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龙山源公墓官网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400-696-5180

24小时热线:159-0077-918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96-5180, 159-0077-918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龙山源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丧葬习俗:二次埋葬

发布时间:2024-07-04 18 浏览: 232

葬送的芙莉莲_葬_葬天

“骨葬”是南方百越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之一。

骨葬的起源

战国时期的《列子》、《隋书》等史书均记载了古代百越人居住地区的一些二次骨葬习俗。这种习俗曾经流行于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包括瓯越人、闽南人、广府人、客家人等。今天,中国南方的壮族、台湾、琉球、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的马达加斯加人仍然沿用这种特殊的丧葬方式。

二次埋葬

二次收骨葬,又称“收骨葬”、“金壶葬”、“洗骨葬”,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最早记载见于《墨子·季藏》:“楚之南有食人之国,其亲人死,则腐肉弃而埋骨。”所谓收骨葬,就是人死后,先将尸体埋入棺材内,待三五年尸骨腐烂后,再将尸骨收起来埋葬。

收骨前要准备一个陶瓮(称金瓮)盛骨,瓮高约二尺,口径一尺,上、下略小,形如纺锤,有盖。收骨要请人选新址、择吉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届时死者的亲友会请本村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一同收骨。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很多都是两次下葬。古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战国时期的《列子》、《隋书》等史书,都记载了古代荆楚地区的一些二次收骨葬俗。

可见,剔骨葬在古代曾一度盛行。周礼兴起后,主张“安息于地”,重葬被视为叛逆行为。这种葬法在汉族民间逐渐消失。但在少数民族中仍保留下来。两广的壮族、瑶族、云南的苗族、闽浙的畲族等都有二次剔骨葬的习俗。目前,在这些省份,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保留着剔骨葬的习俗。此外,此法在客家人中也十分盛行。其原因有二,一是受少数民族影响,二是长期迁徙的需要。客家人经常迁徙,为了不抛弃先人的遗骸,在逃亡或移居时,必须将遗骸随身携带。 所以客家人有洗骨重葬的习俗,相信风水。

二次骨葬的基本操作是:先将死者埋入棺材内,三、五年或更久之后,掘墓开棺,请验骨师取出先人的尸骨。古时先将尸骨抹净,经阳光曝晒,自下而上按趾、足、腿、大腿、脊骨、胸、手、头的顺序,放入一种叫“金棚”(也叫金坛)的陶罐内,盖上圆形盖子,然后永久埋葬。埋葬地点选在风水好的地方。

在四川这也叫查骨查筋,应该是受到入川客家人的影响。

如今骨葬是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因为风水师认为祖先的尸骨怕阳光,也就是骨头不能暴露在阳光下。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属于中原汉族。由于战乱,大批中原汉族人离开家园,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当时集中在宁化或石壁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县,这也说明他们在来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特殊的族群。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宁化(石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石壁为一平坦盆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提供了极佳的生活条件。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南宋以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从北而南,从江西、浙江辗转到闽粤,再北上江西,绕了一大圈也没进到宁化,所以宁化成了“世外桃源”。

关联

客家人捡骨葬俗

郭振义

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中,挖祖坟是一种不共戴天的仇恨行为,但奇怪的是,客家人却有挖自家祖坟——捡骨复葬——的习俗,即把逝者的尸骨挖出来,再进行二次或多次的重新埋葬。

在民间常见的拾骨再葬习俗中,不少是出于所谓的风水原因。因此,在光绪《嘉应府志》和《徽州府志》等地方史籍中,都把这种习俗的成因简单概括为“受风水所惑”。其实,这种观点十分片面,难以成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当地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也是不能接受的。

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这跟客家人不断迁徙的历史有关。客家人不断南迁,离开原来的家园。他们知道回到家乡的可能性很小,又不忍心把祖先抛弃在原来的家乡,于是就挖开祖先的坟墓,捡起祖先的遗骸,装进陶罐里,让死者与生者共处。于是就形成了捡尸骨重新安葬的奇怪习俗。

自清朝以来,客家人有识之士对拾骨重葬习俗作出过不少无情的批判,但此习俗始终在民间盛行。可见,改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可以批判此葬俗,但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反映的文化心理。

