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孔子屏风简述
(首次发布)
王楚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块屏风,屏风上不仅绘有孔子像,还有记载孔子生平的文字[1],这是此类文物的首次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是通过科学发掘获得的标本,其来源明确,为西汉中期所制,神阙三年随海昏侯一同葬[2]。目前已公布的孔子屏风局部照片清晰可见,屏风上有60多个成熟的隶书文字,整块屏风上的文字尚未公布。经过仔细辨认,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与孔子生平有关,有与文献记载相符之处,也有与之相矛盾之处,我们在此简单谈一谈,希望引起学术界的批评与讨论。
1. 孔子屏风文字解读
此次发布的孔子屏局部照片上,一共写了约60个字,其中可辨认的有57个字,分为5个竖列。以下是解说:
“…他的名字叫仲尼,他的姓孔,他的氏姓子。孔子的儿子…
...也。鲁昭公六年,孔子约三十岁。孔子...
...从☐☐开始,许多人都来向他学习。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干(公)...
...六年,孔子六十三岁。这时,周朝...
...南蛮与北蛮相接触,中间...”
这些句子虽然是不完整的,但是从这些碎片中我们可以判断,整个屏风记载的都是与孔子生平相关的内容,其中有些文字还反映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正文第一栏介绍了孔子的个人基本情况:“……字仲尼,姓孔,族子。孔子☐儿……”。《周易》说:“三代以前,姓氏一分为二”。《论语》认为孔子以孔为族号[3];《史记》认为孔子姓孔。历代传世的各种书籍,均未完整记载孔子的姓氏和族号。《孔子屏》明文载孔子字仲尼,姓孔,族号子,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的姓氏、族号和字号。 下面的“孔子☐儿……”很可能是对孔子幼年情况的介绍。《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时,多玩祀,行礼。”因此,“儿”字前的“☐”可能就是“为”字。
第二栏文字,应是孔子成年之后的情况介绍,并记载了详细的时间:“……鲁昭公六年,孔子约三十岁,孔子……”这段文字与史料记载相差较大,这在后面还要谈到。
正文第三栏介绍了孔子的教学情况:“……天下人多来向孔子请教,孔子的弟子颜回、子干……”。《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不为官,隐居研究诗书礼乐,弟子日渐增多,皆远道而来向孔子请教。”由此可以推断,“天下人多来向孔子请教”之间的“天下人多来向孔子请教”应该是“远方”。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天下人多来向孔子请教。这段文字中明确提到的孔子弟子就是颜回和子干。
子干即子贡,即孔子十子之一的端木慈。“干”与“贡”二字在古汉语中读音相近,意义相近,所以常常互换使用[4]。如《史记·商丘列传》在记述端木慈的事迹时,也将“子干”写成“子贡”[5]。1973年西汉中山王刘秀墓出土的定州汉简,也以“子干”“子贡”等多种方式记载了端木慈[6]。
第四栏文字应记载孔子六十三岁时的情况:“……(六)年,孔子六十三,是时,周朝……”据《史记》记载,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孔子与弟子被困陈、蔡之间,无粮可食,弟子多饿而病倒,后被楚人救起,从楚归魏。[7]但若按屏风文字“鲁昭公六年,孔子三十岁左右”中的“(六)年”推算,则孔子六岁应在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左右。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与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相差15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衰弱,礼乐废,诗书无存。”屏幕上“此时周室……”之后的文字,很可能记录了这一时期周室衰败的情况。
第五栏我们解读为:“……南夷与北夷交错,中国不断如线……”《春秋公羊传》中有“南夷与北夷交错,中国不断如线”的句子,意思是南夷与北夷交相呼应,中国不断如线。孔子屏风上“中”字后面紧接着“南夷与北夷交错,中国不断如线”,因此我们认为完整的句子很可能是“南夷与北夷交错,中国不断如线”。 春秋时期已有“四夷”概念,将四方之人统称为蛮夷,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分。[8]虽然《孟子》中已单独出现“东夷”“南夷”之说,但“北夷”“西夷”之说仍然存在。[9]“东夷”“南夷”“西戎”“北狄”的明确记载,只出现在战国前后的《管子·孝匡》[10],直到西汉《礼记·王制》才作出更为准确细致的区分[11]。按《左传》和《孟子》的记载,“南夷”和“北夷”应并列; 按照《管子》、《礼记》的命名制度,“南蛮”和“北蛮”应当并称,孔子屏风上的“南蛮、北蛮”即是流传至今的《公羊传》中的“南蛮、北蛮”。
2. 根据孔子屏风推算孔子的出生年份
孔屏的第二行文字是“……鲁昭公六年,孔子三十岁左右。孔子……”,这告诉我们孔子三十岁的确切年份。从这个时间点可以推断出孔子的出生年份——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屏记载的孔子出生年份比《公羊传》、《谷梁传》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早十五年。
第二栏文字前后句子虽然难以辨认,无法准确判断上下文,但“鲁昭公六年,孔子三十左右”十个字写得清楚,句子完整。特别是与时代或时间有关的“昭”、“六”、“三十”三个字,都可以清晰辨认。
“赵”、“六”、“三十”
本句前面的字虽然难以辨认,但句末的“也”字却清晰可见。“也”在古汉语中多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通过“也”字,我们可以判断出“鲁昭公六年,孔子年约三十”的上一句“……也”的句子意义已经结束。而紧随其后的两个“孔子”字,从句法角度看,应该是下一个新句子的主语。因此,我们认为“鲁昭公六年,孔子年约三十”这个句子是一个表达完整句子意义的独立句子,并不与前面的“……也”句或后面的“孔子……”句构成复合句。
