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考古专家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陵墓的结构,还发现地宫内埋藏着大量建筑。
近日,工作人员正在对编号为K9801的墓葬坑进行试掘,该墓葬坑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根据出土文物,相关专家推测这是一座“军械库”。
该墓葬是陵墙内发现的最大一座墓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有四个斜坡门道,距墓冢约200米。初期发掘时,坑内出土了大量铠甲,这些铠甲均为石质,层层堆放在坑内。
经清点,石铠甲共有87片,石头盔43顶。这些石铠甲制作精良,经专家初步鉴定,相信是结合当时的玉石加工工艺制作而成。从开石,到铠甲片的精心打磨,再到后期的钻孔、抛光、编织,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付出大量的心血。
考古学家做过实验,计算出,一个熟练的工匠,假设每天工作8小时,加工一套600片的铠甲,需要300多天,也就是将近一年的时间。初步估计,陵墓中的石铠甲至少有几千片,多达五六百万片。也就是说,仅这个陪葬坑中的石铠甲就足以让后世很多帝王陵墓都无法比拟,可见秦始皇陵规模之庞大。
该坑内发现了大量石制铠甲、石头盔,再加上二号坑出土的众多箭头、青铜车马部件、马缰绳等军事装备,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这个陪葬坑应该更准确的名字是:秦陵兵马俑地宫军械库。
随葬坑出土的石铠甲虽然是随葬品,但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铠甲,每件铠甲都有护胸的前甲、护背的后甲、护肩的肩甲。
这其中裙甲的设计比较特殊,裙甲采用小装甲板组成,间隙比较大,这些改变让裙甲翻转更加灵活,行进更加方便,也真正兼顾了战场情况。
秦朝的勇士们之所以能独霸天下,除了他们的勇猛之外,铠甲的精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石盔全长30厘米,兼具实用价值和造型美观。覆盖肩部的头盔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头部,还保护了肩部。这些铠甲和头盔充分展示了秦朝时期高超的军事装备制造技术。此外,这些铠甲出土时堆放整齐,体现了秦朝军队严密的军纪。
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铠甲主要由皮革制成,虽然轻便,但防御力自然就打了折扣,不容易挡住兵器的攻击。
此次出土的铠甲全部由青石制成。当然,这不可能是秦国的实战装备。虽然中国强调“死如生”,但这些只是秦始皇陪葬的“陪葬品”。这些铠甲造型优美,制作工艺精湛。铠甲片根据不同部位制成不同的形状,虽然都是采用相同的打磨工艺,但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弧形等。
此外,钉板上还设有小孔,用于将扁铜线穿过钉板,并且这些钉板的边缘均经过光滑和圆化,以使钉板的贴合性更好。
此次发掘的秦军墓葬不仅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秦军的磅礴气势,也填补了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比如鱼鳞铠甲,此前人们认为这种铠甲出现于汉代,只有高级军官才有资格穿戴。此次墓葬中出现了很多打磨精美的鱼鳞铠甲,专家认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陵至今还没有被发掘呢?
主要还是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因为密闭室内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差别很大,氧化变形算是很小的,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的莲藕片,接触空气后很快就化为灰烬……是的,灰烬就化为灰烬,研究农作物发育史的机会就此错失……
当然,秦始皇陵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前几年出土的兵马俑刚出土时是彩色的,但不到一个小时就变成了灰色。同样,这些铠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
挖掘意味着毁灭,如果这些宝藏能在地下得到更好的保护,那就不要打扰它们千年的沉睡。由于空气污染,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正在慢慢风化,这些埋藏在地下2200多年的古董开始在地面生活后,一直面临着氧化、水入侵的威胁,如今它们已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专家呼吁,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那么100年后,兵马俑的腐蚀会更加严重,这些出土的铠甲也将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