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郑氏飞茶——雄安新区白洋淀飞茶世家

发布时间:2024-08-03 20 浏览: 25

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雄安新区、最地道的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雄安新区大事小事!

安新古镇是我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已经搬走多年,但我时常梦到它。尤其是在雄安新区成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她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又在哪里?一年多来,这些关于安新古镇的诸多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我再次来到东莞码头,一阵沙沙的金属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只见两三个年轻人在练习飞叉技法,由于不太熟,便默默站在一旁观看,随手拍了几张照片。

回到家打开相机翻看照片的时候,仿佛潜意识里有人在悄悄告诉我,应该向这位小伙子问个清楚。于是,我找到了在东莞码头经营渔具店多年的耿兰梅。据兰梅说,这位小伙子叫王磊,是安新镇东流街道人,练习飞叉斗已有十几年了。当我问起这位小伙子飞叉斗的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时,她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了码头酒家的老板郑东。郑东说他的二叔是王磊的师父,同时自信满满地说郑家的飞叉斗源自他的曾祖父郑怀先,并说如果我不信可以上百度查一下。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正是春节后,输入“郑怀先”三个字后,海量的信息涌入我的脑海。郑怀先(1897年9月—1981年10月),又名郑德顺,河北省安新县北新街村人,我国著名武术家,中医骨伤、运动创伤专家。曾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曾任成都市运动医学会会长、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创办体育大学附属医院并任院长,曾为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诊治,被后人誉为“武医”。

郑怀先先生生于贫寒之家,父母早逝,尽管一生命运多舛,但他没有灰心丧气。11岁时,他偶遇叉社表演,便报名学习飞叉,从此痴迷不已。在勤奋练习基本功后,郑怀先拜“飞叉王”李二清为师,不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叉手高手。八年后,经师父李二清同意,他先后师从武术大师韦昌义、孙禄堂、孙存周。建国前,曾任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交通大学、两江学校武术教员,黄埔军校武术教员。建国后,曾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员、武术教研室主任、教授。

在郑怀先传奇的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1936年他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武术表演。当时,中国体育代表团虽然开局不利,在柏林惨败,但由郑怀先、张文广等人组成的武术表演队却大获全胜。郑怀先开始表演时,钢叉在空中闪着寒光,上下翻飞,吸气呼气,一开一合,犹如一条龙盘身在他的头顶、胸背腰腿上。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观众反应热烈。柏林市长质问这其中暗藏玄机,亲自反复查看,由衷称赞中国武术是“神奇的民间体育”,并设宴款待武术表演队。

朱美玲,82岁。郑怀先儿媳。河北新城人。父亲朱国珍是著名武术家。她6岁开始随傅淑云习练金拳,在抗战庆典上表演过。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近年来,她利用业余时间,全力收集、整理郑怀先的武术、医术资料,并编成集子出版。2017年夏天,老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安新县北新街村,看到这么多后人传承郑家飞叉技艺,他特别激动。图中拄着拐杖的正是朱美玲老人,他在郑怀先雕塑前与郑氏后人、弟子们合影。

郑树良是郑怀先的长孙,是郑瑞林的儿子,照片右侧是年逾八十的母亲。据树良介绍,他的祖父郑怀先有两个哥哥,自己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父亲郑瑞林是长子。为了照顾家乡北新街道的两个叔叔,郑瑞林选择留在家乡养老。文革期间,祖父郑怀先被迫害,在贺龙元帅的照顾下得以平反。此后,郑家淡泊名利,一心致力于传承,这也让村民们不解多年。谈及与祖父的关系,作为长孙的树良是安新后人中唯一一个在祖父病重时还孝顺的人。 说起飞叉传承,树良十分高兴,他表示,自己虽然做不到,但他爷爷在安新县北新街村的两个孙子:郑树奇、郑曙光,四个曾孙:郑东、郑南、郑熙、郑北,两个玄孙:郑浩、杨鲁明都在练飞叉,郑家的飞叉技艺一定会传承下去。