“鲁昭公六年,孔子三十岁左右”的意思是:鲁昭公六年,孔子三十岁左右(中国古代的年龄计算都是以阴历年计算,出生一岁为一岁,本文的年龄计算方法为阴历年)。鲁昭公六年是公元前536年。这个记载与传世书籍中孔子年龄的记载有很大出入。史书中关于孔子出生年份的记载有两种: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0年)和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如果按照史书中孔子的出生年份推算,鲁昭公六年孔子大约十六七岁,绝对不是“三十岁左右”。
关于孔子出生日期的最早记载,出自《春秋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据《经注》记载,初唐时此句有三种说法:①十月庚子;②十一月庚子;③原本无此句。后来成书的《春秋谷梁传》对孔子出生年份的记载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初一,日食……庚子,孔子生。” 《史记·孔子世家》不仅记载了“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而且明确记载了孔子三十岁的年份:“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左右”。现存的孔子出生年份只相差一年,但根据屏风上的文字,孔子出生的时间比史书记载的要早十四五年。因此,郭永兵先生在《屏风上的感悟》[12]一文中也认为“屏风上的记载确实有些出入”。
此次发布的孔子屏风局部照片,不仅在“……鲁昭公六年,孔子约三十岁。孔子……”这句话中记录了孔子的年龄,在第四栏文字“……(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是时周……”也明确记载了孔子六十三岁时,正是某国君的“六”年。
孔子是鲁国人,屏风上的文字也用鲁公来记年,所以这应该是某位鲁公的“六年”。《史记》明确记载了孔子六十三岁的年份:“于是孔子从楚国回到魏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但已经公布的屏风照片,并没有具体说明孔子六十三岁时的“六年”是哪位鲁公的。
如果以鲁昭公六年作为孔子三十岁的基点,那么鲁定公七年(前503年)孔子应该六十三岁了。但古汉语的“盖”[13]作副词时是“大概、大约”的意思,“盖卅矣”是三十岁左右的意思。如果鲁昭公六年(前536年)孔子三十岁左右,而实际是三十一岁,那么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就是孔屏上说的“六年”,孔子六十三岁了。
根据孔屏上的文字,可以推断孔子生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年约30岁;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孔子年约63岁。屏上的记载与传世书籍有较大出入,如下表所示:
公元前鲁公时代的孔子屏风,《史记》、《公羊传》、《谷梁传》
公元566年(襄公七年)(孔子出生)
孔子出生于公元552年,即襄公二十一年,1695年11月11日。
孔子出生于公元551年,即襄公二十二年。
公元537年(孔子30岁)
公元536年,即昭王六年,孔子年约三十岁。
(31岁)
公元522年,即昭王二十年,孔子约30岁。
公元504年,孔定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
公元489年,哀公六年,孔子63岁
3. 结论
根据屏风上所刊刻的文字,孔子姓孔,氏子,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年约三十岁。这些与传世文献记载不一致。但“名仲尼”、“来学之人甚众”、“孔子弟子颜回、子干”、“南蛮与北蛮相交”等语句与文献记载相符。
据《史记》记载,巫案事件后,太子之位空缺,燕王刘旦上书请求留宫。武帝认为刘旦是想争夺太子之位,说:“若有子,当安置在齐、鲁之地,义理之邦,反安置在燕、赵之地,实有争权之心,不肯让出皇位。”虽然巫案事件发生在海昏侯刘贺的父亲、昌邑王刘博刘贺即位之后,但武帝在为刘博选择封地时一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刘贺继位为昌邑王后,选择了当时的大儒作为昌邑王的老师[14],而他的来往中,很多都是儒生。 他在被废黜时所作的辩解:“天子有七臣为政,虽失德不失天下”,出自儒家经典《孝经》[15]。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他影响颇深,所以海昏侯主棺椁中发现孔子屏风并非偶然,体现了海昏侯王刘贺对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尊重。
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生长在昌邑,昌邑曾是孔子的故乡鲁国,刘贺对孔子应该有所了解。孔子的出生年份和三十岁那年,在史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至于海昏侯墓出土屏风上孔子“三十岁左右”的年份为何与史书记载相差较大,笔者不敢妄下判断,需要更多的资料才能下结论。
^1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
链接:
^2
收稿日期: 2015-12-23 出版日期: 2
^3 2015年12月23日 页数:1/10 :“江西发现大型西汉墓葬存疑
^4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网站:
^5 ntv/2015/11/14/.shtml《汉书·诸侯表》:
^6 “海昏侯何……神阙三年卒。”孔子家语:本姓解释
^7:“孔夫家五代亲族之后,自成一族,子孙便以孔为姓。一说孔夫是他出生时所取的名字,子孙便以孔为姓。”
^8 部落。 《说文》:“甘,赐也。”《尔雅·遗书》
^9:“公,甘姓的别名。”《史记·商贾列传》:“子干学
^10于仲尼退居魏国……子贡拴了一队四匹马……让孔子的名字为世人所知的人,就是子贡。
^11. 李建平:《定州简“子贡”、“子干”考》《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从楚归魏,是年六十三,鲁哀公六年。”《左传·
^12 昭公十七年:“帝失位,学于四夷。”
^13 《孟子·金心下》:“南征则北夷怨;东征则西夷怨。”《管子·孝庶》:“故东夷、西夷、南夷、北夷及中原诸侯皆归服之。”《礼记·王制》:“东夷之谓夷,披发绣皮,有不食熟食;南夷之谓蛮,头上雕花,有不食熟食;西夷之谓蛮,披发绣皮,有不食熟食。”
^14 戎人穿毛发毛皮,有的不食五谷;北方狄人穿羽毛,住洞穴,有的不食五谷。
^15《文汇报》2015年12月13日。这句话中的“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