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纪录片】东爪哇泗水的韩氏一家

发布时间:2024-08-06 18 浏览: 45

家族墓地名称_家族墓室_韩氏家族墓地

印尼泗水唐人街Karet路有一座建于1876年的韩家庙,庙内供奉着韩松等韩家成员的牌位。庙内没有牌位,只有一本拉丁化的闽南语族谱和韩松公的简介。韩家是泗水华人名门望族,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韩家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韩嵩1673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天宝路边社,约1700年渡海来到爪哇岛,最初定居在中爪哇省拉森。和大多数中国移民一样,他出身贫寒,靠艰苦劳动谋生。后来他皈依伊斯兰教,娶了当地爪哇女子为妻,育有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1743年,韩松在拉泽维西(中国人俗称辛布头)去世,只给儿女们留下了少量的钱财。为了办得更体面一些,韩松的儿女们想方设法用赌博的方式迅速增加他留下的少量钱财,结果却把钱都输光了。没有钱的儿女们决定在一天晚上把韩松的遗体悄悄地埋葬在某处。下葬时,突然雷雨交加,韩松的儿女们把父亲的遗体丢弃在路边,跑到一间小屋里避雨。

晚上,他们梦见韩松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怒,并咒骂他的后代以后再也不准来拉森。如果有人敢不听话,韩家就有麻烦了。第二天早上,韩松的孩子们走出小屋,发现他们父亲的遗体被遗弃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座坟墓。传说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埋葬的。

从此以后,韩家再也没有人敢在拉森定居或前往。据韩家一些长辈说,当时有些汉人不相信传说,前往拉森。结果,这些勇敢的人确实遭遇了灾祸。直到今天,在与拉森相邻的比南昆,人们仍能看到1768年修缮的韩松墓。

根据泗水族谱,韩嵩的五个儿子中,真公(1720-1776)皈依了伊斯兰教,其余儿子子公、根公、恒公、韦公则保持了祖先的文化。皈依伊斯兰教的兄弟多娶爪哇女子为妻,其余兄弟多娶土生华人女子为妻。五兄弟虽然信仰不同,但关系密切,但在族谱上却分工明确,皈依伊斯兰教的兄弟很快融入当地精英阶层,按照爪哇贵族的习俗编纂族谱,土生华人则继续保留华人姓氏,另立族谱。

韩嵩的两个大儿子子贡和根贡住在拉森,其他三个去了东爪哇。根贡和真贡(苏罗·帕诺罗)定居在麦苏基。苏罗·帕诺罗受雇于亨德里克·布勒东,1763年被任命为南旺省总督、东开普省总督,1768年被任命为东印度委员会顾问。苏罗·帕诺罗成为亨德里克的得力助手,先是担任他三艘商船的经理,然后担任泗水的海关税务官和帕纳卢坎的警察局长,拥有爪哇贵族头衔英贝伊·苏罗·帕诺罗(1768-1776),最后成为继承人。

韩嵩的小儿子韩伟(1727-1778)定居泗水,通过皈依伊斯兰教、做官的三哥振恭,于1768年租借麦素基州的州地,每年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10科尤姆大米和1000银元。1777年,他租借帕纳卢坎州,每年向荷兰东印度公司缴纳500西班牙银元。后来韩伟在岳父陈和宽(1672-1744)的帮助下,开始在泗水经商,迅速致富,后来还奇迹般地成为韩家第一个被任命为甲必丹的人。 韩伟于1748年左右与谭公申结婚。根据泗水族谱,他有12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5个儿子被任命为泗水尤瓦纳、巴苏鲁安(华人俗称燕王)、庞越和金锡的甲必丹。最小的儿子韩瑞皈依伊斯兰教,嫁给爪哇人,定居在巴热坎。韩伟夫妇的墓地至今仍矗立在泗水古墓市场的尽头。这座墓地是由他的10个儿子(其中1个是养子)、11个女儿和他们的孙子建造的。碑文中,韩伟被谥号为振泗,意为“振泗水”。

家族墓地名称_韩氏家族墓地_家族墓室

韩伟的后裔多散居东爪哇各地(朱瓦纳、巴苏鲁安、庞越、金锡、麦苏基、巴纳鲁干),成为地主、糖厂主、包工头、华人官员(马约、甲必丹、雷振兰),租借或拥有大片土地。韩伟的儿子中,以韩天璧、韩继格最为著名。

