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银香河”即可关注公众号。
6月19日,大家参观完郑州博物馆主展厅“创世之都”第三部分“巍峨商都”后,继续参观了第四部分“两周辉煌”。
周人灭商,立国,开创了八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郑州地区凭借政治和地理上的优势,成为诸侯争霸之地。西周时期的关、蓟、东郭、密、蒯等诸侯国纷纷拥护周朝;东周时期的郑、韩等国相继建都。郑、韩古城、东周荥阳城,两千多年前就是万户之镇,繁华一片;庄公征伐诸侯,“以王命败朝”,子产推行仁政,被孔子称为“古之遗风”;列子、韩非子的睿智之文、《诗经·郑风》的经典歌咏,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史。
西周
武王伐商后,封蜀县为关帝(今郑州市),为“三监”之首。关国建立,成为周初东方重镇。其后周王室陆续在中原腹地封邑数十个,可见该地区在西周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郑州陆续发现一批西周文物,大大丰富了郑州西周考古资料,填补了该地区西周考古的空白,揭开了西周考古新的一页。
西周关国今在何处?——寻找郑州瓦刘遗址
关是商代晚期存在的古老地名,周初周武王曾将封地封给其弟叔贤于此。但由于关国存在时间较短,其地理位置至今仍存在争议。1999年,在郑州高新区瓦刘遗址发现了郑州地区规格最高的西周文化遗存,其中有西周早期贵族墓葬12座、平民墓葬70余座,并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车马、玉器等珍贵文物,为探索西周关国所在地提供了新的线索。
聚福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亚齐府一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师父心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铜簋,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兽面纹铜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771年)。左侧小鼎现藏于博物馆,右侧大鼎1999年出土于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
铜罐,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葬出土了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771年)的舌形酒器和舌形尊。
铜璧、铜泡,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771年),1999年郑州高新区瓦刘西周墓出土。
荥阳娘娘寨城址
娘娘寨遗址位于荥阳市余龙镇寨阳村西北,沱河之滨,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50余米,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存有城墙、城门、房址、道路、夯土基址、墓葬、陶窑、作坊等遗迹。
娘娘寨遗址是一处西周城址,始建于西周晚期,毁于战国时期。该城址是目前郑州地区确认的第一处西周城址,为探寻东郭国封地所在地提供了关键信息。它的发现是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西周城址考古的重大突破,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了不同类型的西周时期陶器。
左:玉环,西周晚期(约公元前 1046-771 年),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
右:东周(公元前 770-221 年)珠子,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
陶鼎,东周(公元前770-221年),荥阳娘娘寨遗址出土。
荥阳官庄遗址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平面形状略呈东西长方形。遗址内发现西周、汉代、唐代文物,其中以西周晚期遗迹最为丰富。西周城墙始建于西周中晚期。城址外护城河面积达130余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周城址。
官庄遗址是继荥阳娘娘寨遗址之后,郑州地区发现的又一处西周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对于深入探究西周时期郑州地区考古文化的发展演变,理清东国、郑国、汉朝相关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带盖盘龙纹铜鼎,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铜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荥阳官庄遗址出土。
上图:盘蛇纹铜碗,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下图: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的带盖铜杯,出土于荥阳官庄遗址。
青铜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荥阳官庄遗址出土。
陶碗、陶罐,出土于荥阳官庄遗址,属于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
登封元窑春秋墓
1995年,登封市高城镇元窑村发现春秋早期贵族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其中鲁侯壶等器物具有早期特征,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典型器物。
上图:西周早期(公元前 1046-771 年)青铜鼎,博物馆藏品。
左下:青铜鼎,西周(公元前 1046-771 年),博物馆收藏。
底部中间:西周早期(公元前 1046-771 年)弦纹铜鼎,1959 年郑州重型机械厂收藏。
右下:兽面纹铜螭,西周早期(公元前 1046-771 年),博物馆藏品。
龙纹铜碗,春秋早期(公元前770-476年),1995年登封市高城镇元窑村春秋墓M2出土。
郑子儿鼎,为春秋早期(公元前770-476年)制品,1995年出土于登封市高城镇元窑村春秋墓M2。
铜鼎,春秋早期(公元前770-476年),1995年登封市高城镇元窑村春秋墓M2出土。
鲁侯方虎,春秋早期(公元前770-476年),1995年登封市高城镇元窑村春秋墓M1出土。
郑和、韩的都城
春秋初年,郑武公灭夔、东郭等小国,迁都郑国(今新郑),确立了郑国的都城地位。至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为止,郑国在此先后有22位王,统治了390余年。
汉灭郑后,将都城从阳狄(今禹州)迁至新郑,后于公元前230年被秦灭亡。汉朝有三侯五王,共计145年。史书上关于郑、韩古都的记载,以及历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使2000多年前的郑、韩都城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郑韩古城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城门附近双里河与湟水交汇处,为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先后建都之地,故名。先秦文献称“郑城”。始建于春秋初期,战国末期废置。郑、韩两国诸侯先后在此建都,共计539年。
郑韩古城作为东周时期著名的都城,在都城延续时间上仅次于齐国都城临淄。现存城墙周长20余公里,大部分高耸于地面之上,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城内外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众多,重大考古发现相继出现,如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20世纪90年代震惊国人的郑国祭祀遗址等。郑韩古城196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云雷纹铜钟,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1997 年新郑郑韩故城出土。
铜钟
云纹铜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出土。
铜钮钟
龙纹铜盖圆壶,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出土。
郑汉古城出土九鼎九鼎八簋两壶
郑汉古城出土九鼎九鼎八簋两壶
带盖铜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带盖和盘蛇纹的青铜三足鼎,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青铜器,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收藏。
青铜器,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收藏。
云纹青铜蒸锅,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铜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1997年新郑郑韩故城出土。
