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与兴平之间的武陵源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一座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和大型石刻群而闻名中外的西汉历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古建筑、园林于一体的西汉历史博物馆,是全国最早的西汉历史遗迹和陵墓现场保护管理机构。博物馆拥有大量精品文物和丰富多彩的展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博物馆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也是西汉最大的陵墓。陵墓高大雄伟,形似方锥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陵墓周围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禅等20多座陵墓,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雄伟壮观,是西汉最大的陵墓。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始置茂陵镇”。茂陵修建共耗时53年。据史料记载,当时国家每年税收的三分之一都用于修建陵墓。因此,陵墓高大雄伟,形似方锥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又名喾,是景帝之子。他在位54年,开疆拓土,文武百官皆有建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业显赫的皇帝,被称为“秦皇汉皇唐皇宋皇”。汉武帝二年便开始修筑茂陵,历时53年才得以完工。
陵墓呈方形,分内外两城,四周有城墙。城墙东西长431米,南北宽415米,底部宽5.8米。四面中间有门。陵墓呈斗形,高46.5米,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据史料记载,茂陵随葬品极其丰富。陵墓内“金、银、宝物、玄兽、鱼鳖、牛、马、虎、豹、活禽,数百九十余件,皆藏之,皆由后宫宫女摆放在陵内。” 唐曲王所赐的玉盒玉杖,以及武帝生前所读的三十卷杂经,都被装在金匣中,随武帝一同下葬。等到武帝下葬时,墓室里的陪葬品已占满了墓室的空间,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陪葬品了。
墓主人为刘彻;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141年)在此修建寿陵,公元前87年去世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封建皇帝,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他在位时,正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取了赏赐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大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体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商等官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开辟西域之路,牢牢控制河西走廊,南下海南,基本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使汉帝国以统一、富强、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茂陵建筑宏伟,墓内随葬品极其奢华丰富,史称“钱财、鸟兽、鱼、龟、牛、马、虎、豹、活禽,共一百九十余物,皆埋藏其内”。
主要随葬品:茂陵周边遍布后妃、宫女、功臣、贵人的墓葬,已封墓20余座,有卫青、霍光、霍去病、金日备等墓。该区域发现许多文物,如精美的绿玉兽面纹门环、金银镶嵌的云纹钢犀牛瓮、朱雀纹、龙纹、几何纹等图案的大型空心砖、文字砖等。1981年,茂陵东墓群出土鎏金铜马、鎏金银竹节香炉、提链铜暖器等珍贵文物230余件,均为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茂陵墓葬与其他汉代墓葬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都有“象征性”的说法和意义,如李夫人墓、卫青墓、霍去病墓等。
李夫人的墓葬形式与皇后相同,史称英陵。墓高大,形似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圈环,俗称磨子岭。磨子岭传说是一个善良感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貌倾国倾城,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但英年早逝,汉武帝曾为她写了一首长诗《悼李夫人》:“唉,魂牵梦绕啊!”
卫青墓是茂陵陪葬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汉武帝陵东北1公里处,东与霍去病墓相邻。墓远看犹如一座小山丘,线条柔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墓形似庐山”。卫青墓为两层台基覆斗形墓,是茂陵埋葬的重要官员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底层东长113.5米,南长约90米,北长72.6米,西长107.2米,高约25.5米。顶层南北长15米,东西宽6米;高25.5米; 占地面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西南角凸,远看像一座小山丘,南面为陡坡,北面为长而缓的坡度,中间有一平台。
霍去病墓“形似岐山”,象征着霍去病生前在河西的伟大胜利。墓上石刻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大型石刻,雕刻手法简练,以石拟形,自然生动,栩栩如生,气韵十足,技艺精湛,被视为人类艺术的瑰宝,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历来受到艺术大师的推崇。原全国美协主席、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观摩石刻后留言:“茂陵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优秀的传统,应继续发扬光大,创作出更新的艺术作品。”
霍光是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弟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出征匈奴,归途中路过家乡河东郡,将弟弟霍光带回长安。后来,霍光深受武帝信任,被委以朝政,成为西汉唯一的“三代重臣”。霍光死后,宣帝和太后亲自为霍光送葬,以御礼葬于茂陵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