韩氏家族墓地_家族墓地名称_家族墓室

韩威的第三子韩天璧(1759-1827)在1778年父亲去世后,继续承租百苏基和巴拿鲁干两州的国有土地,后来被泗水雷真兰擢升为甲必丹,直至1810年。1796年,荷属印度支那当局甚至授予他对两州的终身独占权。但六年后,荷兰当局建议在他死后将土地交给两位县长。1810年,荷兰总督丹德尔斯决定出售东爪哇部分国有土地以缓解财政困难。麦苏基和巴拿鲁干被卖给韩天璧,成为他的私地,他则被擢升为马耀。后来韩无力支付每年的摊销,要求政府收回私地,并搬回泗水。韩天璧共有三位妻子。 他有多少子女不得而知,但泗水族谱只记录了12人。韩天璧在泗水周围拥有和租赁土地,特别是在一个叫塞米米的地方和泗水州的30个大市场,并被授予两处庄园以收复庞越。一处是位于泗水以西的马努干,生产稻米。韩天璧死后,庄园由他的儿子泗水雷真兰韩国之(1805-1844)继承。1815年,韩天璧在巴敦崇安购买了另一处庄园,他死后,先由他的另一个儿子韩国炳继承,然后由他的孙子韩旭贤继承。

韩继可(1766—1813),韩伟的第六个儿子,又名韩继郎,在泗水南部拥有大片私地,种植甘蔗,并在巴西班让租借王地,包括12个村子、2538户,同时担任巴西班让的甲必丹。1810年,韩继可从丹德尔斯总督手中买下庞越的大片私地,并升任马耀,被授予峇峇杜孟公头衔,有权向当地居民征收赋税。韩继可之所以能获得庞越的土地,不仅是因为他是韩天璧的弟弟,还因为他是华人中借贷较多的富裕家庭。 这笔贷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的土地售价高达一百万银元,而且要分期付款,而担保就是韩天璧在、和的土地。

1811年,韩继可正式取得庞越土地的所有权。同年3月25日,荷兰总督决定让韩天璧、韩继可二人使用家徽,从此两兄弟名声大噪。后来,韩继可迁居庞越并定居于此,他规定人们必须称呼他为“巴巴杜孟公”,并自封为县令。

然而,普罗戈莱斯的土地和高位对他来说太昂贵了:普罗戈莱斯是一个贫穷且生产力低下的地区。这迫使韩吉克向人民征收高额税款,以支付他所购买土地的分期付款。这一措施导致人民对杜蒙贡或新地主产生不满。许多前普帕提家族也不高兴,因为他们也没有收到被调到其他地方的普罗戈莱斯前普帕提的津贴。

1813年,英国人趁机试图收回私有土地。5月18日,庞贝城爆发了由齐艾马斯领导的农民起义。韩继可于起义中被杀,他的家人也逃走了。韩继可被安葬在泗水墓地市场的韩家墓地里。后来,莱佛士决定买回韩家所持有的土地,包括迈苏基和巴纳鲁甘的土地。不久,莱佛士的上司印度总督下令将土地归还给韩家,因为他们是合法取得这些土地的。但韩家拒绝收回土地。或许是韩继可的经历让韩家不敢再扮演地主的角色。土地最终被政府买回。但这些土地的历史却让韩家的财政受损。

根据政府收回庞越自留地的安排,韩继格的三个儿子对自留地、工厂和附近182公顷稻田拥有终身使用权。从此,这个地方以“欢乐和宁静”而闻名。

家族墓地名称_家族墓室_韩氏家族墓地

韩继科的次子韩建元移居庞越,并在1847年至1860年担任甲必丹。他的四个儿子在巴苏鲁安颇为活跃。其中韩建章在普莱德向政府租用土地从事蔗糖生产,生意分散在巴苏鲁安和庞越之间,是蔗糖业发展的巨擘。韩建章的后代有:郝澜(1893年去世)、郝全、郝、郝海(1870年至1885年任庞越甲必丹)和郝熙,他们在Sari Rejo、Empit、和租用土地,也投资房地产。因此,韩郝创办了韩郝建筑公司,他死后,由其遗孀王懿娘和她的一个儿子韩兆章接管。 韩建章后裔也纷纷出资创办基金会,第一家是韩顺元寺,始建于1906年,供奉已故韩浩兰及其后裔和兄弟;1910年,韩浩又创办了另一家基金会——韩大元寺,供奉韩瑞兴、韩瑞莲及其后裔。1920年代末,爪哇经济危机影响到制糖业,韩吉格的两个孙子建吉和建兴迅速将资本转向其他产业,在巴苏鲁安创办了多元化企业,在沃诺列佐创办了稻米生产和贸易公司。

韩吉格的另外两个儿子尊成和尊兴,根据泗水族谱,也被指定为华人的领袖,但没有说明具体地点。他的后代散居在棉花堡、庞越、泗水和马都拉等地。

家族墓室_韩氏家族墓地_家族墓地名称

韩维恭的一个儿子碧浪早逝,但他的长子永隆(1786-1847)在1828年左右被任命为棉花堡的队长,直到去世。永隆的继子旭吉也于1862年担任队长。他在棉花堡的苏科约经营一家糖厂,并拥有一个马厩,出租马匹用于棉花堡经旭图里祖和泗水之间的邮路。碧浪的次子永寿(1788-1814)与他的儿子楚明和楚荣定居在庞贝城。楚明的一个孙子韩妙成是庞贝城的鸦片税承包商,被任命为雷振兰。

