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承德3月29日电(李百加)蓝湘一,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兴奋地介绍道:“这里有仿照藏式碉楼建造的寺庙,也有蒙古包和江南水乡风格的洲岛。”承德避暑山庄每一处景致都独具特色,变换脚步,景色也随之变换。山庄内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宛如康乾盛世时期我国疆域的微型版图。
民族画报社承办的“到中华”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中外师生前往北京、承德、赤峰的参访研学以及Z世代行走中华活动,于3月27日至3月31日顺利展开。在28日这一天,师生们一同踏足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体验并领略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
承德避暑山庄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持续建设,耗时长达89年方告完工。这座山庄位于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区域,其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巧,均为帝王们消暑避寒、处理政务之用。它不仅被誉为京城之外的另一政治中枢,更是皇帝接待少数民族首领、及时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素有“会客厅”之称。
承德避暑山庄的导游刘亚楠向记者透露,乾隆皇帝曾在此地会见众多政治与宗教领袖、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来自外国的使节。在乾隆十八年,厄鲁特蒙古的杜尔伯特部“三车凌”前来归顺。次年,乾隆在万树园设宴款待,并进行了分封和赏赐。随后,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带领部族返回,在避暑山庄受到了乾隆的隆重接待。此外,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也曾长途跋涉至此,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学习藏语,在澹泊敬诚殿接见他并与其亲切交谈。
陆南来自老挝,阿拉丁则来自也门,他们一同站在康熙皇帝题写的“避暑山庄”匾额下进行探讨,不禁提出疑问:“这里的‘避’字是否多了一横?”经过向导的解答,他们才了解到,“原来这属于汉字的异体字。多加的一横或许是对我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民族画报社承办的“到中华”国际交流活动,包括中外师生赴北京、承德、赤峰的参访研学,以及Z世代走读中华活动,于3月27日至3月31日成功举行。在28日当天,越南的黎道重同学通过镜头仔细观察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的内部景象,画面由李百加拍摄。
蓝湘、陆南以及阿拉丁,跟随西南民族大学的“道中华”工作室一同前来。他们在避暑山庄的游览还未过半,手机中已经收集了丰富的素材:既有仿照新疆、西藏风格的庙宇,也有用于供奉的粉彩奔巴瓶,还有与山庄同龄的参天油松。这些素材将被精心剪辑、制作成短视频,以青年人喜爱的形式进行发布。
避暑山庄之中,留下了清朝时期各民族交流往来的痕迹。陆南,这位来自老挝的朋友,她在这里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宽广胸怀。
在游览“四知书屋”之际,刘亚楠解释道,“四知”一词源自古训,意指君子应懂得细微之处、显著之处、柔韧之处以及刚毅之处,成为众望所归之才。阿拉丁表示,在他看来,这寓意着行事不仅需洞察表象,更要洞察实质。承德避暑山庄所展示的文化背后,蕴藏着各民族共同追求发展的美好愿景。对于此次行程,他深感收获颇丰,并期待未来有机会更深入地探究中华民族间交往、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