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史》记载:“公元咸元元年,秦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了人祭制度。秦朝的人祭制度已经名义上废除了。”秦始皇生前,在陵墓中建造了大量的兵马俑来代替活祭,按说不会再出现残忍的活埋人的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盛行人葬制度,秦襄公废除了人葬。
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了活葬制度。殷商时期,活葬制度达到鼎盛。考古学家发现,殷商贵族的墓葬都有人祭的痕迹,而且规模非常大。少则数十人、数百人,多则数千人。 1928年至1937年,河南安阳五关村商代墓葬中发现陪葬人员5000余人。
春秋战国时期,人祭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规模逐渐减少。迄今为止文献中发现的第一个活人埋葬的秦人是春秋时期的秦武公。 《秦史记》记载:“武公死,葬永平阳。初杀人,杀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陪葬的人多达177人。在陕西凤翔发掘的秦井墓地中,还发现了百余名遇难者。
战国时期,诸侯国相继废除人祭制度,以陶俑、木俑等陶俑代替人祭。公元前384年,即秦献公年,秦国正式废除人祭。法律形式的活人祭祀制度。秦朝的人祭制度已经名义上废除了。
秦始皇继续推行秦献公的做法,不再采用活人陪葬制度,而是用俑来代表人。
殷商时期,活祭的对象要么是青年男女,要么是未成年儿童。大量活人的掩埋,必然导致人口锐减,从而大大减少投入经济社会建设和军事战争的人力。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切身感受到人口不足的巨大影响,于是积极开发人口,创造兵马俑来代替活人埋葬。
秦朝历史上最早出现俑是在春秋末期。陕西凤翔秦公墓、陕西长武上孟村春秋晚期秦墓等多处墓葬中出土石俑、泥俑、木俑。这些早期的秦兵马俑虽然体型较小,数量也不多,但它们的出现也为后来兵马俑代表人类的陪葬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将那些没有孩子的妃子和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匠们埋葬。
据《史记·秦始皇列传》记载,秦始皇下葬时,秦二世皇帝胡亥下令:“皇帝后宫无子,不宜离去。他们都被命令处死。”该记录没有具体说明受害者人数。但仔细想想,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葬已行后,或匠为机,皆臧臧皆知,臧臧不久将出,大事闭幕。” ,臧将被封闭,中县将被封闭,外仙门将被封闭,所有工匠臧将被封闭,没有人回来。”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秦二世皇帝胡亥担心工匠们将秦陵中的许多机关和埋藏的宝藏暴露出来,所以在秦始皇下葬后,就把所有修复的工匠都关了起来。陵墓。 ,无人能逃。
由于秦始皇陵尚未发掘,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遇难人数无法确定。但40多年的考古发掘证实,陵区存在相对独立的陪葬墓葬。从发掘的墓葬可以看出,多为后宫成员或王公公主的墓葬。可以推测,人们就是在这个时期死亡的。皇帝的数量和级别都超过了前人,表明秦国的君主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