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惊梦:武则天何以“千年不破”?
世间最难守护的,首有钱财,次有墓穴。权力斗争之地,尽是人心叵测。哪位君主不忌惮死后遭人挖掘?唯独武则天不信此说。他人将陵寝藏得如同鼠辈般隐秘,她却坦然告知世人自己长眠何处,仿佛蓄意与上天对赌:你们若想盗掘,便来试试——能否攻破我的乾陵?
回想那个夜晚,天空漆黑,雨声淅沥。武皇已经意识到大势已去,临终前立下遗言,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显。在那之后,她再无其他举动,静静地躺着离世。她的呼吸变得轻柔,仿佛细如丝线,最终在史书中只留下一个极为简略的记载,被称为“薨”。
李显这个儿子,内心恐怕是百感交集吧。他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一处,声称风水极为优越——乾县北方有一座浑圆无瑕的山,“天作之合”,仿佛命中注定的安息之所。陵墓的名称也十分雅致,乾陵,听起来如同片片未散的云雾缭绕。两位帝王同眠于此,被一座山守护着,堪称中国仅有的“夫妻皇帝陵寝”。然而,你也可以想到,这样的地方,总是被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唯恐有人觊觎。
新君刚刚下葬,修陵的匠人们就销声匿迹,了解内情的人没有一个能活下来。但是武则天却要故意透露消息:乾陵的位置,谁都知道!朝廷中甚至有官员劝说她,认为应该效仿秦始皇,把陵墓地点隐藏得严严实实,不让外界知道。武则天面带微笑——确实如此,表情中透出几分机敏——她确信自己的安排毫无破绽,乾陵山体完整严密,存在隐秘通道可供往来,任务完成之后便彻底封闭,接着用石门配合铁水填塞缝隙。她自问,有谁能攻破这防御工事?
这种坚定,源于地势。你瞧瞧,遍访一座关中圆山,石块堆砌得严严实实,并且用铁液填满了缝隙——这是什么造作?传闻乾陵的主门,就是这般牢牢封存着。武则天不倚仗天意,她只倚重匠人的雕琢和自身的权势。她断定,乾陵能够守护成都无数代唐人的夙愿。
命运难以预料。盛世终究会走到尽头。当黄巢这类人物作乱之际,乾陵也无法幸免于难。黄巢原本是个读书人,志向远大,却屡次科举落第,心中充满怨恨。他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时,可曾料到后来局势如此萧条?等到他四处征战,部下兵马众多,粮食供应成了首要问题。有人提议,唐代陵墓陪葬物数量巨大,足以构建一座城市,建议挖掘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以此应急。
这个计划宏伟且隐秘,当黄巢逼近咸阳时,他决定冒险一试。抵达乾陵后,他震惊地发现,这里并非预想中几亩地的小墓穴,而是一座山峦。林莽深密,岩石坚硬如铁。当地村民告诫他此地“神圣”,不宜妄动,以免招致灾祸。你难道会以为他会听从吗?他年少时的愤懑与怨恨,早已与腐朽的王朝一同在心中腐朽不堪。
数十万劳工投入施工,一铲一铲地掘进,刨出来的尽是岩石而非土壤。所谓墓穴通道、入口位置、陪葬珍品,连丝毫痕迹也未发现。黄巢并非迷信之人,变换了挖掘路径,依旧毫无进展。他麾下征集了无数劳力,然而对于逝者最为顽固的守护,有时人类力量难以撼动。战事紧迫,时间不容等待,长安城外的军事行动催促着他,他只得率军转移。武则天与李治,终究再一次借助黄巢军队的威势,守护了陵寝的隐秘。
后来的情况完全失控了,黄巢的军队抢夺财物粮食时比强盗还要凶狠。在那些时期,乾陵附近几乎没有任何盗墓者敢靠近,人们传言说是因为山神震怒,黄巢正是因为触犯了陵墓才从胜利者沦落为失败者。这些说法在老年人的讲述中流传,最终变成了人们不敢触碰乾陵的禁忌。
