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头条(文/记者赵梅、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这是小河墓地出土的25件毛织背心,在沙漠中沉睡了数千年,已经腐烂褪色、残缺不全,有的甚至黏在土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恢复了它们昔日的面貌,向人们展现了小河人独特的审美文化。
近日,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这批马甲是人们了解新疆史前社会生活的难得实物资料,也是史前古代居民毛纺织技术的重要证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14年联合上报了《新疆小河墓地出土马甲保护修复方案》。在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底完成了修复工程。
花了一年时间才修复完25件马甲
3月13日,新疆头条记者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仓库内看到了25件已修复的毛织坎肩,包括11件女坎肩、8件男坎肩、6件坎肩残片。其中,女坎肩外形类似今天人们穿的流苏短裙,男坎肩外形类似装饰腰带。
腰衣是史前新疆小河族特有的服饰,穿在腰间,不仅方便劳动,而且能很好地修饰腰部,勾勒出腰线。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些马甲的破损程度不一,修复前工作人员先进行测试分析,哪些马甲的纤维结构较好,可以用纯净水清洗,哪些马甲的纤维结构已经受损,只能经受吸湿回潮、压扁,测试分析完成后,才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并实施。
按照计划,修复的第一步是使用低氧法进行消毒,清除马甲上的成虫、幼虫和虫壳。有的马甲缝隙中嵌有虫壳,修复人员需要用镊子将它们一个个挑出来。
“洗背心的时候动作要非常温柔,不能拉扯、挤压,因为它的纤维结构非常脆弱,稍用力,纤维就会断裂,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它原本承载的历史信息也就丢失了。”修复师告诉记者,因为在太阳下晒干会导致布料的纤维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所以洗完之后只能把布料放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慢慢晾干,以免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光泽。
清洗平整后,在马甲下面垫上薄衬,再用针线缝合加固,对衣服进行修补。这一工序十分严谨,需要修补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常常导致修补者因疲劳而导致肩颈麻木。
据悉,修复完毕的马甲被装入无酸纸制作的袋子中送往库房保存。据悉,这种用无酸纸制作的袋子可以有效减少其本身及外界环境对文物造成的酸害,而库房的环境也非常有利于珍贵文物的保存。
当天,记者在仓库内了解到,仓库内使用的灯具全部为无紫外线灯具,室内温度为13.7摄氏度,湿度为24.9%。据了解,这种无光、低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纺织文物的保存,也能延长其寿命。
3500年前,人类就掌握了先进的纺织技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复原的马甲来看,3500年前,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可用的服装材料很少,但小河人就已经开始用羊毛捻纱,用捻好的纱线为自己织造马甲、毛披风等服饰,还利用茜草等植物来染色毛织服饰。
小河墓地出土的坎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短裙式坎肩,主要为女性木乃伊所穿,其特点是裙腰比较宽,下摆处有一圈毛皮流苏,类似毛织裙,穿着时只要将腰部两侧伸出的流苏系紧即可。另一种是带式坎肩,为男性木乃伊所穿,形似编织的宽腰带,穿着时只要将腰带两端伸出的长流苏系紧至前裆即可。
根据考古资料,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河坎肩的款式和形式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有一些变化,有的坎肩比较简单,只有基本造型,有的则加入了装饰元素,显得更加华丽。
其中三件背心采用织锦工艺制作,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织锦工艺。
据介绍,缂丝织造工艺的基本特点是:两组经纱和纬纱垂直交织。经纱为同一颜色的纱线,始终连续、平行;纬纱则可为单色或多色,并与经纱局部交织成平纹或斜纹,形成花纹。这种织造工艺又称“通经断纬”或“通经回纬”。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与一般的织造工艺不同,采用克维织造出来的纺织品手感厚重,立体感很强,所呈现的花纹往往宛如雕刻一般,十分精美。
织锦工艺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由于工序复杂,一天只能完成少量的织锦制品,因此,今人有“寸锦寸金”之说,也称织锦为“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