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的贺云翱教授提出了一种看法:南京明孝陵的平面布局呈现出“北斗七星”的图案。在这个图案中,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正北方,这与传统的风水学常识相悖。正如《青囊经》中所述,“君临四正,南面而治”,意味着皇帝在处理朝政时,应面朝南方。这表明,斗柄自南朝北延伸,恰巧对准了在位皇帝。这不仅仅是对风水布局基本知识的违反,更是对明代政治规则的重大背离。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北斗七星说”的错误性,本文从历史、阴阳、五行、峦形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明孝陵;朱元璋;北斗七星;风水;堪舆;南京
一、北斗七星说的由来
贺云翱等考古学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对明孝陵航拍影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明孝陵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北斗星图式的示意图”。在这一观点中,他们将陵宫区的文武方门、享殿、宝城视为北斗星的斗柄,而将金水桥、棂星门、望柱、碑楼或大金门定位为北斗星的斗勺星。这一结论可在《明孝陵规划设计思想蠡测》的第215至222页中找到。
叶蕾、婉慧(2004)在其著作《朱元璋魂归明考陵“北斗”》中提到,贺云翱曾言,朱元璋之所以运用天象来规划皇宫与帝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彰显“君权天授”的理念,特别是将“北斗”视为“天地之车”,象征着其“魂归”的理想境地。
然而,仍有声音表示异议。比如,历史学者季士家便持有不同看法。他基于历史学的立场对“北斗七星”理论进行了驳斥:一方面,他提出这种布局实际上展现了洪武皇帝的革新意识;另一方面,下马坊、地宫、享殿等在帝陵建筑中的位置在“北斗七星”理论中显得有些不协调,从道理上讲难以自圆其说。
因此,在季士家所著的《明孝陵的历史地位》一书中,作者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驳斥了关于明孝陵平面布局为“北斗星图”的说法。本文对此观点表示高度赞同,并拟从地理风水和堪舆学的角度,详细剖析该论断的荒谬之处。
二、明孝陵“北斗七星”说错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明孝陵“北斗七星”说违背明代政治常识
首先,难以通过“政审”这一关卡。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方,这与风水学的基本常识相悖。正如《青囊经》所言:“君临四正,南面而治。”这表明,斗柄若指向北方,便正对皇帝所在。需注意的是,此处为皇陵,必须通过“政审”这一关卡。不仅墓主明太祖朱元璋需了解明孝陵的规划设计理念,其后世的明代君主亦需参与其中。风水布局中,尖锐之物被用来指向皇帝。在古代,此类行径被冠以一个特定的罪名——“大不敬”。若是情节轻微,则可能导致丢官削爵,身陷囹圄;若是罪孽深重,则可能招致抄家灭族,丧命于刀剑之下;总之,其结局无不令人痛心疾首,仿佛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表1 明孝陵布局“上应星斗”实例
图1明孝陵布局“上应星斗”实例(右图图片来源:作者手绘)
其次,难以通过“政治伦理”这一关。若这种斗柄指向“君王”的设定果真成立,即便是明太祖的陵墓,亦被视为极大的不敬。因为,在明太祖在世之时,斗柄所指正是他本人,他本人又怎会同意?明太祖离世之后,斗柄转向了他的孙子朱允炆。这来自皇爷爷的“警示”,建文皇帝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呢?这种设计不仅与风水学的根本原则相悖,更与明代皇权至上的封建伦理相冲突。如此做法实属不当。
第三点,便是难过“皇帝”这一关。大明太祖在早年确实未曾受过正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学识水平不高。作为一位开国君主,他的国学造诣自是无可置疑。对于单纯的北斗图案设计,恐怕难以达到他的审美标准。若这种设计确有其事,坦白说,实在有损大明的颜面。帝陵象征着洪武时期堪舆和风水发展的巅峰。因此,设计过于简陋,实在不符合墓主人的身份。
