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正国万安花园花葬。
■报道:新快报记者 吴小贤 通讯员:叶金鑫、邓力超、尹锐、李国权 ■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清明节临近,正是祭拜祖先、上坟扫墓的日子。近年来,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小墓葬等节省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逐渐成为逝者的新选择。
近日,广东省民政厅等16部门联合转发《民政部等16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节地生态埋葬率等指标作为衡量殡葬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要求全面落实节地生态埋葬奖励补助政策,加大城乡公益性节地生态埋葬设施建设。
目前,全省121个县级行政区域中95个县落实了节地型生态埋葬奖补政策,覆盖率达78.5%,2017年发放树葬、海葬补贴资金220余万元,节地型生态埋葬率达到57%左右。
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墓地发现,在众多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中,小型墓地最受市民欢迎,树葬、花坛葬等方式则相对冷门。部分墓地另辟蹊径,利用艺术墓碑吸引市民。
■增城正国万安花园树葬。
家庭成员可以定制艺术墓碑
广州增城区郑国万安墓园树葬区,一改传统墓园庄严肃穆的印象,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树上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草坪上栽种着小风车,随风转动,宛如一座生机勃勃的公园。
树葬是将骨灰深埋在指定的树下,或将骨灰撒在土中,并植树以示纪念。一般没有坟墓或墓碑。不过,正国万安园的树葬区保留了一块刻有逝者祖籍、姓名、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的纪念碑。
郑国万安殡葬管理公司经理蔡海军说,这种树葬方式平均每个墓穴硬化面积只有0.48平方米,一棵树的基座约4平方米,可以容纳8座墓穴,每个墓穴可容纳2具骨灰。他说,这种安葬方式不仅经济实惠、节省土地,而且顺应殡葬改革的潮流,还能兼顾民众对先人骨灰盒的选择和“安葬在地”的丧葬习俗。“随着人们观念逐渐开放,未来树葬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更加节省土地,可以用小名牌,用可降解骨灰盒,甚至可以去掉名字。”他说。
花坛葬是墓葬和树葬的创新,每个墓穴占地不超过0.1平方米。郑国万安公园公共花坛葬对老年人、残疾儿童完全免费,每两年举行一次公共花坛葬集体安葬仪式。目前,公园内树葬骨灰800余具,花坛葬骨灰200余具,主要安葬对象为无人认领骨灰和老年寡妇。
此外,郑国万安园今年还将建成全省首个玫瑰艺术纪念碑园,园内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其中一半为绿化区,每块艺术纪念碑占地面积0.56平方米,共有意向碑500余块。这些纪念碑的造型更加灵活多样,如翻开的书本形状,还可以根据家属的意愿进行艺术设计,利用墓碑的艺术价值弥补面积小的问题。
■ 树葬
树木埋葬和花坛埋葬的接受度仍然较低
在广州金钟墓园,记者了解到,园方新开发了9563块小墓碑制品,负责人谢崇来介绍,这些都是目前对外销售的主力产品。
以金钟墓园为例,一块1平米多的小墓碑售价2万元起,一个包括礼仪服务的骨灰盒售价1.6万元起,每年管理费100元。相比传统墓碑3-4平米、3万元起,价格优惠很多。目前,新区墓碑占全园墓碑总数的40%,还有近1000亩土地尚未开发。
但谢崇来告诉记者,民众对树葬和花葬的接受度还比较低。2004年,公园推出3600个花葬点,每个售价1800元。十年来,只卖出了400个。400多个树葬点中,只有60个左右卖出去了。
“我们也希望市民能够转变观念,逐渐接受节省土地的生态葬。”谢崇来说。
80后吴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普遍提倡生态殡葬,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地区,我个人比较支持。但老一辈人未必接受,他们主张落叶归根、土葬。我也会听从长辈的意见,要考虑到年龄、籍贯等因素。”吴先生家在江西农村,他表示当地还比较传统,甚至火葬也未必能接受,观念的转变仍需一个渐进的过程。
去年全省新建8处骨灰瓮树墓地
2015年至2018年,广东共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1.4亿元,用于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床火化机购置、尾气处理设备安装升级改造、公益性骨灰存储设施建设、树葬区及海葬纪念设施建设、公共殡仪馆设施建设(含新建、改扩建、修缮)、殡葬设备购置等重点项目,并持续推进殡仪馆视频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殡葬车辆淘汰更新。全省已有263台火化机配备除尘及烟气净化系统,经现场监测,均达到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目前,全省共有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约2900处,公益性白蜡树葬区135处,包括广州从化公益生态公墓、花都翔安公墓灰花葬区、潮州乡公益性骨灰堂、清远白蜡树葬区、深圳宝山公墓凤凰园等。据统计,2017年全省新建白蜡树葬区8处,分别位于惠州、汕尾、茂名、揭阳;江门新建海葬纪念设施4处。
关联
我省对节地生态葬逐步给予奖补
广州
海葬代理商补贴增至2000元
1988年,广州在国内首创海葬活动,截至2017年,已完成2.1万余份骨灰海上撒放,参与人数达3.3万余人,节省了大量土地资源。从2017年起,经民政部门批准向社会提供骨灰存放服务的公益性骨灰龛和骨灰安置单位,对骨灰龛存放(安置)的每个骨灰盒每年给予10元补贴。对2013年1月1日以后死亡,且生前为广州市户籍居民的逝者,2017年及以后参加市民政部门(殡葬管理处)或委托机构组织的海葬活动的,逝者海上骨灰每个骨灰盒的补贴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2000元。
佛山
建设“常青林”作为骨灰植树基地
佛山生态殡葬始于2003年南海区骨灰树种植活动。后来,高明区更河镇佛坪岭被作为骨灰树种植基地,取名“常青林”,占地面积约120亩。每年清明节后,各区殡仪馆都会把参加骨灰树种植的市民连同骨灰一起送往“常青林”。民众把亲人的骨灰放入挖好的树坑,放上树苗,填上土,献上鲜花,默哀,不烧香、不烧纸。截至2017年,已有1万余具骨灰进入“常青林”,火化率100%、“无坟”清墓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佛山市还出台生态葬补贴实施办法,将骨灰树种植补贴标准由300元/株提高到500元/株。2017年,佛山市全年共发放补贴21.3万元。
东莞
今年海葬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
近日,东莞市举办的2018年海葬活动也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活动在沙田海域举行,共有252名逝者选择通过海葬回归自然。据东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海葬活动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