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已从奢侈品演变为交通工具
遵义市近六年机动车及驾驶员数量数据(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数据)
如今,中华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
如果说拥有一辆私家车在上世纪 90 年代还是一个梦想,那么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基本实现。随着遵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短短二十年间,遵义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家车从最开始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市民的交通工具。
如今,走在街头,随处可见奔驰、宝马、奥迪、路虎等豪车,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实现了“汽车梦”,遵义市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也随着车辆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市区机动车保有量20多万辆
2003年,70后陈先生为儿子的出生购买了一辆铃木北斗星,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北斗星已经不能满足家庭的需求。
今年儿子上初一,为了能和儿子一起享受骑行的乐趣,陈先生将自己的车换成了一辆现代IX35都市SUV,为此,他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安装了自行车架。
但随着中心城区不断扩大,家住凤凰路的陈先生却遇到了新的问题。他的工作单位在海尔大道,妻子在新浦新区上班。为了让妻子出行更方便,陈先生今年年初又购买了第二辆私家车。
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含二轮、三轮摩托车)、机动车驾驶人即将突破130万,平均每天有300多人到车管所办理机动车业务,40多人办理驾驶员业务,平均每天新车上牌60余辆。
数据显示,市区(红花岗区、汇川区、亳州区、新蒲新区)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市首位,超过20万辆(含二三线摩托车、公交车辆等);其次是仁怀市、赤水市、桐梓县、绥阳县、湄潭县等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旅游开发较好的地区。遵义晚报记者粗略测算,以全市8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7人就拥有1辆机动车,每6人中就有1人是机动车驾驶人。
遵义市基本进入汽车社会
和陈先生一样,家住白沙路的余女士对购买私家车也有着深厚的感受。十年前,家里还没有私家车的时候,每年都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上山,去天龙山陵园祭拜。前几年上山的时候,年逾七旬的父亲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随即,购买私家车的计划就被提上了余女士家的议事日程。
如今,余女士一家正计划购买第二辆私家车。她表示,随着二胎的到来,家庭传统的“3+2”模式将切换到“4+2”模式,因此更加实用、宽敞舒适的7座车成为“新宠”。而随着不少二胎家庭的诞生,7座车也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新选择。
据有关部门统计,遵义市机动车保有量较2011年增加10万辆,6年来年均增幅超过10%,其中中心城区私家车保有量已超过15万辆。此外,仅今年1至10月,与2015年全年相比,遵义市新增机动车驾驶人130万人,机动车驾驶人总数即将突破130万人。
市民余先生在一家汽车4S店担任销售经理,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显示,仅今年2月份,遵义市私家车销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这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很多市民有钱消费,成为车市火爆的主要原因。3月份,遵义市私家车销量增长了35%,主要是因为国产中档车集体降价,加上不少厂家推出优惠措施,销量增长在意料之中。
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发现,普遍认为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拥有20辆汽车。那么,如果按照遵义中心城区15万辆私家车、200万人口、每户3人计算,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刚好20多辆,也就是说,遵义基本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了。
中心城区“三个难点”凸显
当然,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作为消费品的扩张绝不像彩电、冰箱的普及那么简单、孤立,它的触角和“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中心城区出行难、开车难、停车难“三难”问题凸显,车流拥堵、交通拥堵不仅成为市民心头之痛,更是市委、市政府必须和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从业30余年的资深交警王晓东认为,交通拥堵这一城市老大难问题,一方面与机动车数量迅速膨胀有关;另一方面,遵义公共交通长期“欠费”,迫使人们“高效”使用私家车,加剧了拥堵矛盾。未来,如何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显然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迫切课题。记者了解到,遵义在这方面也推出了更有力的应对策略,包括修桥、修路,合理设置斑马线、红绿灯等。
(遵义晚报罗昌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