(二)明孝陵“北斗七星”说违背历史常识
一方面,明孝陵的“北斗七星”理论与中国古人的等级观念相悖。在民众的日常用语中,人们常用“指南针”、“行动指南”、“衙门口向南开”等表达,却很少提及“指北”。当然,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古代社会尊贵者往往习惯于坐在“坐北向南”的位置。以故宫的金銮殿为例,皇帝处理朝政时,所坐的龙椅便是面向南方,背对北方。
另一方面,此行为违背了关于明初南北榜案的历史常识。在洪武三十年,春季的考试中,所有上榜的考生均来自南方,导致主考官被流放,副主考官被处决。为此,洪武皇帝特意在同年开设了夏季恩科,重点选拔北方生源,从而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南北榜案”和“南北分卷”政策。其核心原因在于,大明不能仅仅拥有半壁江山。同样,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的聚合,被视为国家大一统的象征。西汉时期,由惠帝所建的长安城,其布局犹如南北星斗汇聚,被百姓称作“斗城”。步入明孝陵,若仅见北斗而南斗缺席,便会浮现出类似“南北榜案”的疑问:难道大明帝国仅存半壁江山?这种情形是无法容忍的。
(三)明孝陵“北斗七星”说违背风水分析的常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上存在缺陷。皇陵的布局与一般民众的墓地设计存在显著差异,它们体现了那个时代地理风水学的巅峰造诣。我们不能仅凭对地形轮廓的推测,就断定其形状为“北斗七星”而误判为北斗七星的设计。实际上,我们应当从帝陵的整体结构来推断设计师可能属于哪个流派。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张无忌假扮成曾阿牛与灭绝师太展开激战。双方交战之际,灭绝师太首先想到的是,曾姓之人的内家拳法与少林派的九阳神功颇为相似,同时也与自家的九阳神功有几分相似之处,然而相比之下,却显得更为纯正。在光明顶的激战中,众武林高手观察曾阿牛与崆峒派高手的交锋招式,普遍认为他施展的是七伤拳,此拳法似乎与金毛狮王谢逊有所牵连。双方交手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对方的招式和套路,分辨出其所属的门派或流派,然后据此推断其起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手段。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深入研究,那就和门外汉看热闹没什么两样。
其次,该理论忽视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未对阴阳的相互转化进行阐述。《易经》强调阴阳相互包含,阴中藏阳,阳中寓阴。正如《青囊经》所言,阳气源于阴,柔质生于刚强。只有刚柔相辅相成,才能成就设计之精品。然而,“北斗七星说”并未展现阴阳变化的整个过程。
第三点,违反了五行学说。北斗七星归属于火属性。大明王朝所秉承的也是火德,五行亦属火。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明太祖的陵墓在规划设计中,理应将木火相生(火土相生)作为核心指导思想。
第四点,这是违反了山形的基本常识。“南京明孝陵北斗七星说”中,仅仅提到了山势,却未涉及风水中的理气。尽管在堪舆和风水学中,有时可以单独提及山势或理气,但此处是皇家陵墓,仅提及山势而不谈理气,实在难以说得通。即便退一步来说,即便只有山势,没有理气,那么提及北斗七星的说法,同样是不符合山形常识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记载:“墓穴状似祁连山”;为了纪念汉武帝辉煌的军事成就,他在茂陵东北部建造了一座模仿阴山形态的陵墓,“墓穴形似庐山”。这种山峦的形状通常能彰显墓主人的辉煌业绩。换句话说,山峦的形状需要有一定的典故和来源。贺云翱在其“南京明孝陵北斗七星说”中,特别提出一个新颖的词汇“魂归北斗”。在官方严谨的风水布局中,“魂归北斗”这一概念显得颇为突兀,缺乏相应的典故支撑。这种设计似乎过于注重墓主个人的利益,与开国帝王那种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崇高形象相去甚远。
三、结束语
经过全面分析,本文对贺云翱所提出的“南京明孝陵北斗七星说”持有绝对的否定态度,认为其观点存在严重错误,且错误程度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