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郏县有啥好玩的地方?快来一起探寻精彩

发布时间:2025-06-24 09 浏览: 10

郏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郏县坐落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区域,受平顶山市的行政管辖,被誉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的摇篮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郏县有哪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吧。想要了解详情的朋友们,请跟随小编的步伐,继续向下阅读。

郏县好玩的地方:

郏县三苏坟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城西27公里的小峨嵋山东麓,这里背靠嵩阳,面临汝水,山水相依,景色十分迷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及其父亲苏洵,均安葬于此,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这片墓地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敬仰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三苏是指苏轼、苏辙及其父亲苏洵这三位人物。苏洵在二十七岁时开始奋发图强,告别了往日的社交圈,闭门苦读。在嘉祐年间,他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凭借其文章在世间崭露头角。他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官职。苏轼自小受到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严格管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饱读诗书,通晓大义。苏轼的学识,是她亲自传授的;她不仅指导他学习,还激励他效仿古代圣贤,胸怀壮志,立志要“澄清天下”。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成功考取进士,起初担任河南福昌(今伊川县西)的主簿一职,随后通过制科考试,撰写了二十五篇策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因此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的职务。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至1077年,苏轼因政见与王安石相左,遭到小人构陷,被指控为“谤讪朝廷”,因而被贬至黄州,之后又被调任汝州。自此,苏轼在宋朝政治舞台上屡遭起伏,曾历任杭州、颍州知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亦曾遭受贬谪,流放至惠州、儋州。

苏辙,字子由,与他的兄长一同考中进士。他最初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在政治生涯中,他与哥哥苏轼并肩作战,共同进退。他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至1097年),他失去了官职,被贬至汝州,之后又被贬至雷州安置。晚年时,他在颍昌(今许昌市)建造了自己的居所,自称为颍滨遗老。苏辙同样因文章而闻名于世。苏家父子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之位。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辙被任命为汝州知州。在此期间,苏轼从定州南迁至英州,途经汝州,与弟弟苏辙重逢。苏辙带领哥哥游览汝州的名胜古迹。郏城县隶属于汝州,自古以来便享有龙凤宝地之誉,其中黄帝钧天台尤为著名。兄弟俩登上钧天台,向北眺望莲花山,发现莲花山的余脉蜿蜒而下,形状宛如排列的眉毛,极似他们家乡的峨眉山。于是,他们商定将此地作为最终的归宿。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离世,他留下了遗嘱,要求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翌年,苏轼的儿子苏过依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灵柩运送至郏城县进行安葬。到了政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112年,苏辙在颍昌去世,他的子女们遵照其遗愿,将苏辙与苏轼合葬在同一处,这一合葬地被称为“二苏坟”。而苏洵的遗体原本安葬在眉州眉山的老家。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冬季,郏城县的县尹杨允前往苏坟进行敬仰,他感慨地说:“两位先生的学问实际上源自他们父亲老泉先生的教导,尽管两位先人的墓地相隔千里,但他们的灵魂往来,必定会在左右升降。”于是,杨允在两位先生的墓地右侧设立了苏洵的衣冠冢。因此,原本的二苏坟便演变成了三苏坟。

三苏坟坐落在嵩山余脉的莲花山后,正对着汝水的辽阔平原,前方是黄帝的钧天台,两侧的小山峦蜿蜒延伸,宛如峨眉山的轮廓,山清水秀,风景十分迷人。坟院被围墙环绕,南面的围墙中央设有大门,门古朴而典雅,两侧的石狮威严地蹲立,显得庄重而有力。步入陵门,一座高达两丈、宽约一丈的石坊矗立其中。在石坊的左右两柱上,刻有苏轼在狱中写给儿子苏辙的诗句:“此间青山可安葬我骨,他日大雨独令我心伤。”坊后设有三间飨堂,其后是祭坛,再往后是三苏的墓园,园内园外皆种满了柏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因而有“苏坟柏树多如繁星”的说法。院内石碑林立。墓园门外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等雕塑。在墓园西南方向三百米处,坐落着广庆寺。寺内设有三苏祠,供奉着三苏的塑像。在祠堂和墓园前,摆放着历代修葺和祭祀的碑刻。该碑为清乾隆时期河南巡抚毕沅所立,被誉为“毕沅碑”。毕沅曾负责编纂《续资治通鉴》,对金石学有深入研究,官至湖广总督,享有极高的声誉。1996年,在广庆寺东高台地上新建了一尊苏轼雕像,其基座由大理石砌成,显得雄伟而飘逸。

2、郏县郏县文庙

郏县文庙亦称文宣王庙、孔庙或夫子堂,它坐落在河南省郏县城东南角,并被列为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仅是郏县的学府,其建筑风格呈现了典型的左学右庙格局,而且还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祭奠孔子的专用庙宇。

孔子的后代中有一支,在唐代时期迁居至郏县,并因此得名郏县派。郏县派是孔氏家族在四十三代中兴祖之前的重要分支之一。随后,鲁山派和宁陵派的部份族人亦迁至郏县,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显赫家族。在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当时县令郭忠恕的鼎力协助下,集资建造了孔氏家庙,即孔庙。这座家庙在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得以完工。北宋晚期,众多建筑与设施遭受战火破坏。至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县令遵照旨意,在孔庙原址上重建了官方的文庙。明清时期,该文庙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宏伟规模。

