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陵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献帝去世,魏明帝以素服丧,八月二十三日,葬于禅陵。
220年十月,汉献帝上奏宗庙,让张隐奏传国玺诏书,退位给曹丕。曹丕在范阳阁登退位坛,接受玉玺,即位为皇帝。随即入主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魏。曹操被追谥为武帝,庙号太祖。献帝被废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他们被勒令迁出宫廷,但仍可沿用汉皇帝的礼乐,也算是异见。汉献帝一生大半都是傀儡,最后也逃脱不了被取代的命运。 十四年后,魏献帝青龙二年(234年),享年五十四岁,魏明帝曹睿以汉献帝之礼葬于禅陵,谥号“孝献”。
禅陵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距通往云台山风景区主干道仅几公里,是豫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88年,汉献帝刘协玄孙阿智公后裔原田先生从日本来我市祭祀。
公元234年,山阳公刘协病逝,终年54岁。
刘协病逝的时候,曹丕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曹魏当时的皇帝是魏明帝曹睿(叡)。
曹家对东汉末代皇帝曹丕及其女婿十分恩宠,以汉代皇帝的规格和礼仪安葬,谥号为孝献帝,陵墓名为禅陵。与洛阳周边的大多数东汉帝王陵墓不同,献帝陵孤零零地坐落在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
公元260年,曹皇后与汉献帝合葬于禅陵。
据悉,许昌市张潘乡还有一座献帝陵,名为“闵陵”,即一座衣冠冢。刘协在许昌生活了25年,后人便为其修建陵墓以纪念他。现仅存一座长方形土台。
近日,记者前往陈陵采访发现,这座陵墓并不大,也没有帝王陵墓常见的石像、石马。陵墓外有一座土丘,不方不圆,高约七八米,土丘上长满了树木和荆棘杂草。陵墓东侧有一座孤山,名叫古寒山,陵墓所在的村子名叫古寒村。
在采访曹操墓时,记者了解到,曹魏时期崇尚简葬,陵墓内没有土丘。为何献帝墓内会有这么高的土丘呢?冯庆长解释道,相传刘协死后,山阳人奔丧,人们用斗笠、衣服托着黄土往墓内灌去,堆成了一座小山一样的土丘。当然,托土筑陵只是传说,当时或许就有土丘。汉献帝虽然死于曹魏时期,但按照汉礼安葬。
冯庆昌透露,20世纪80年代,位于陵墓东南角的汉献帝孙刘康墓遭盗,他曾通过盗洞进入,发现墓室是用小青砖砌成的,墓内土质很深,没有发现任何东西。
第一任山阳公刘协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了山阳公的爵位,直到西晋末年,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南迁建立政权,公元309年,山阳国灭亡。
修武县博物馆原馆长冯庆昌介绍说:魏明帝曾派将军为汉献帝修建陵墓,并设立园邑,任命“园邑令”管理。由于山阳公国的存在,献帝陵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刘协的后代刘康、刘瑾等也葬在了禅陵周围。山阳公国灭亡后,历代皇帝每年都派使者到汉献帝禅陵进贡。
冯庆昌指着一块石碑告诉记者,这块石碑是清雍正年间立的,其内容是针对墓地被当地人霸占的情况,当地政府特意派人对墓地进行了整修、测量,并刻上了这块石碑以资证明。
记者清晰地看到,碑文末尾有一行字:“此石为汉陵守护道士杨和顺所立。”
汉献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汉献帝陵进行了考察。
专家认为,在东汉帝陵中,只有刘秀、刘协二帝的陵墓有确切位置,禅陵是豫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在帝王陵寝制度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
2009年12月,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推荐汉献帝禅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武县文化局副局长徐松年告诉记者,汉献帝陵一旦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组织制定详细的保护利用规划,逐步将汉献帝陵禅陵打造成为以汉魏文化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和旅游景点。
灿灵简介
汉献帝陵坐北朝南,陵内有两座陪葬墓。
汉献帝陵现存土墩因历年自然、人为破坏,现为不规则方形土墩,南、西两面现直立,每边长约20米,周长100余米。土墩为夯筑,但夯层不明显,夯土中有汉代筒瓦、平瓦及卵石等。新发现的清代《汉禅陵基址碑》和《汉献帝陵碑》矗立在土墩前。
墓葬M1:位于陈陵东北130米处。当地群众称,早年该墓封土较陈陵略小,现封土大部分已铲平,残存封土直径约2米,高约1米。
墓葬M2:位于陈陵东南80米处,封土为半圆形,夯土垒砌,现高约2.5米。
汉献帝陵现存两块碑:
1、汉禅陵奠基碑:用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1.4米,宽0.55米,厚0.23米,上刻小楷“碑”字。
献帝陵在县境,古汉时建于县境北,四面各九十步,共三万二千四百余步。历代居民侵占侵占,只剩下中间一盅土,且被牛羊践踏,土地被放牧焚烧。重阳节虽有祭祀,但只是到时候喂羊的故事。现今圣帝驾天登基,历代帝王陵寝都严格检查修葺。修葺之时,恰逢贤侯陈老夫主事,亲自到禅陵丈量,用石柱明确标记,断绝当地人长期藏匿之事。绝无可能! 因为里面的丝带难以解开,所以侵占者就趁机卸下此事,然后忙着争法宠。明君胡老夫也毫不犹豫地执法,一纸批复,汉陵土地数额就定了下来。陵东玉皇庙方丈黄冠子对我说,并立石以永远纪念。我想献帝是被叛逆的曹氏父子胁迫篡位的,当了四百多年的皇帝竟然敢投降,封为公爵,当时想阻止天下人胡说八道,任由他为所欲为,等他死了,他愿不愿意光宗耀祖,恢复他的陵墓,以鼓励世人议论纷纷呢?然而陵墓的根基,宽广无边。 这想必是六朝唐宋以后的圣君圣臣为彰显正统、镇压叛乱所为。可惜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制度和体制还是埋在断脊枯草中。我路过那里,曾作诗悼念,说:读史何必生气,到头来正义还是会昭雪。汉陵春草年年绿,少有枯草荆棘生长的地方。是为废帝死后还能封为陵,也悲哀大规矩放宽了,希望他在阴间忍耐。皇帝恩泽大,延及神明,弱小的子孙得以春回大地。我们县里两位贤明的君主,心意相通,同心同德。 他们辅佐国家,公正执法,使千百年来的荒芜坟墓焕发了生机,熠熠生辉。他们也永远知道,天道公正,人心公平,地位严明,自古以来从未改变。从今往后看这繁华,可以寒了奸臣奸佞之气,可以作为有形的春秋,无声的南东。日后修史,我们皇帝在大典上超越了百王,真是无与伦比。而两位贤主辅佐的功劳,堪比日月。所以,我特为兰台之笔刊行,稿子由本县人张留基撰稿,秦采臣用朱文代笔,于清雍正九年辛亥秋九月吉日洗稿。
2、汉献帝陵碑:
碑为青石砌成,上圆下方,高1.55米,宽0.585米,上书楷书“安史之乱”。
碑文写道:清乾隆五十二年春末秋初早晨。
中间镌刻着几个大字:汉献帝陵。
落款:方城河北镇将军王朴,李实。
总之,汉献帝禅陵是东汉十二帝陵中唯一不在洛阳附近的帝陵,对其陵寝制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展东汉帝陵墓园结构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将进一步推动光武帝“无山陵”、孝明帝“不建陵”等问题的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