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陵寝,人们有所耳闻,据称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陪葬品,却一直未曾被盗掘,至今仍保持原状,这其中的缘由,许多人并不清楚,今天就来详细解读这一谜团,让大家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武则天的墓
若论天下帝王陵寝中哪一个最难发掘,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当之无愧。这座陵墓历经沧桑,遭受过冷兵器时期的刀剑攻击,也承受过热兵器时代的枪炮轰击。在1200多年的时间里,有明确记载的企图盗掘乾陵的歹徒多达17位。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行动,动用了高达40万之众,导致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是到现在,乾陵依然坚守岗位,始终不渝地守护着,如同许三多那样尽职尽责,确保主人武则天与丈夫李治的遗体安然无恙。
陵园仿唐都格局营建
乾陵坐落在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之上,距离古都西安七十六公里远,武则天的陵墓始建于公元六八四年,耗费了二十三年时间才大体建成,当时的风水师认为梁山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合女性,因此女皇武则天便将梁山选作她与唐高宗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乾陵建造期间,国家处于鼎盛阶段,经济实力雄厚,武则天陵墓的祭坛区域广阔,殿宇壮丽辉煌,被称作“所有帝王陵寝中的佼佼者”。唐朝初期,李世民考虑到历史上所有国家最终都会消亡,所有坟墓最终都会被盗掘,因此从他与长孙皇后的陵墓开始,确立了利用山脉作为安葬地形的制度,这项工作由知名的建筑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负责规划,武则天的陵墓则将建筑群落和雕刻群落错落有致地安放在具有“龙盘凤翥”形态的山势之中。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继承并改进了昭陵的规制,陵园按照唐都长安的样式建造,包含皇城、宫城以及外郭城三个部分,南北主轴线总长达到4.9公里。根据史料描述,乾陵陵园周长约为八十里,曾经有双重城防,内城设有四座城门,东侧为青门,南侧为朱雀门,西侧为白虎门,北侧为玄武门。根据考察人员探查,陵园内城呈方形,南北两侧墙体各宽1450米,东侧墙体宽1582米,西侧墙体宽1438米,整体占地约230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多处宏伟建筑,包括祭拜殿堂、附属房屋、环形走廊、门楼以及六十位朝臣的狄仁杰等塑像祠堂、地下宫殿等设施。
那些内部珍藏,经过多年勘探研究,一位文物专家估计至少有五百吨重,前后通道的两侧,分别有四处石室,里面塞满了唐代最贵重的物品,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通道两侧,陈列着各式金银祭器,而最吸引公众目光的,就是那件顶级国宝《兰亭序》,史籍中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临终遗嘱里被指定要放在他的头下。也就是说 , 这件珍品应当位于昭陵 , 而非乾陵。然而 , 五代时期耀州地区的行政长官温韬曾经洗劫过昭陵 , 但在他记录的盗掘所得清单中 , 并未提及《兰亭序》的存在。因此 , 十有八九这件作品被秘密转移到了乾陵。在乾陵周边地区的民间传说里 , 早已流传着《兰亭序》作为陪葬品随葬武则天的说法。
“盗墓”者纷至沓来
武则天的陵寝中藏有极为丰富的陪葬品,导致乾陵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类非法掘墓者,包括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地方官员、土匪武装以及军阀势力,更有农民军成员,纷纷携带挖掘工具前来探寻。自从武则天安葬于乾陵之日起,梁山一带就未曾平静过。最早闯入乾陵的是唐末时期发动叛乱的领袖黄巢。那位盐商带领六十万军队进入都城,肆意进行焚烧劫掠,紧接着他猛然醒悟,发觉自己已经无事可做。
剩余的乾陵材料,黄巢欣喜若狂,马上派出四十万大军,前往梁山的西边动手挖掘。这些士兵原本都是种地的,对于铁锹铁铲的使用非常娴熟,没过多久,他们就几乎将半座梁山夷为平地,从而形成了四十米深的“黄巢沟”。然而,乾陵仿佛没有入口一般,唐军随后在长安集结,发起了反攻,黄巢最终无奈地空手撤离。过些时候才察觉,那个冒充读书人的黄巢,其实根本没弄明白自己走错了路,原来朝廷特意把建筑时产生的石渣,堆放在距离墓穴入口超过三百度远的位置。
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是第二个对乾陵动手的人,他好像天生就是为了给李唐皇帝的陵墓制造麻烦而存在的。在他之前,已有17座唐皇陵被盗掘,唯独乾陵尚未被触动。然而,他的企图在乾陵这里失败了。他和黄巢如出一辙,同样率领数万大军在阳光普照时盗掘乾陵,可三次攀登均遇狂风暴雨,队伍刚一撤离,天色便立刻放晴,温韬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缘由,尽管如此,他终究没有再强行挖掘,于是就此打消了念头,武则天的陵寝由此躲过了一次劫难。
最凶险的当属第三次行动,这次派出的并非四十万军队,而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整编部队,使用的盗墓器械也非铁锹铲子,而是能轻易摧毁山石的机关枪和迫击炮。策划此事的正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他率领部众,效仿孙殿英炸掘慈禧与乾隆陵寝的行事,在梁山一带支起炉灶扎营,借军事操练作掩护,用黑色火药炸毁墓道内三层立柱,刚要入内时,猛然窜起一股浓烟,盘绕升腾化作旋风,霎时间天色晦暗,飞石走沙,七个山西人马率先遭殃,当场喷血而亡,其余兵士哪还敢继续,呼啦啦逃了出去。就这样,武则天的墓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几次偶然的情况,一些农夫发现了武则天陵寝的墓道入口。1960年,陕西省组成了乾陵发掘小组,在4月3日着手挖掘乾陵地宫的墓道部分。挖掘工作表明:乾陵地宫墓道位于梁山主峰的东南半山腰位置,整体构造由壕沟和石洞两个单元构成。壕沟深度达到十七米,内部完全填充了长度为一米二五、宽度在零点四到零点六米之间的石条。墓道是倾斜的,总长度达到63.1米,朝南的部分较宽,朝北的部分则显得窄一些,中间的平均宽度为3.9米。石条从南往北沿着坡度堆叠并相互扣合地砌筑起来,总共分为39层堆叠,在平面上可以看到410块石条,这39层大约耗费了8000块石条。
石条之间以燕尾形细腰铁栓板连接加固,上下部分钻孔,用铁棍穿过,再注入熔化的锡铁液,使石条与铁液结合紧密。这种施工方式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中“乾陵玄阙,其门用石头封堵,石头的缝隙,用铁水浇铸使其固定”的描述相符。此外,研究人员在陵墓周边未发现任何盗墓洞或破坏迹象,因此确认乾陵是唐代所有帝王陵中唯一未曾被盗掘的。
武则天极擅长借助岁月征服对手。她14岁进入皇宫,经过18年努力获得皇后头衔,接着又耗费35年登基称帝,离世后更以1200年光阴印证了自己陵寝的牢固和影响力的恒久。就连郭沫若先生辞世前,仍牵挂着乾陵的发掘事宜获得中央许可。由此可见武则天不仅生前统治天下,死后更令历史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