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
71. 洋海墓群
新疆鄯善县,青铜时代至唐代
72. 阿里沙特石人墓
隋至唐新疆温泉县
元代新疆疏附县
74. 苏丹瓦西汉陵墓
新疆伊宁县,明代
75. 叶尔羌汗国国王墓
新疆莎车县
76. 阿比福·艾吉姆·玛扎尔
新疆阿图什 清朝
77. 哈密回王墓
新疆哈密市,清朝至民国
****************************************************
71. 洋海古墓群
羊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羊海下麦里村北约1.5公里处,火焰山南坡的戈壁滩上。墓地主要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略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长条状,纵贯南北,南高北低,略有坡度。总面积5.4万平方米。东部墓葬为竖坑墓和竖坑边室墓,属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出土文物丰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木器、毛织品等生活用品和狩猎工具,晚期墓葬内有壁画、文献等物品。是吐鲁番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古墓之一。 西部墓葬规模较大,以晋、唐时期墓葬为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坡墓为主,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出土文书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民间交易、生活习俗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1981年冬天,新疆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离村子很远的戈壁滩上挖掘坎儿井时,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本用来挖暗渠的铁锹,意外挖开了一座古墓。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新疆发现的规模最大、墓葬最密集的古墓之一。负责洋海墓地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说:“根据墓葬的密度,我们估算,被盗抢救的墓葬约有1100座,尚未发掘的墓葬还有上千座。” 考古人员在2003年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早期墓葬距今约3000年,最晚的墓葬距今2000多年,时间跨度达数千年。
洋海墓地北面是火焰山的天然谷地——吐峪沟,谷地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的融雪河,终年不干涸。早在3000多年前,洋海墓地就被冲刷成三片台地,古代洋海人将死去的亲人埋葬在这片贫瘠的台地上,在有水有草的地方生活。当时的西域已是干旱少绿的地区,所以古人就有死者不能与生者争地的意识,不占用一小片绿洲的最理想埋葬地就是现在的洋海墓地。在解读了洋海遗迹丰富的信息后,各方专家复原了一幅古代洋海人迁徙定居的图景:约3500年前,一支游牧民族从新疆西北部或从阿尔泰北部地区迁徙而来。 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让这群人定居下来。这一带夏季炎热,他们就赶着牛羊到北方的天山放牧;冬季山上寒冷,积雪不化,草枯不化,他们就赶着牛羊下山,到温暖的盆地里居住。久而久之,随着农业的传入,一些人开始定居耕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将洋海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2. 阿里沙特石人墓
温泉县阿日沙特石人墓由阿日沙特河西岸的郑维真古墓群和阿日沙特克克阿德尔根古墓群两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温泉县文物保护单位阿日沙特库沙乔鲁石芒中古墓群组成。位于哈日布呼镇西北约25公里的阿日沙特草原上,墓葬埋葬年代为公元6世纪至7世纪。这里散布着近200座古墓,以石堆墓和石围石堆墓为主,有的墓前立有高约1米的石柱。专家根据墓葬的表面形制和出土文物推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突厥墓葬。由于地处偏僻,这里的古墓葬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面貌。
据史料记载,突厥人死后,尸体一般安放在帐篷前,亲属和子孙杀羊、马祭祀,然后择日将死者的马匹和生活用品与尸体一同焚烧,再将尸骨捡起,立起石像安葬。石像上刻画了死者,石像前按死者所杀人数摆放石头。史料记载与现实基本相符。阿尔夏提的一座石人墓即是如此。石人高1.45米,用白砂岩雕成,面圆目大,有胡须,有领子,身穿反领上衣,腰系宽带,右手捧杯,左手执刀,腰间佩小刀,雕工相当精细。 墓后4米处,有一个由数百块鹅卵石砌成的不规则方形阵列,现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可以看到这尊石像。此类石人墓葬分布较多,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一带,在中国新疆、现蒙古国境内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发现。1961年,自治区考古工作者在一处墓地中发现一尊圆雕突厥文石人。石人高285厘米,为花岗岩材质。石人体态健壮,面容凝重,大眼宽面,蓄小胡子,戴项链,着宽袖翻领长衣。右手捧杯置于胸前,左手束刀于腰,腰间束宽带,脚穿皮靴,面朝东方站立,呈“8”字形。 经考察,该石像为突厥圆雕武士石人艺术的精品,经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将阿什提石人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3. 喀什市马哈茂德墓
陵园周围修建有陵墓和清真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陵墓后面是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1985年在一次强烈地震中倒塌,1986年重建并对外开放。新建的陵墓保持了旧时的规模:坐北朝南的陵墓格外高大庄严,以米色雕花墙为主调,分为正门的清真寺和北部的墓室、纪念堂两部分。
清真寺四角的塔楼和穹顶上的小塔上都有新月标识。主殿前悬挂着喀什噶尔的马哈茂德巨幅画像,他白须下垂,神情慈祥坚毅,目光深邃,显示出渊博的学识和学者的风范。纪念馆内陈列着《沉默的羔羊》的各个版本和与作者相关的各种文物、书籍,以及附近出土的一些其他文物。
陵园后有一处金泉,清澈的水从山顶流淌而下,蜿蜒流下山腰。陵园正门清真寺下的空地中央,还有一处清泉,人称“智慧泉”;泉边的几棵古杨树,虽然半死不活,但依然挺拔粗壮。据说是喀什噶尔王马哈茂德生前所植,已有900多年历史。站在山顶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草木葱茏,泉眼潺潺,足以让人怀念起往昔。
2006年5月25日,喀什麦合木德墓作为元代古墓葬,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4. 苏丹瓦西汉陵墓