郑怀先二孙郑树奇今年52岁,是郑氏飞叉的主要传承人,练叉近40年,动作优美利落,曾开殡仪馆、磨坊为生。树奇和爷爷一样,为人谦逊,好学好艺,先后跟杜大龙、杜子虚、吴大才等人学过飞叉,天道酬勤。目前,树奇的飞叉技艺堪称炉火纯青,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世纪坛、保定军校广场等地宣传白洋淀传统文化。1997年,成都体育学院纪念郑怀先诞辰100周年时,特意邀请树奇、树光两兄弟到现场表演。图为树奇在白洋淀景区等待表演。

崇州白塔山公墓官网_崇州白塔寺什么时候开门_崇州市白塔山公墓

在叔齐的家中,有一把已有近80年历史的古叉。叔齐介绍,这把叉头是他爷爷的弟子张世荣(后定居台湾)制作的。1944年,他十分仰慕师父的武艺,便用做飞机的材料雕出了这把叉,并在上面刻上了“神功”四个字。郑怀先先生去世后,这把叉一直保存在弟子家中。在成体堂举办的郑怀先诞辰百周年纪念会上,叔齐和叔光前去表演飞叉,引起轰动。郑怀先先生去世前曾说过,不管是弟子还是后人,谁把这把叉弹得最好,谁就拥有它。几经周折,这把古飞叉最终回到了郑家。

据叔齐说,叉子是从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安新镇的叉子社有南北之分,北街尤为盛行。历史上,白洋淀芦苇繁多,收割后堆成堆,最怕的就是火灾,一旦起火,各家芦苇堆就会连成一片,烧毁营帐。为此,这里的风俗是正月十五要到火神庙祭拜火神。这天,新安城的各类花社,少林、芜湖、龙灯、旱船赛、高跷等都会出动。而最先带头的永远是叉子社,俗称开路。 目前,以树奇为会长的安新镇北新街村火云开路老年俱乐部已有会员20余人,是雄安新区坚持和传承飞叉技艺最好的团队之一。

书奇介绍,飞叉艺术有十几种套路、几十个基本套路和上百种变奏,讲究套路的巧妙衔接、突然变化和出其不意。表演时,不能用手握住飞叉,任其在手臂、腿上、背上来回滚动,要利用肌肉的张弛和用力的大小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飞叉的升降,必须年复一年地刻苦练习,才能达到人叉合一的最高境界。书奇回忆说,自己在练习中因失误划伤了左眉,缝了8针,差点放弃飞叉传承。图为书奇指导侄子郑东练习飞叉。

郑怀先的小孙子郑曙光,人称“火叉邪神”。曙光性格内向,但不怕吃苦,在雄安新区玩火叉的技术一流。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每次放学回家,父亲郑瑞林都会搬个凳子坐在台阶上,指导他练飞叉。几年前,曙光在异域乐园表演过飞叉。如今,为了照顾行走困难的母亲,他回到县城,用电动三轮车跑客运,每天能挣100到180元。

玩火叉飞叉表演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双头叉本身重量较重,用棉条缠上后沾上汽油点燃,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叉子重量不断增加,控制难度极大。有一次表演时,飞叉不小心引燃了他的头发,舞台上出现了三个火球,观众以为是特技,纷纷鼓掌喝彩,事后,舒光不得不剃光头。在CCTV美丽乡村走进白洋淀暨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舒光代表安新县参加火叉表演。图为舒光在白洋淀文化广场教授火叉技艺。

图为郑曙光年少时痴迷练习飞叉,在磨面时注意力不集中,被机器切断部分手指。

郑东是郑怀先的长曾孙,郑树良的儿子。郑东十岁那年在两个叔叔的指导下开始练习飞叉,长大后考入警校,成为一名辅警,并开餐馆创业磨练自己。在火云开鲁老年联谊会,郑东分担了部分继承叔叔树奇传统的责任。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飞叉艺术,是在警校的校庆上。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很多关于曾祖父的详尽资料,对曾祖父传奇而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此,郑东有了去成都祭拜祖先的愿望。2018年5月17日,郑东终于登上飞机,开启寻亲寻祖之旅。