祖先的尸骨被放在陶罐里,埋葬在离家不远的山上。一旦战乱爆发,被迫逃离家园,他们就会背着祖先的尸骨,逃往陌生、未知的地方。这就是拾骨葬习俗形成的最初场景。它体现了客家祖先——一群将生者与死者联系在一起的流亡者——惊心动魄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让后人感到悲伤和感动。

惠东客家人中秋习俗:捡金、晒骨

广东惠东客家人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每年农历八月集中进行拾金、晒骨、挂纸、祭山等祭祖活动。

大部分地方祭拜祖先是在三月清明,但惠东客家人祭拜祖先多在八月,称为“捡金”或“晒骨”,高滩、基隆一带则把这些祭拜祖先的活动称为“春秋节”。

那么,客家人清明节为什么不上山祭拜祖先呢?

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居住在岭南山脉南北的山区里。“韩江三角洲”靠近山区的饶平、潮安、揭西、六合等地都是客家聚居地。“珠三角”靠近山区的县市就更不用说了,就连珠三角中心的中山市,也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在五桂山等地。客家人居住在山区,可耕地极其有限,加之要讲究风水,便将祖先安葬在各个山顶上,离家有一段距离。清明节也是客家人春耕的忙季,“春争时节,夏争天时”,春耕生产季节是不能因扫墓而耽误的,所以时间不允许客家人在清明节扫墓。 第二,客家人生活贫困,与潮汕人不同,他们大多从事经商,“七八日,家家户户吃粥饭碗”。孩子上学,如果赊不上学费,连下蛋的母鸡都要卖掉。清明节还要投入春耕。因此,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没有钱财和财产去上坟,又怎么面对祖先呢?所以,从金钱和财产上讲,客家人是不允许在清明节上坟的。

因此,粤东客家人扫墓时,一般有以下做法:

一是春节,指二月不上新坟,前一年的坟和前一年的旧坟,都新建,次年春分祭拜。一般人祭拜都是请风水师挑选吉日。

二是秋祭。八月,山门大开,秋高气爽,新菊飘香,中秋吉祥。客家人喜欢在中秋前后扫墓祭祖,除阴日、破日外,均可上山扫墓祭祖,敬孝顺亲,缅怀祖先美德,感恩思源,放眼未来,福气满满,更加珍惜今天,开拓进取,有所作为,意义深远。

至于为何要收尸,就不得不谈客家人的二次安葬。

二次葬又称“二次骨葬”、“洗骨葬”或“骨葬”,惠东客家人通常称之为“骨葬”。死者入土后7至8年,甚至更久,请风水师选定墓地、吉日,将死者遗体重新埋入陶制的“金坛”(骨罐)内,再行下葬。是客家人最普遍的一种丧葬习俗。山地多开凿洞墓,平原多开凿仰墓(部分客家人不喜欢开坟,改用隐城)。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丧葬习俗,从现有的考古证据来看,中国地区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二次葬,在半坡文明、仰韶文明等地都有这方面的考古证据。二次葬就是把尸骨埋在金瓮中,学术界称之为“瓮棺葬”。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提到过一种叫“人面鱼纹盆”的文物。这个盆是干什么用的?不是洗脸盆、洗菜盆,是给小孩子用的瓮棺的盖子。通俗地说,就是“金瓮”的盖子。

二次安葬习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文明最直接传承者之一的客家人,将这一丧葬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直至今天,在惠东客家地区,重新安葬先人、收拾尸骨,都是家家户户的盛事。

捡骨头

将祖先的遗骸长久地保存下来,作为纪念,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因此,即使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一旦发明了制陶技术,便立即将其用于丧葬。无论是与死者合葬,还是将遗骸保存在陶罐中,都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敬仰。

客家人为什么会如此完好地保留二次葬的习俗呢?这跟客家民族本身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但因战乱不断而南迁,在迁徙过程中,他们无处可去,出于血缘关系,不忍抛弃旧友,便将他们带到新的地方进行二次葬。这种朴素的情感动因,正是南迁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心路历程和风水观念在葬俗中最深层的体现。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96-5180
24小时咨询热线:159-0077-918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96-5180

159-0077-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