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市民到银河墓园祭拜先人。一束鲜花寄托哀思,如今“拜花”已成风尚。羊城晚报记者梁宇实习生单宇摄
银河陵园外延陵路交通秩序良好,车辆有序通行。羊城晚报记者梁宇、实习生单宇摄
羊城晚报记者傅昌燕敏通讯员廖佩瑾
4月3日是清明节第一天,各祭扫场所祭拜活动总体秩序良好。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3日下午5点,全市共有187万群众成功预约扫墓,当天进园扫墓12.38万人次。今年无烟祭扫、鲜花祭拜受到更多群众接受。4月3日上午,记者在广州火葬场无烟祭扫区看到,不少市民摆放鲜花、酒杯、糕点,插上香烛但没有点燃,一家人静静悼念先人。
此外,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创新推出“骨灰回家”“送骨灰上门”“信函吊唁”“网上追悼会”等非现场追悼方式,为群众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增添了更多方式。
居家扫墓、线上追悼,足不出户表达哀思
4月3日下午4点,广州银河墓园迎来了一位前来办理特殊业务的市民。蔡先生来到银河墓园营业大厅,办理了“骨灰回家”手续。蔡先生在业务受理单上填写了相关信息后,拿着骨灰存放证到骨灰安置所取骨灰,将骨灰带回家,寄托家中哀思。
蔡先生说,清明节期间到墓地祭拜的人很多,每次祭拜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团聚、陪伴逝去的先人,他第二次选择“把骨灰带回家”。“整个办事流程非常快,几分钟就能办完,不需要提前预约,在门口登记个人信息就可以入园,祭拜完毕后,在规定时间内把亲人的骨灰还回去就可以了。”蔡先生说。
2016年起,广州市民政局创新“骨灰回家”和“送骨灰上门”服务,大力提倡居家祭拜、错峰祭扫。亲属骨灰存放在市银河公墓或市火葬场的,委托人办理简单手续即可将骨灰带回家。对于不方便前来办理的丧偶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相关部门也提供“送骨灰上门”祭拜服务。
去年清明节期间,银河革命公墓升级了网络祭拜平台,新增了网络祭拜客户端手机版。先人骨灰安放在银河革命公墓的市民,可搜索“广州银河烈士陵园网络祭拜流程”或关注微信“广州银河烈士陵园服务号”进行网络祭拜。截至目前,银河公墓网络祭拜页面浏览量已达30余万,其中祭拜烈士4.5万余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清明节,广州创新推出“信函悼念”非现场祭扫服务,提倡市民通过邮寄信函的方式祭奠先人。今年,该服务在清明节期间继续开展,多封信函被寄往银河陵园烈士墓。
趋势:花葬、草坪葬、海撒骨灰、生态葬渐成流行
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服务保障的同时,广州市民政局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行生态安葬。目前,广州市骨灰存放设施布局基本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建立了“普及+优惠”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为主要存放方式、商业公墓安葬为辅助,海葬、草坪安葬、花坛安葬等节地型生态安葬模式为有效补充的1+N生态安葬服务体系。火化率连续21年保持100%。广州市每年新增骨灰中,65%以上的骨灰存放在全市153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中。 骨灰贮存、植树造林、海上撒灰、草坪埋葬、花坛埋葬、墙埋等节地生态埋葬方式实施率已达84.25%。
此外,广州还将骨灰海上撒放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具骨灰2000元,对采用节地方式在商业公墓、公益骨灰楼存放骨灰的个人和单位给予一定补贴,激发市民参与生态安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广州市骨灰海上撒放已达2.73万具,骨灰植树造林已达2.12万具,发放骨灰海上撒放补贴661.5万元。
目前,全市12处公墓全部提供生态葬选择,半数以上公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葬区,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墙(格)葬等节省土地的安葬方式被越来越多市民认可和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还建立了基本公共殡葬服务保障制度,“普遍+专项”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免除广州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7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免除特困人员家属等6类人群共9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实现了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下一步,广州将加快优化更新“一站式”遗属联办系统,2021年5月将联办业务由9项拓展至15项;对白云山思园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第二思园建设,大力推行和优化草坪葬、花坛葬和海上撒骨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