崇州市白塔山公墓_崇州白塔山公墓官网_崇州白塔寺什么时候开门

此次赴成都前夕,父亲郑树良特意叮嘱儿子一定要去爷爷的坟前拜祭。到达成都后,为了完成父亲的请求,实现自己的夙愿,郑东一大早就买好鲜花,冒着大雨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远在成都郊区崇州市的白塔山墓地。在弟弟郑曦的带领下,郑东来到了曾祖父郑怀先低调朴素的坟前。由于坟旁空间狭小,体型偏胖的郑东试了好几次,才跪在地上给曾祖父磕头。

郑东从成都体育学院的祖辈处得知,他的曾祖父1948年曾在该校的前身成都体育学院担任专职武术教师,后担任武术教研室主任,1962年晋升为教授。怀贤路、怀贤楼、怀贤展览室、怀贤塑像等,在学院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曾祖父辉煌的痕迹。图为郑东与儿子在怀贤纪念馆前,让他永远记住这个地方。

郑楠(楠),31岁。郑怀先曾孙女,郑淑琪长女,郑家唯一的女孙辈。郑楠自幼受父亲和堂兄郑东练习飞叉的影响,加之父亲淑琪不遗余力传承郑家飞叉技艺,更是影响了她。此后,她刻苦训练,不辞辛劳,成为雄安新区为数不多的女性武术继承人之一。目前,郑楠在白洋淀景区担任导游。

25岁的郑曦是郑曙光之子,郑怀先之曾孙,12岁便开始随父亲练习飞叉。雄安新区成立后,年轻的郑曦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去年年底给奶奶朱美玲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到成都学医,成为继承爷爷武医结合第一人。奶奶朱美玲乐于助人。成都体育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特批以师徒传承中医的方式,边学理论边实践。今年春节过后,郑曦与新婚妻子来到成都体育学院学习。图为郑曦与妻子在成都体育学院参观爷爷展览室。

据郑曦介绍,自己从小就是听曾祖父讲故事长大的,这次带飞叉来学校,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在曾祖父120岁生日之际,让郑氏飞叉在祖上功成名就的地方重新绽放光彩。郑曦说,自己现在压力很大,因为学院里的师生都知道他是郑家后人,什么都没学到,就没法面对郑氏祖先。图为郑曦在成都体育学院训练馆为武术学员表演郑氏飞叉。

郑怀先最小的曾孙郑北是郑树奇的儿子,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飞叉之术。郑北自小体弱多病,父亲树奇甚至担心儿子长不大。在父亲的催促下,郑北通过练习飞叉逐渐实力增强,四年前光荣加入海军,目前在某海军部队服役。

郑浩,郑怀先玄孙,郑东之子。小郑浩今年十二岁,读小学五年级。他从小就熟悉飞叉的声音,稍大一点,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他的最爱。勇敢的郑浩在练习飞叉时没有表现出任何畏惧和退缩,一步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郑浩的父母和奶奶经营着餐厅,工作繁忙。放学后,他先到餐厅完成作业,等爸爸有空了再开始练习飞叉。郑东说,儿子的悟性很好,教一两遍就能很快掌握一些动作。图为郑浩在爸爸的指导下在餐厅楼下练习飞叉。

杨露明,10岁。郑怀先先生的曾曾孙女,郑楠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从小在爷爷郑淑琪家长大,是爷爷飞叉练功最热心的观众。母亲郑楠在白洋淀景区做导游,很少有时间回家。图为郑楠给女儿讲曾祖父的故事。

杨鲁明在祖父郑树奇家练习飞叉。

图为郑树奇通过手机录制的视频向弟子王磊讲解飞叉的练功技巧及注意事项。

图为郑树祺弟子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刻有“郑氏飞叉”字样的新叉头。

图为郑树奇来到北新街小学进行飞叉技艺传承。

留下记忆、守住传承,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年郑家飞叉故事会在家乡继续演绎下去,也一定会成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瑰宝。

最后,衷心感谢郑氏宗亲提供大量文献和热心帮助,希望郑氏飞叉能再次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图文:杨超)

从海到湖,从湖到陆:白洋淀的由来

雄安新区安新县的由来

《革命记忆》安新县香村老掌柜王景泉

来白洋淀赏荷吧!(附导游)

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雄安新区、最地道的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雄安新区大事小事!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