苏坦外斯罕陵又称苏里塘外斯罕陵,为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位于伊宁县麻扎乡阿布耶勒山北坡。苏坦是阿拉伯语“外斯罕”的音译,意为“君主”或“统治者”,“麻扎”是指穆斯林中封建权贵的陵墓。陵墓坐北朝南,巍峨耸立,塔顶月牙形尖顶直指蓝天。陵墓为土砖木结构,历经风雨,苍凉深沉。穆斯林的陵墓排列在陵园南北两侧,拱形屋顶;旁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第十代孙外思于1418年杀死其弟那合什季汗,自立为汗,与明朝政府联系密切,积极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其活动中心在今伊宁市附近。
1876年陵墓重建时,工匠们打开了苏坦外思汗母亲的墓室,发现地下5米处有地下室,布局与维吾尔族房屋相同。据伊犁史学家赖洪波考证,苏坦外思汗麻扎现存建筑为1876年重建,当时由韦林内等基督徒出资,聘请内地汉族工匠修建。1985年,因年久失修,主体建筑二至四层木结构倒塌。1989年,地区文物管理所牵头对麻扎实施“四有”保护,并邀请陕西咸阳古建筑艺术公司对其进行全面修缮。整个修缮过程历时近五年,终于将麻扎恢复原貌。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将苏坦外斯罕麻扎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5. 叶尔羌汗国国王墓
叶尔羌汗王陵位于新疆喀什莎车县旧城与新城之间的阿尔金德尔瓦孜北面,是叶尔羌汗国的王陵,初建于1533年,为纪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任汗苏里坦·赛义德而建,后经百年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陵墓内安葬着叶尔羌汗国开国者等11代王室成员。叶尔羌汗国在陵墓布局、纹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优秀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对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埋葬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这座王陵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是莎车县叶尔羌风情旅游区的一部分。
叶尔羌汗国建立后,东察合台汗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543年,满苏尔汗去世,其子沙阿汗继位。后来,沙阿汗在与卫拉特汗国的战斗中去世。叶尔羌汗第三代汗阿布都克里木(热西德汗的次子)趁机出兵占领吐鲁番、哈密等东部地区,结束了东察合台汗国中期以来南天山被分为东西两部分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叶尔羌汗国后期陷入严重的教派斗争,最终导致准噶尔汗国入侵而灭亡。早在阿卜杜克里姆汗时期(1560年代至1590年代初),伊斯兰教“和卓”派就开始进入叶尔羌汗国。阿卜杜克里姆汗的儿子马哈茂德汗继位后,黑山和卓得到汗的大力支持,该教派在叶尔羌汗国迅速发展。后来,白山教也进入叶尔羌汗国,要求分享黑山教的权力。两教派矛盾日趋尖锐,叶尔羌汗国甚至爆发了血腥的争斗。1670年(清康熙九年),黑山教拥立伊斯玛仪为叶尔羌汗。 伊斯玛仪汗镇压白山教,白山教首领阿帕克和卓经克什米尔逃往西藏,后以五世达赖引荐为由,到准噶尔与浑台吉噶尔丹勾结。1678年(康熙十七年),噶尔丹进军莎车,俘虏伊斯玛仪汗一家,带回准噶尔,拥立阿帕克和卓为傀儡国王,莎车汗国灭亡。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将叶尔羌汗国陵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 阿比福·埃杰姆·马扎
阿必甫·艾吉木麻扎是新疆古代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图什乡伊克萨克村。建于19世纪末,主体建筑高17.5米,占地面积227.5平方米。麻扎为伊斯兰风格,顶部为圆形釉砖砌成,下部为长方形,用砖、灰泥、沙、泥等砌成,不用任何木材和钢材。其结构和彩花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典型的维吾尔族民族建筑特征。2006年5月,阿必甫·艾吉木麻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7. 哈密回王墓
哈密回王墓位于新疆哈密市,又称哈密王陵,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灶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拱门(即回王墓),其中埋葬着第七世回王博希尔及其妻妾、第八世回王穆罕默德及其王后及40名王室成员。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圆上圆,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气势宏伟,典雅庄严。第二部分为南侧五座楼阁式木质小拱门,自东向西排列。 为历代回民王陵,现仅两座完整保存。第三部分为阿提卡大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面积228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寺顶由108根雕花木柱支撑,墙壁上装饰有花卉图案和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市最大的清真寺。
这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由四座塔楼支撑,圆形穹顶上覆绿色疏釉瓦和白色瓦片,四周绘有蓝花祥云图案。拱券四角呈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体镂空处有土制台阶盘旋而上,可到达陵顶。它与木结构楼阁小拱券背和土木结构大清真寺相对应,风格各异。
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树木苍翠,建筑独特,使这里成为学者们研究九世哈密回宫历史(共233年)和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也是人们游览的风景名胜。
墓葬群西侧是哈密最大的青芝寺,规模宏伟,墙壁上装饰五彩缤纷,顶部雕梁画栋,可容纳1800人礼拜。回王陵南2公里处,是历代回王和他们的王后的陵墓,其中一座为双阁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哈密回王是清朝维吾尔族的地方世袭首领。元明时期维吾尔族被称为维吾尔,清朝时期伊斯兰教被称为回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回子、回人(回民称为回回)。因此,哈密回成和回王实际上就是指维吾尔族。哈密回王历时九代,共233年,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自1697年第一任哈密王归顺清朝以来,为加强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清政府平定新疆各次叛乱(如准噶尔等)中,哈密一直是军队强大的后勤基地。 哈密历代王中,除第八代外,均亲自进京朝觐清朝皇帝,共27次,可见其关系密切。哈密回王集政教于一身,势力范围从辽墩至星星峡、山北伊吾县。他除了在哈密拥有大量土地和房产外,在北京、乌鲁木齐、麦加等地也有房产。
2006年5月,哈密回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