韩威的另一个儿子昆朗,一生生活在舞寿县,死后葬于此,但是他的牌位被带回了泗水的宗庙。

韩伟长子韩其明(1749-1768)任泗水甲必丹,英年早逝。其独子韩思熙(1767-1827)1813年任泗水甲必丹雷振兰。思熙长子韩兆吉(1790-1871)世袭其官职。1835年,韩兆吉创办了吉打邦最大的糖厂。韩兆吉的儿子崔焕(1815-1895)曾任泗水雷振兰。韩兆吉的孙子康裕(1851-1932)也是大型糖厂主。他们通过租赁大片土地来增加产能。 韩康裕的三个儿子永燧(1909年逝世)、承燧(1919年逝世)和端燧(1884-1933)经营制糖业,并协助父亲拓展当铺、房地产等业务。因此,永燧和端燧成立了建筑公司,在泗水、拉旺和新科沙里购买了多块土地并建造房屋。为了防止部分资本被瓜分,韩康裕成立了一个名为南洋宗祠基金会的基金会,并宣布捐赠了600栋房屋,利润只能分配给他的继承人。

家族墓室_韩氏家族墓地_家族墓地名称

韩思熙的次子赵兴(1790—1884)1828年出任泗水雷振兰,1854年升任甲必丹,任期20年。后来他担任名誉甲必丹,并在吉打邦地区继承土地,在那里种植稻米和甘蔗。1886年,他购买了许土里祖的潘九兰糖厂。赵兴的三个儿子廷章、廷钧、廷怀继承了父亲的甘蔗种植园,并在1870年向政府租用土地扩建,还投资房地产。韩廷怀的儿子韩宗庆是泗水最大的地主,除了经济活动外,他还在1889年至1924年的30年间担任华人社区领袖,先是当雷振兰,后当甲必丹,最后当马耀。 1924年他退休后,日本对华人的间接统治就结束了。

泗水韩氏族谱也提供了一些有关韩氏穆斯林分支的信息。韩嵩的儿子韩振功(第21代)皈依伊斯兰教后,皈依过程在随后的几代中继续进行。韩维公的儿子韩瑞公(第22代)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娶了一名爪哇女子为妻,定居在帕热坎。韩思熙(1767-1827)的四个儿子中,德宗和本初(第24代)和雷镇兰韩昭姬之女韩别娘(第26代)也皈依了伊斯兰教。

韩家集体生活的中心,依然是泗水橡胶街的祖庙。1980 年代,韩家的长辈们通常每年两次聚在一起祭拜祖先。据说,直到 1965 年,家族中的穆斯林成员才开始参加祭祖仪式,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最好避免过时的做法。韩家的一些成员不愿参加祭祖仪式,而年轻一代怀着强烈的忘却过去的愿望,对祭祖越来越不感兴趣。二战后,韩家最富有的成员开始重新移民到荷兰和美国,很少寻根。

纵观韩氏家族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出其成功的因素有:

首先,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寻求融入主流社会、与地方当局共处。穆斯林在汉族中的存在无疑对东爪哇整个汉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韩氏家族依附于荷兰殖民当局,成为荷兰统治机器的一部分。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韩氏家族共有14名成员在泗水、巴苏鲁安、朱瓦纳、庞越、麦素基、金锡、哥打拉惹和五岛园等地担任甲必丹、3名荣誉甲必丹、13名雷镇兰和1名马约。这些华人官员帮助韩氏家族利用特权积累了更多的财富。

第三,韩氏、蔡氏、郑氏是泗水华人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相互通婚,在社会、经济方面形成了一种角力关系,从而巩固和加强了彼此的经济实力。

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用在韩家的兴衰上也同样适用。

家族墓地名称_家族墓室_韩氏家族墓地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荷兰殖民政策的变化,使韩家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家的基本条件。20世纪30年代,荷兰政府宣布废除华人甲必丹制度,使韩家所依赖的传统特权全部丧失,没落已成必然。1910年,荷兰殖民政府颁布法令,有偿收归私人土地,这意味着韩家经济收入来源的减少。1894年,荷兰政府废除鸦片专卖承包制,也使韩家收入锐减,经济实力削弱。面对新移民华人经济的崛起和泛华运动或中华民族运动的高潮,作为土生土长的华人的韩家深陷私人土地经济的泥淖。 受到世界经济大萧条严重打击的糖厂老板们不知所措,纷纷选择离开商界,转行做职业人,加入白领队伍。

韩家子孙众多,根据荷兰法律,无论男女子孙均有继承权,结果导致家族财产被分割得越来越小,分散、弱化。政治上,韩家主要成员不仅远离泛华运动,有的甚至站在荷兰殖民政府的立场上,公开反对辛亥革命和中国泛华运动。最典型的例子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韩宗庆游说当局禁止悬挂五色旗,粤籍华侨冲击其住宅,引发五色旗事件。印尼八月革命后,受西方(荷兰)教育、亲荷的韩家成员移居荷兰及欧美国家,导致家族日渐衰落。如今,韩家的陆宣宗祠由印尼当地人士管理。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