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
它坐落在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与雍和宫大街的交叉点上,是北京境内规模最可观、保存状况最完好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雍和宫。这座寺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原先曾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宅邸,名为雍王府。到了乾隆九年,该建筑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庙,并转变为清廷统辖全国喇嘛教事务的总部。
雍和宫
雍和宫将汉、满、蒙、藏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魅力,寺院殿宇规模宏大,楼阁高耸入云,既有皇家宫殿的华丽装饰,又保留着古老寺庙的静谧氛围。其中,紫檀木雕刻的罗汉山,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金丝楠木雕刻的旃檀佛龛,三者并称雍和宫木雕的三大瑰宝。
【新浪旅游声明】这篇文章没有得到许可,各单位与个人都不可以转载,不可以摘录,也不可以采用其他办法使用。
潭柘寺
这座寺庙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也就是公元307年,最初的名字叫做“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了它“岫云寺”的新名字。不过,因为寺庙后面有龙潭,山上长满了柘树,所以老百姓一直习惯叫它“潭柘寺”。算起来,它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老百姓都说,在北京城建立之前,这座寺庙就已经存在了。
潭柘寺
潭柘寺坐落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脚下,距离市中心三十多公里远。寺庙朝南而建,北面靠着宝珠峰,周边环绕着九座高耸的山峰,形状像马蹄,仿佛被九条巨龙所环绕。巍峨的山脉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凛冽气流,所以此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寺中老树繁茂,宝塔众多,殿阁雄伟,全部建筑顺应地形精心安排,分布得体,其间更有青竹奇花装点其间,景致十分秀丽。
【新浪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这座寺庙也称作“十方普觉寺”。它坐落于西山北部寿牛山的南边,靠近香山东面,距离城市中心大约三十公里远。寺庙之所以被称为卧佛寺,是因为里面供奉着一尊体型硕大的释迦牟尼青铜造像。这尊卧佛全长五点二米,总共耗费了二万五千公斤铜材,并且动用了七千名工匠精心铸造而成。青铜佛像呈现侧卧姿态,头部朝西面朝南,身体舒适地躺卧在一座长榻之上,左手自然放置在双腿之上,右手则弯曲起来,用胳膊肘支撑着头部。
卧佛寺
传为释迦牟尼的塑像,其侧列有十二座小像,为他的十二位门徒。这些小像的面容显露忧愁与哀伤,共同描绘了释迦牟尼向十二门徒交代身后事的场景。大殿入口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题有"得大自在"的匾额,寓意领悟生命真谛即是获得最高境界。另外寺庙当中还栽种着几棵菠萝蜜树,每当春季将尽夏季初临之时,洁白的花朵便会繁盛开放,那些花朵仿佛成百上千座精巧的白色玉石宝塔,从枝叶间向下垂挂,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致。
卧佛寺往北走五百度,就到了樱桃沟。那里是个两头窄中间宽的安静山谷,两边是挺拔陡峭的山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清澈透明,往西再走一千米,能看见两座险峻的山峰紧挨着,陡峭的山崖像刀削一样,非常壮观,这就是有名的金鸽子台。每逢雨季,可以观赏到悬崖峭壁间山水奔腾而下,构成壮观的瀑布,水花四溅,声响巨大,深秋期间,此地山林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与香山红叶齐名,堪称并驾齐驱的景致。
【新浪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