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强
蒲松龄,字留仙,号留泉居士,清代杰出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其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短篇小说集之一。蒲松龄也被后人称为“世界短篇小说王”。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善写鬼怪,对腐败残酷的批判,根深蒂固”。老舍用10个字评价他:“鬼狐皆有性格,笑骂皆成文章。”
蒲松龄出生于淄博县蒲家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区洪山镇蒲家村。蒲松龄故居就在村里。不过,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蒲村,却有一座蒲松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300多年前,一代大文学家蒲松龄曾在这里办私塾,与仙界、鬼界、魔界“三界”对话,创作出了既庄重又幽默,讲狐妖的传奇巨著《聊斋志异》。
据说当时蒲松龄才30多岁,在著名人物毕继友的再三邀请下,到西浦村毕家为毕继友后人授课,直到71岁高龄才回乡,在这个深情的院落里留下了30多年的珍贵时光。因此后人评价西浦村是蒲松龄的第二故乡,正如院落里的指示牌上所写:“蒲松龄因毕家而辉煌,毕家因蒲松龄而再出名。”
蒲松龄图书馆是一座古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明清风格。古朴的大门,抬头望去,门匾上“蒲松龄图书馆”五个鎏金大字,雄伟壮观,令人神往。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绰然堂。屋内古色古香的家具,诉说着悠长的岁月。清瘦的蒲松龄蜡像,逼真地坐在扶手椅上,脸上挂着笑容,仿佛在说:“闲来无事,坐下来聊聊天,我这儿有一壶茶,你有什么故事吗?”
来到蒲松龄图书馆第二进院,呈现在眼前的是巍峨的两层建筑“真一阁”,还有阁前翩翩起舞的“蝴蝶松”。这蝴蝶松见证了这位绝世天才非凡的创造与劳动。蒲先生自幼博览群书,一心想考取科举,捧着“铁饭碗”不愁吃穿。不料,他十九岁考中乡、县、路三科状元后,便一路泥泞不堪,屡屡落榜。屡次考不上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蒲松龄,端着灯坐在书桌前,提笔蘸墨,扮作花仙子,在鬼狐之间游刃有余。他用“写鬼怪比人写得好,对腐败残酷批判到骨子里”的妙笔,道尽人间不公,画尽花间儿女情深。他白天在图书馆授课,晚上在灯下疯狂写作。一出又一出人与狐狸爱情的戏码上演,一部数十万字的《聊斋志异》就此诞生!
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蒲松龄可以称为“搜狐先生”。在西浦毕家,他结识了当时文坛大腕王渔阳。王渔阳,山东新城人(今淄博市桓台县),又号王士祯,字子祯,笔名阮婷,又号渔阳山人。王渔阳是清初著名的清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他独创“神韵”诗学理论,称霸诗坛半个世纪,被誉为“一代诗圣”、“文坛翘楚”。
毕季友的妻子王氏是汪渔洋的姑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舅舅、姑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为父守丧的汪渔洋来到毕家做客。毕季友便邀请蒲松龄一同接待汪渔洋,二人由此相识。从此,两位先生便一起探讨诗文,书信来往,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佳话。汪渔洋虽然是刑部尚书,又主讲翰林院,在文坛的地位也十分显赫,但他并不在意朋友的地位。当时他十分仰慕蒲松龄的才华,为其稿子题了一首《聊斋志异后记俏题》:“且听吾言,豆瓜架上雨如丝。吾想君应厌人言,爱听秋坟鬼唱”,巧妙地揭示了他用传奇手法描写奇异故事的特点,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漫步在图书馆的合欢树下,仿佛蒲松龄先生正坐在藤椅上,左手捧着《聊斋志异》,右手捧着茶杯,浓眉紧锁,专注地注视着每一行字句,向世人展现着世态炎凉。人们从这里走过,欣赏着图书馆白洋井旁的睡莲,隐约听到蒲松龄笔下英宁的灿烂笑声。回到现实,感觉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不禁感叹:英宁早已随风而逝,世间再无痴情女子!
也许,正是西浦村的土地和水土,以及藏书楼里的书籍,才让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名声大噪,并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鬼狐传说,从此,草根作家蒲松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聊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