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关注”,不仅方便大家讨论分享,还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 | 任先生
编辑 | 任先生
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众多中国英雄的长眠之地,至今仍有无数中国人来到这里悼念为共和国牺牲的革命烈士。
令人惊奇的是,北京最大的墓地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此外这里还安葬着4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多位曾是共产党员的革命烈士。
那么,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最大墓穴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为共和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为何四位国军高级将领被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
最大墓地的主人
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中最大的墓主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任弼时。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与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组成“四人组”,共同制定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
1945年的春风里,任弼时踏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征程。他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委、大会秘书长,主持中共一中全会。在这个位置上,他不仅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还被委以中央秘书长的重任。
在党内,他是仅次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五大书记之一。11月,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派来的医生米尔尼科夫诊断后,他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决定开始休养。
1946年,他恢复职务,负责指导解放区领导人研究土地、财政、贸易等经济问题,亲自起草了《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贸易基本方针》,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
8月26日,他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成立青年团问题,并于11月起草了《中央关于成立民主青年团的建议》。
1947年春,任弼时与朱德、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部分工作人员由延安迁往子长县王家坪。在这里,他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随毛泽东、周恩来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并任中央支队司令员。在此期间,他不仅负责土地改革工作,还指挥驻陕北部队作战,指导全国各地土地改革和经济工作。11月,因高血压复发,在千家河休养了一段时间。
1948年,任弼时与周恩来率领部分中共中央委员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拜会了朱德、刘少奇并参加西柏坡会议。其间,他虽带病在身,仍协助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1949年2月,任弼时被任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主任。4月12日,当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休养。5月8日出现昏迷症状。11月,获准赴苏联治疗,12月到莫斯科皇宫医院。1950年初,转入帕拉维疗养院,同年4月转入黑海疗养院继续治疗。
5月17日,获悉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与女儿任元芳于5月28日回国,出席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并要求恢复工作。10月1日,他到天安门广场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一周年庆典。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病学习朝鲜战争,但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经三天抢救,任弼时于10月27日12时36分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埋葬在八宝山的英雄们
1950年金秋十月,10月27日,新华社怀着沉痛心情向全国发布了中共中央讣告。在讣告中,任弼时被赞扬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伟大的组织者。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党的组织工作中,也体现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政治工作中。
特别是在红军建设和指挥二、四方面军胜利完成艰苦卓绝的长征历史任务中,贡献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任弼时逝世后,遗体被安放在家中,等待最后的告别。在这悲痛的时刻,他的昔日战友、同志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亲自为他的灵柩送行。10月30日凌晨,太阳刚升起,任弼时的追悼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广场举行,彭真主持仪式。
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当时中央并未强制火葬,他最终以传统的安葬形式安息在了八宝山的宁静之中。
全国党、政、军和人民对任弼时逝世深感悲痛,他们的思念和敬仰化作一页页纪念文章,经任弼时同志治丧委员会精心选编成《任弼时同志逝世纪念文集》,于1951年8月由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叶剑英元帅对他的评价尤为深刻:“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肩负重任,走着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不休息,从不享受,没有个人的顾虑,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我们大家的榜样。”这种品质被称为“骆驼精神”,象征着任弼时对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无私奉献。
1989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任弼时研究论文集》,主要对任弼时的生平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阐释,使任弼时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传承至今。
八宝山烈士陵园四位国民党将领
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内,除任弼时等我党重要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外,还有4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安葬在这里。
这里安葬的第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是枣义战役中牺牲的张自忠。在近代中国的动乱年代,字勋臣,后改勋臣,出生于山东临清汤原村的张自忠创造了一段传奇。
作为民国陆军中将,他最初以西北军将领的身份崭露头角,但在中原战争后,他选择接受中央改编,担负起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的重任,喜峰口之战是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的一页。
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张自忠到察哈尔省、天津,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张自忠先是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代理主席、北平市长,随后军事生涯再度腾飞,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九军军长。不仅如此,他还成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在任上,他参加了临沂保卫战、徐州战役、武汉战役、遂枣战役、枣义战役等重要战役,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然而,1940年,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在南瓜店战场上,张自忠被日军包围。在那个春天,他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为了表示对他的最高敬意,他被追授陆军中将军衔,成为二战中阵亡军衔最高的军官之一。
这里安葬的第二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是佟林阁。佟林阁,本名林阁,字介三,直隶高阳县人(今河北省),他的一生是军旅生涯中的一个传奇,也是一部不朽的史书。
作为民国军事将领,佟凌阁不仅是一名基督徒,更是一名在动乱时代肩负国家和民族责任的军人,他的军旅生涯跨越北洋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不同阶段,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冯玉祥麾下,他被誉为“十三卫”之一,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勇敢的最好证明。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着无情的曲折。1937年7月28日,抗日战火蔓延到平津地区,佟令阁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夏天,他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荣誉。为了纪念他的英勇,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中将的军衔。
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第三位烈士是赵登禹。1937年夏天的硝烟弥漫中,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星星之火,点燃了战争。在这紧张而危急的时刻,29军军长宋哲元作出重要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南苑司令员,他和29军副司令员佟令革共同担负起指挥南苑各军力的重任。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7月28日拂晓,日军如蝗虫般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北苑等地的中国军队阵地发起进攻,同时以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30余架飞机对南苑发起猛烈进攻。
在实力悬殊的对峙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则从东、西两路突破了南苑防线。在这场激战中,赵登禹指挥第29军警卫大队、平津大学学生军事教导团等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
就在这样的战争中,赵登禹和佟麟阁接到宋哲元的命令,要他们放弃南苑,撤退到北平。然而命运的残酷再次显露出来。日军接到宋哲元参谋周思静的密报,在南苑与北平之间的田落庄(今大红门一带)设下埋伏。当天下午,赵登禹乘车指挥部队撤退到大红门,途中却遭遇日军的伏击。赵登禹就在这时英勇牺牲,年仅39岁。
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第四位国军高级将领是李宗仁。李宗仁的童年是在农耕中度过的,贫困的家境并没有阻挡他求知的热情。18岁那年,他走进广西陆军小学的大门,开始了军事生涯。1910年,少年李宗仁参加同盟会,投身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中。陆军小学改组后,他从广西陆军速成训练学校毕业,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程。
军人出身的李宗仁,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实力,投奔了广州孙中山的阵营,与白崇禧、黄绍弘等联手,统一了广西全省,支援了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率领广西军从湖南一路打到山海关,成为著名的军事领袖。
此后的十年间,李宗仁在南京期间,参加了江桂战争、中原战争等多场国内战争,也致力于经营广西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五战区总司令,动员广西将士参加抗日战争。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的名字响彻云霄。
1948年,李宗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南京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蒋介石退位后,他成为代理总统。但国民政府撤退到成都后,李宗仁选择留在香港,宣布治疗胃病,将军政大权移交给阎锡山。蒋介石重掌政权后,李宗仁选择离开,携家人前往美国。
1965年,他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这位饱经沧桑的将军在北京安详闭目,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无论是安息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其他爱国将领,他们都为中国近代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值得被历史铭记,值得被每一位炎黄子孙缅怀!
#优质作者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