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章项目#
在北京的历史古迹中,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等都是人们熟知的名胜古迹,不仅受到外地游客的关注,一些当地居民也有定期前往瞻仰的习惯。正因为这些建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凡,因此,一经出现的“搬迁”动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反而引发了争议。
纪念建筑不能轻易搬迁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毛主席纪念堂都是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前者建于1952年,为纪念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和人民英雄而建;后者建于1976年,初衷是为了保存毛主席遗体,为民众提供悼念场所。
八宝山革命公墓所在地和定位有所不同,位于长安街以西约15公里的城郊,原是一座小山丘,山上庙宇星罗棋布,明代曾在此建庙,歌颂忠烈,保家卫国。抗战胜利后,改建为忠烈祠,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如抗日名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人。
修建八宝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牺牲的烈士们提供妥善的安息之所,也是为了为现任领导人和名人逝世后安葬和日后祭祀做准备。不难看出,上述三组建筑群虽然名声显赫,但定位和用途却各有不同,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替代。
尤其是现在,就连“最年轻”的毛主席纪念堂,也已经存在了近五十年,早已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的标志性纪念建筑之一。
对于以第三方视角看中国的外国游客来说,这些标志性建筑不仅仅是摄影、摄像的背景,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窗口,让他们可以一窥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度,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这些建筑都是耳熟能详的,有机会去北京的人大多都会选择去参观一两座,这样的举动是对逝者最有价值的纪念,也让活着的人更加明白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
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参观这些建筑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到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些纪念性建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它们可以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展示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
当这种认知成为习惯和共识,并延续数十年之久,靠一个方案改变现状当然很难获得广泛认同。而且中国有“死者为大,安葬为患”的传统,逝者安息后再去“打扰”他们,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有过将纪念馆、纪念碑迁往八宝山的提议,但是并没有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遭到反对之后这些建议便销声匿迹了。
它们不仅不应该被迁移,还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不断维护和提升这些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知名度,这才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正确道路。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三组建筑中,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间最早。1949年9月30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1840年以来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虽然在修建纪念碑的问题上大家的共识很高,但对于纪念碑应该建在什么地方、怎么建,却有各种不同意见,有人建议建在东单,也有人建议建在西郊八宝山,最后周总理综合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最终决定建在天安门广场。
因为天安门广场本身传承了五四以来深厚的革命传统,而且其地理位置足够宏伟,所要修建的纪念碑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敬重和敬仰的建筑。
当天下午,毛主席和全体政协委员到天安门广场南侧、原中华门以北的地方,为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奠基仪式上,毛主席宣读了政协会议上完成的纪念碑碑文。碑文一共154个字,但为了写出完美的碑文,周总理连续好几天,每天一起床就写一个,写了40多次,才选出最满意的一篇,交给纪念碑建设部门。
至于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则是毛主席在纪念碑设计和建造的八年间亲笔书写的。
改变方向的原因
为完成这一重大工程,北京市政府向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共收到140余份方案,并汇总成文,由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坐向却“反其道而行”——其方向已改为坐南朝北。
这一改变是周总理在审阅规划时作出的决定,为了让更多的人从长安街上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纪念碑的朝向改为坐北朝南。
1952年5月10日,负责纪念碑修建的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任副主任。碑体设计主要参考了中国古典风格,但碑顶的设计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有的建筑师认为,碑顶应遵循中国古代的常规样式;有的雕塑家则认为,碑顶应该是平的,上面应该安放一组雕塑。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始终无法解决。一方认为,普通的碑顶太不显眼,另一方则跟进反驳:碑体高度有40多米,即使安放一组雕塑,站在碑脚下或者从远处看去的人,也无法看清组雕塑的细节,所以这种设计没有实用价值。
这场争议最终由梁思成化解,他选择了结合各类古建筑外形的设计思路,创造性地在纪念碑顶部加设了“小屋顶”。此外,纪念碑上的浮雕花环装饰也经过精心设计,以鲜花和卷草为主题,主要设计者为梁思成和林徽因。
1955年林徽因病去世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她墓碑上雕刻的浮雕装饰,正是她生前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图案。
此外,每年的9月30日也被定为烈士纪念日,按照传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英雄的祭奠仪式,这早已成为既定的传统。
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前后
1976年,中央决定保留毛主席遗体,修建纪念馆,纪念馆的选址、设计成了一个被反复研究的难题。全国各地一批最优秀的专业人员聚集在一起,马不停蹄地考察北京及周边的各个地点,希望拿出一个符合大多数人意见的方案。
最初,他们希望纪念馆能够“依山傍水”,如果依水就采用“水上日出”方案,如果依山就采用“山顶红星”方案。但工作组反复实地考察,对北京内外山川进行分析比较,最终这些方案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显著缺陷。
香山曾是广受青睐的地方,毛主席曾在此居住数月,率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震惊中外,还曾为开国大计作出决策和商议。而且这里地势开阔,风景秀丽,若像南京中山陵一样建在山上,必将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但香山地处城郊,交通不太便利,人们若想瞻仰遗容,势必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为此香山计划才得以通过。
为了满足“水上日出”规划的要求,工作组还走访了北京所有有湖泊、水景的地方。但北海、颐和园等园林早已被开发成供市民休闲游玩的公园,在这些地方新建一座气氛庄严的纪念馆,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几经周折,最终的选择再次落在天安门广场。1976年10月8日,党中央正式宣布,主席纪念堂建成后,将把装有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其中,广大民众可以前往瞻仰。消息传开后,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更多的人关注到纪念堂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组也真切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经过多方权衡,纪念馆最终选定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即原“中华门”位置。这一位置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群众方便,建设条件优良,可以尽快建成,靠近地铁,便于搬迁,而且纪念馆建成后可以与附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形成一个整体,更有利于广场规划的顺利实施。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由来
与以上两组纪念建筑不同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修建的提议虽然也很早,但它的设计却没有经历如此多的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总理会见时任北京市市长吴晗,要求他尽快在北京找个好地方修建陵园,把烈士的遗骸安葬在那里。这不仅是为了告慰逝者,也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让后人永远记住,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吴晗一行四处奔走、调查研究,最终选定八宝山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地。这座山原本是北京郊区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原名黑山,后来逐渐改为八宝山。
至于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因山中藏有八种珍宝而得名;一说是因为山中出产八种有用矿石;还有一说山上曾有八座寺庙,因有“八宝禅寺”而得名“八宝山”。选址于此,符合周总理提出的几大要求:一是交通便利,活动方便;二是风景优美;三是尽量不占用耕地。
1951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八宝山修建革命公墓。然而10月,党和解放军重要领导人任弼时突然逝世。当时,公墓一期工程尚未完工,八宝山紧急完成相关准备工作,以妥善处理任弼时逝世后的后事。从此,任弼时墓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
1970年,周恩来总理建议,八宝山应该成为全国全体烈士和中央领导人的陵墓,而不只是北京的,因此,此处的全名就改为“八宝山革命公墓”,并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信息:
毛主席纪念堂原在香山,为何迁往天安门?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2年8月2日
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天安门广场:紧邻地铁、交通便利;2013年11月24日;《法制晚报》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有三个,有人主张建在八宝山。内蒙古日报,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