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壁画作为壁画的一种,由于其绘画范围特殊,很少被世人发现。它不像宫廷壁画、寺庙壁画、洞窟壁画那样,因朝代更迭、战乱破坏而销声匿迹。即使那些壁画流传下来,也是后人的临摹,并非作者的真迹。只有当时在地下墓室绘制的壁画,至今还保存着。因此,墓葬壁画是先民为后人了解唐代文化、艺术等方面留下的宝贵遗产。
韦妃墓位于礼泉县岩下镇灵光村北野崮岭上,与昭陵仅西北一沟之隔,依山而建,是昭陵诸墓中距离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韦妃墓横长49.38米,由一条墓道、四条墓道、四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四个龛组成。墓室内出土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件鎏金彩绘双头镇墓兽,为稀世之物。一对彩绘鎏金天王俑更是珍品。墓内壁画从墓道到墓室大面积保存,这些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有威武雄壮的侍卫,有庄重挺拔的门童,有神情各异的信使,有风姿绰约的侍女,还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乐师。
地宫入口处的墙壁上,有一段关于韦妃的简介:韦妃,名韦贵,字泽(597—665),京兆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在嫁给李世民之前,她有过一次婚姻,丈夫是隋朝户部将领李子雄之子李敏。公元613年,李子雄随杨玄感叛乱,兵败后,李子雄父子双双遇害,史书记载“其家被诛”。
在李世民篡位称帝之前,韦妃在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生下一个女儿。此时韦妃27岁,李世民25岁。两年后,李世民篡位称帝,成为太子,随后退位称帝。女儿17岁时被封为临川公主(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高宗李治初年,太宗死后,李治又封她为长公主(比李治大4岁)。后来韦妃为李世民生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太子姬李慎,他是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在他之前就是高宗李治。太子姬李慎聪明好学,为人正直诚实。唐太宗死后,韦妃被李治按礼制封为纪国太公主,与其子纪王李慎移居藩属国。唐高宗麟德年间,韦妃与颜妃曾随高宗登泰山祭祀,可惜在麟德二年(665年)九月二十八日,在陪同高宗登泰山封山大典时,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青石地宫大门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不难看出,墓葬壁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和人们思想的直接反映,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上层人士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应该是墓葬壁画与洞窟壁画的区别之一,墓葬壁画是美术工匠通过绘画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青石棺椁--外棺
墓顶洞
其实墓室并不是很大,棺材就安放在墓室的一侧。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作为唐代绘画的一种形式,其绘画位置十分特殊。墓葬壁画一般画于墓室入口的墙壁上,许多墓葬长约50米,深约10米。因此,壁画规模庞大,整面墙壁都绘满壁画。有独特的构图方式:讲究布局的合理性和构图的完整性。特别是在一些行旅图、狩猎图、车马图等人物较多、画面较长的画面中,构图更为严谨。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给工匠们创作的空间基本上不大,完全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刻画。但在种种限制之下,工匠们还是把画面处理得十分丰富。也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排布,但人物和马的表情丰富生动,画面布局极其有条理。人物呼应,人马聚散。这样既突出了中心人物,概括了整个场景的巨大,也体现了唐代不同身份的官员、贵族的出行、用车制度的差异。画面上描绘的所有物体都和谐统一地服从于整个作品,其布局、轮廓、笔法、色彩都颇具巧思。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墓葬壁画以人物画为主,无论是侍女、侍女、侍从、门童、文武官员等,从人物造型上看,比例比南北朝时期准确得多,躯体约有六头至六头半高,甚至有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形象逼真,身材明显变高大。至于男子,无论是门童、侍从、官员,身形均匀,比例和谐,举止协调,表情自然;女子则均经过刻意美化:身材修长,婀娜多姿,风姿绰约,体现出初唐仕女画的审美情趣。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墓道旁典型的唐代壁画
壁画题材基本都是反映宫廷贵族的生活,有的则是对当时墓主人生活的再现。涉及宫廷、社会生活、仪仗队、农牧业、建筑等各个方面,身着华丽服饰的宫女弹奏着各种乐器,她们神情各异,举止温文尔雅,完全沉浸在表演中的表情,即便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这些长行图,无论是官员还是马匹都排列有序,其宏大的气势体现了唐朝的强大,贵族的太平幸福,体现了盛唐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