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地,均为清代的木质结构建筑。这些建筑占地达到了五万平方米。它们拥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其建筑风格借鉴了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髓,形成了一个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大成殿宽广,五间面阔,三间进深,采用单檐歇山式结构,其顶覆以翠绿的琉璃瓦。檐下的大额枋和平板枋上,雕刻着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以及卧榻桌椅等细腻的木雕图案。在前檐处,四根木檐柱的柱头以鼓浮雕的形式呈现出生动的虎首形象。柱身整体以透雕的滚龙云气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这些色彩斑斓的浮雕和透雕木刻画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尤其是那四根硕大的木制屋檐柱,其上雕刻的盘旋云龙图案,虽然其历史不及山西晋祠圣母殿的宋代木雕龙柱悠久,但在中国范围内却颇为罕见,河南地区独此一例,堪称清代木雕龙柱中的翘楚。不仅其文物价值显著,而且极具观赏意义。在大成殿的外檐斗拱、檩枋等部位,仍保留有部分原貌的彩绘,这些彩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里的彩画在色调、技艺、风格以及表现的内容上,与北京、承德等地的殿式彩画,以及苏杭等地的苏式彩画均有显著差异,更显现出中原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由于彩画难以保存,像河南这样的中原地区,这种原始构架的彩画已较为罕见,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文庙前排列着柏树,这条街道是建文庙时规划的神道,其长度达到了400米。在神道的北端,居住着孔姓的守庙人家,他们一直延续至今。以柏树行街作为中心轴线,向北延伸,可见文庙的屏垣(又称照壁)以及玉带街的透花围墙,而在屏垣的北面,依照皇宫的规制,建造了一个半圆形的泮池(文庙建泮池是为了替代学宫,古时候学生入学被称为入泮),泮池之上横跨着一座石拱桥,人们通常称之为状元桥。在中轴线的东侧是圣域门,而在西侧则是贤关门。棂星门呈牌坊状,乃文庙的正门入口,其后设有戟门。在戟门的东侧,伫立着名宦祠与御碑院,名宦祠中供奉着自汉代起,曾在郏县履职并为当地带来福祉的十九位县令。而西侧则是乡贤祠,其中敬奉着郏县籍贯的历代贤达。穿越戟门,便进入祭拜庭院,庭院内设有东西两侧的廊庑和耳房。主体建筑大成殿,其高度为15.5米,面宽19.7米,进深1.76米,采用庙制五间的布局,是一座九脊歇山式的庑殿建筑。室内装饰华丽且气派非凡。殿内梁架高耸,梁上彩绘运用了中原地区的民间技艺,保存得相当完好。殿前设有8根明柱,柱身粗壮,直径约一尺。

此建筑高85米,宽4.6米。正面有四根檐柱,柱身以深浮雕工艺呈现腾龙图案,柱顶则是刻有獠牙虎面的装饰,虎视眈眈地俯瞰腾龙,两者之间仿佛在嬉戏。柱础部分呈八面,中间两础在正面雕刻了河图和洛书,其余则分别描绘了鱼跃龙门、一品当朝、封侯摘印等寓意吉祥的故事,雕刻工艺精湛。在斗拱的使用上,采用了透雕技艺,对斗、拱、昂、翘、枋、雀替等部分都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处理。屋檐之下的斗拱高高翘起,其上层装饰着五彩斑斓的龙头,中下层则雕刻着生动的象首,周围还点缀着精美的透雕云海波涛图案。在斗拱下方,额枋之上绘有栩栩如生的祥龙与飘渺的云彩。

文庙大成殿之后依次排列着明伦堂、尊经阁以及假山花园。在东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节孝总坊、节孝祠、崇圣祠、儒学署以及后大门。而在西轴线上,则有忠义祠和土地祠等建筑。圣域和贤门关外各有一座腾蛟坊和起凤坊。儒学门前,还有一座名为文奎楼院的建筑。文奎楼又称八卦阁、魁星楼、奎文阁。始建于明神宗六年(1579年),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行了修缮,该楼高达14米,顶部采用鎏金攒尖设计,半圆形的隆脊从顶部延伸至两米高的塔式宝瓶。楼脊的八端各有一龙头翘首相对,由八根铁链牵引至楼顶。楼体分为两层,呈八角形凌空而立,挑角处悬挂着风铃。东、西中三条轴线与文奎楼院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其布局既严谨又完整,完美展现了曲阜孔庙与孔府的独特风貌。

专家们对文庙给予了高度赞誉,国家文物局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评价道,郏县文庙保存得相当完好,它不仅是古代的学府,更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那些罕见的木雕龙柱显得格外壮观,不仅气派非凡,而且极具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主任郑孝燮先生认为,郏县文庙中的斗拱和木柱雕刻十分珍贵。而国家原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先生则认为,郏县文庙的建筑规格符合皇家标准。

不到郏县,终生遗憾!

不看郏县文庙,难见古建绝妙!

在2006年5月25日这一天,郏县文庙,这座始建于金朝至清朝时期的古老建筑,荣获国务院的批准,成功跻身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之中。

3、郏县三苏园

2002年,对三苏祠堂、金蛙迎宾道、道路以及坟院神道进行了资金筹集并加以修缮;同时,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设了占地66亩的“东坡湖”;另外,还投资20万元,建造了“三苏园”的跨路牌坊。进入2003年4月,在主体建筑周边广泛种植了竹子和松柏,并搭建起长达3500米的围栏。2004年2月,禹州中天公司接手了三苏园景区的开发与运营工作。该公司计划在三年内投入3000万元资金,用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0万元资金被用于景区的绿化和开发建设。

2004年7月,郏县政府设立了三苏园文物景区的管理机构,该机构内部设有四个科室和一个办公室,具体包括负责文物管理的科室、负责开发与建设的科室、负责治安与保卫的科室、负责财务与营销的科室,以及综合性的办公室。该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三苏园景区正在逐步转型,它不仅以人文旅游为核心,还在此基础上推进多元化发展,从而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一条龙服务的知名景区的形成。

自2002年起,三苏园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均突破三万,年收益稳定在二十万元以上,且每年增长速度不低于百分之十五。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