带盖和盘蛇纹的青铜三足鼎,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盘龙纹盖铜罐,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盘龙纹三足铜盘,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兽首青铜彝族,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博物馆藏品。
陶鼎、陶罐,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 年),新郑双楼东周墓葬。
陶俑,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新郑双楼东周墓葬。
汉朝迁都郑国
韩(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是先秦诸侯国,战国七大国之一,与魏、赵并称三晋。王为韩,姬姓。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后为周威烈王所承认,正式列为诸侯国之一。战国汉朝建立。开国君主为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裔,建都阳地(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相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郑胡庄汉王墓
从汉灭郑到秦灭郑,历时145年,其间有三代侯、五代王。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关乡胡庄村西北山丘上,是东周郑、韩古城外一处重要墓地,面积32万余平方米。
自200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开展考古发掘,清理了数百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其中,有两座战国晚期的大型“钟”字形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玉器等优质文物。学者们已确认其为战国晚期汉国王室墓葬,墓主人可能为汉桓惠王及其皇后。
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战国晚期朝鲜王室墓葬,在墓地规划、墓葬建筑、葬制等方面取得的重要发现,填补了东周墓葬考古的多项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世界上最强大的弓和弩都出自汉朝 - 《战国策》
铜矛,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环柄青铜刀,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铜矛,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1978 年收藏于郑州古星。
铜矛,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铜矛,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青铜剑,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青铜剑,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铜箭头,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各种青铜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新郑胡庄出土。
新郑胡庄出土的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各种玉器、骨器和水晶器。
铜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新郑胡庄出土。
铜钮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新郑胡庄出土。
新郑铁岭陵园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新村镇铁岭村,是郑汉古城外重要的东周墓地,墓葬多为战国墓葬,墓葬较为集中,随葬品以战国时期朝鲜王国臣民为主。2006年以来,考古人员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清理东周墓葬1300余座,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铁岭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韩的生产力水平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带盖铜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铜镜、铜带钩,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藏,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玛瑙项链、骨马衔、骨项链,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铜盘,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青铜彝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铜壶、铜盖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铜钮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铜磬,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新郑铁岭墓地出土。
带盖青铜三足鼎,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左:羽翼纹长颈铜壶,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1976 年密县密村千石锅出土。
右图:虎形钮铜钟,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藏品。
左上:铜鸾钟,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1959 年由郑州重型机械厂收藏。
中左: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的青铜车轮,出土于新郑铁岭墓地。
左下:带有龙纹的青铜战车和马具,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博物馆收藏。
右图: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 年)的青铜马衔,出土于新郑铁岭墓地。
创世纪资本展厅浮雕墙
结论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有10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有9000年前人类生活的聚落,有5000年前先民们建造的城市和古国,有4000年前先民们建立的最早都城……重要文物的发现,标志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阶段。郑州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孕育的核心区域,有考古资料佐证中国5000年文明,这里是中国考古研究的圣地!举目望去,文明起源的沧桑,千年都城的演变。
见解:
1、【两周辉煌】是郑州博物馆【创世之都】展厅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展示郑州地区西周历史文化及出土文物。
2、本单元陈列的文物以青铜器为主,有极少量的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
3、虽然名为“两周盛世”,但从展出的文物来看,西周时期郑州留下的遗址和出土文物非常少,以东周时期的为主。
4、展板中东周、春秋、战国等时期存在混淆,时期名称不统一。
5、展板上写的“西周早期”或“春秋早期”,其实是指整个时期,而不是“早期”,容易误导游客。
6、以前从未被重视:郑、韩两国的诸侯先后以郑、韩古城为都,共计539年,作为东周时期著名的都城,在作为他国都城的时间上,仅次于齐国都城临淄。
7、郑汉古城出土的九鼎九鼎八簋两壶,十分震撼,是本单元最大的看点。如果说西周时期的帝王是等级制度下的九鼎八簋形式,那么,这一遗址则很好地说明了春秋时期礼乐的崩坏。郑国作为诸侯国,却采用了帝王的礼制,在孔子看来,这是不能容忍的!
8、新郑铁岭墓地出土的覆铜鼎和覆铜舟与博物馆藏的铜器(钅和)很难区分,不知道博物馆的标注是否有误,确实很难看出区别。
9.“钅”字旁带“和”字,为(钅和)。这个字很难打出来,以前没注意过这种器物。《汉字》解释:①一种饮酒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②战国时期,田代齐,齐国的一种铜制官量器。
10、青铜盦也比较少见。“盦”读音为“ān”,释义为古代的一种饮食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