当代人布置家宅时也注重入口区域的设计,照壁和入口区域的设计都源于风水考量,并非仅仅为了美观。它们的功能是防止直通,抵御正面袭来的不祥之气。坟墓怎样抵御不祥之气呢?风水学说认为“笔直则相冲”、“曲折则相安”,路径需要迂回,山水需要曲折,就是要求弯弯曲曲。小路蜿蜒别有洞天,既蕴含着环境布局的巧妙之处,也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美感意趣,例如水乡的园林构造,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审美追求。
明堂开阔的原则 :
古代每逢有人成名、任职或致富,众人常探究其家族墓地的地理形势,此现象被称作:地灵人杰。风水学说主张,墓前空地需宽广平坦,方能滋养英才,助益功业,故而既需“登山察水势”,又须“入穴观地形”。所谓地形,即坟茔前方须有片广阔平整之地,此空地若开阔,则生机盎然,预示未来顺遂。相对而言,坟地不可选在狭窄封闭的山谷之中。
回归自然的原则:
如今都市的规划布局中,墓园的位置正逐渐远离市区中心地带。为何不能将它们设置得近一些呢?这样在缅怀先人时就会更加便捷,难道不更加体贴人心?倘若将墓园建在摩天大楼的包围之中,岂不更显时代气息?要知道阴宅的选址理念与阳宅截然不同,现代都市居民追求人与车辆的高度融合,人与机器设备的深度结合,工作追求高效,效率至上,而墓园则讲究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上风下水的原则:
葬地注重风向与水势,迎风处称为上风,排水端称为下水。
黄泥粘土的原则 :
要让逝者遗骨保持干燥洁净,不受腐虫侵蚀,这并非易事。按照中国传统地理运势学说,要使遗骨呈现黄色,首先必须确保安葬时机与天时相合,山势形态要与****相协调,选定吉日与确立墓向要相互一致。此外墓穴所在地的土壤成分和岩石走向也必须恰当适宜。优质的安葬地点,表层需为细腻平滑的黄泥质地,下方为干燥的过渡土层,该土层不仅质地洁净、缺乏有机质,还具备良好的封闭性,能有效阻隔气流与水分下渗,有利于保存地热条件。关于墓穴岩层走向的考量,风水师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归纳出:唯有岩层朝向山内延伸的地点才适合安葬,而岩层背离山体延伸的地点则不宜用作墓地。
为何会有这个判断呢,从自然科学的层面来剖析便显而易见,山体内部岩石构造的缝隙,地热空气能够沿着岩层脉络向上攀升,在土壤层中汇集,与此同时,地层中的水分会沿着岩层脉络向更深的区域流淌排走,因而使得土壤层保持温暖且干燥。变土层顶部的黄泥粘土如同屏障一般,阻止地热能散失,也阻挡雨水和空气下渗,因此此处的骸骨会变得干燥且泛着光亮。然而岩层面向山外的洞穴情况则完全不同,地热气流难以上升聚集,地层的积水也无法向深处排走,导致变土层变得阴冷湿润,这种洞穴中的骸骨则容易腐朽,这对后代来说是不利的。
因此,挑选墓地不仅需要环境优美,而且需要土壤条件良好在安葬时还要小心不破坏墓穴顶部土层构造,这样雨水和空气就不容易进入,地热也不容易流失按照科学原理进行安葬,去除迷信成分,让风水实践有规范可依,有依据可查。
总而言之,风水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趋吉避凶,这与为逝者挑选墓地以求其安宁,为生者寻求心灵平静的初衷是相同的。至于风水能否造福后代,使家族兴旺发达,则因人而异,看法不一,但选一处风水宝地,通常不会带来坏处。传闻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以及非常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在决定建筑方案和住宅选址时,都会考虑风水的要素。
极佳的地理环境,需要后方有座主峰,周围群山环绕,水流萦绕。主峰的来势要绵长,气势要旺盛,两侧需有山脉拱卫,或者前后左右另有砂山遮挡,这样方能聚气藏风。前方要有水流环抱,水流不宜湍急,入口要开阔,出口要封闭。如此才能纳水聚气,这就是理想的地理格局。
什么是墓相?
墓葬存在吉凶差异。凡是存在开口朝向东南西北的情况,必定有相应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形貌,好比家庭有家庭的外貌,或者个人有人格的外表一样,墓葬也有其特有的外貌特征。
坟墓在风水学里的效用和关联:从墓葬相术角度讲,常将墓穴比作树木来阐释。树木不仅具备根须、树干和枝桠,还能绽放花朵结出果实。墓葬相术里的寓意,好比根代表墓穴本身,干象征双亲,花寓意继承,果实则关联后代。根是树木生长的源泉,如同树木借助根部汲取营养维持生命,与家族的兴盛息息相关,因此没有祖坟的家族,难免遭遇厄运。子孙的兴旺,常常受到祖坟位置的影响。所以修造坟墓时,必须精心挑选吉利方位,远离不祥之地。
我们的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先辈的恩惠,若没有先辈,我们便无从存在。我们应当怀着常备的感激之心祭奠先辈,方能与后代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换言之,只要您敬重先祖,来日您的子孙定会缅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