然而世间不乏胆敢妄为之人。五代时期温韬,将十七座唐陵尽数掘开,最终将视线锁定乾陵。他率领数万人马在山脚扎营,毫不掩饰意图。不过入夜之后,帐篷中传来阵阵女子的哀泣声,时断时续。倘若只有少数人听到,或许可以归为幻听;但如此多人同时听见,并且感到恐惧,情形就变得十分怪异了。温韬并不迷信鬼神之说,便让士兵们安心歇息,承诺次日继续动工。施工刚开始的第二天,天空突然变了脸,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仿佛事先没打招呼。紧接着好几天,只要一干活,老天爷就发威,又出了人命,连最敢闯的也害怕了,温韬不得不离开。
从那时起,乾陵仿佛被施加了某种保护,无人胆敢靠近。无论将其视为迷信,还是归结于巧合,总之乾陵的珍宝,历经千年始终未被窃取。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到了民国初期,爆炸物已经变成了军队的重要武器。军阀孙连仲认为古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乏精良的装备,于是他带领几万名士兵和大量的爆炸物,对乾陵发动了猛烈的开挖行动。你能否想象得到?爆炸物虽然让山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却依然未能找到墓穴的入口。他们甚至开始怀疑,乾陵是否只是曹操设下的假坟墓,或许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墓穴,而只是一个用来迷惑世人的伪装之地。
等到新国家成立之后,一次修路爆破工程,无意间炸开了乾陵的石条,一个年轻力壮的工人贺社社发现这些石料很不寻常,上面还刻着许多看不懂的符号,文物管理部门一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激动得要跳起来,认为终于有机会见到传说中的武则天陵寝,谁不渴望亲眼见识一番呢?可惜当时的技术条件非常有限,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受到损害,只能将石条原样封存起来,只留下一些守卫人员,让这价值连城的千年宝藏,一直悬在所有人的心头。
乾陵是个难解之谜,是个吸引人的目标,是个映照现实的镜子。远处的景致,更像是披着传奇色彩的面纱。譬如黄巢沟,那是黄巢当年盗掘陵寝时留下的沟壑,岁月的侵蚀,让石壁变得异常光滑,能够清晰地照出人形。
最为奇特的是那座“无字碑”。据说此碑乃武则天所立,本应刻录其赫赫战功与卓越建树,然而碑石之上却空无一字。有传言称,她本欲落笔,却不幸在未及动笔时便离世了。亦有更为引人入胜的解说,认为她虽手握重权,却深谙功过是非难以定论,因此选择将评判的权利交予后世之人。
这块无字碑体型庞大,据称单块石材就重达数吨,古代人是如何将其运上来的?有说法称它原本就是山中的一块天然巨石,工匠们就地取材,直接进行加工。若深入推敲,其规整对称的形态确实非同虚设。
另外还有那些“无头石像”。有人称,石像原本就没有头部,目的是为了震慑盗墓者;有人则说,后来头部被毁坏了,因为村民听了“有外国人搞迷信活动”的传言,在夜间毁坏了雕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根本没人能说清楚。
那些神话故事和古代遗址,好比一堆尘封的旧物,积着薄尘等待有人去整理。你路过乾陵大门时,会联想到帝王生涯、权力斗争、神秘信仰、能工巧匠、盗墓贼,每一层都隐藏着未解之谜。地下墓穴中的陪葬品究竟是什么模样?如果未来真的能够开启墓门将其展出,全球民众恐怕都会抢着前来参观。
偶有思忖,武则天选定此处宝地,莫非存了些“万古长青”的玄机?又或者,她内里也在叩问:吾辈传奇,能否经受住来者细查?抑或,恰似那无字石碑所昭示——功过是非由人论断,任凭后人评说去吧。
乾陵的表层已显神秘,其内部或许更为深奥难测。传说纷纭,经久不衰,此陵并非每次都有幸者得以探访。这般景象,你难道不觉得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