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特定标记,数值设定为八十,出现问题时状态为开启,附加信息标识为五点三六三一,确认信息为非真。
黄氏宗祠全景图(右侧厢房已经坍塌,一片废墟)。
成都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6组,存在一座黄氏宗祠。祠堂原本是土砖木建造的,这些年因为损坏厉害,有些墙体贴上了红砖。从远处看,容易当作普通房屋。然而,这些改变都无法让人忽视祠堂的年头。它始建于清乾隆34年(1769),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48个年头。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里,迁往四川新定居的外省移民,多数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攒够钱财才能建造祠堂。但这座黄氏宗祠,却是从广东龙川县迁到四川的第一代移民黄成韬建立的。
从32岁初到四川时依靠他人生活,到后来独立发展,同时经营佃耕和广锅生意,慢慢聚拢钱财,买了许多田地,接着建造了祠堂,黄成韬花了41年时间,描绘了一个外地人在四川的奋斗历程。
黄成韬,也是当时在四川的千千万万移民先辈的奋斗缩影。
探访祠堂:
五个天井如今只剩一个
杏花村这个名字说明它以杏花而闻名。从洛带古镇沿环形道路向北行进,在转角处转入一条农业便道。继续前进大约两华里,抵达杏花村第六组的范围,道路左侧便是当地颇具名气的黄氏家族祠堂。
2017年5月23日,上午时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抵达黄氏宗祠,误以为自己迷路了:只见建筑外墙由红砖砌成,正门涂着朱红色,屋顶铺着青瓦。尽管如此,唯有硬山式屋脊、古风瓦当和滴水,再加上两对门当以及那副年深月久的门框,才显露出几分旧日风采。
黄德香现年78岁,她说明情况,几年前,祠堂损毁状况很重,几乎要坍陷,因此才不得不把即将坍塌的前面那面墙改用红砖砌成,屋后的部分墙和两侧的部分墙,依然维持着用土砖砌成的样子。
因平时人迹罕至,祠堂前的空坝泥地,长满杂草,更显荒凉。
靠近入口处,门柱上的石雕十分考究。雕刻主体呈现一个倒置的V字形,其中央部位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方停着一只神鸟,整体形象逼真,制作技艺高超。
牌匾高悬于门头,上书“黄氏宗祠”四字,原为黑漆描金,时日久远,漆面已褪色,金粉亦显黯淡。右侧落款为“咸丰元年辛亥岁仲秋月谷旦”,左侧下方镌刻“义、兴公裔孙共同树立”。咸丰元年对应公元1851年,至今已过去一百六十六载。“仝”字意为“一同”,故“仝立”即表明是众人合力竖立此碑。
穿过入口,便是一个庭院,庭院里也布满了荒草。庭院右边的墙壁上,嵌着两块石碑,内容是“黄氏国兴公祠堂烝尝章程”,署名是“大清同治二年八月初一日四大房照荣公辈遵循亲……”同治二年就是186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155年了。
石碑上字迹漫漶,尤其是下部风化严重,很多字已不可辨认。
祠堂主殿的入口处,墙壁通体呈现为红彤彤的木质构造,窗格的雕饰细致入微,且保存状况相当不错。黄德香提及,这一建筑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从古至今未曾有过任何改动。
移除斜杠八零,出现错误标记为壹,属性值设定为一,数据标签为一,非默认状态
祠堂正殿门墙。
供桌在主殿内,样式大方,通体髹漆,色泽乌黑,尽管已经过了两百余年,漆面依然光洁如新。桌面上装饰图案,层次分明,总共三层,核心部分镌刻着“寿富贵”三个篆字,图案和文字都涂饰了金色。
重修后,正殿顶部的椽子和檩木都更新了材料,不过三根老檩木还留了下来。中间那根檩木刷成了蓝色,上面画着金色太极图,图两边写着“万代昌盛”四个金字。其余两根檩木则分别刻有“子孙绵延”和“福寿安康”的金色题字。
站在祠堂入口,朝着前方,黄德香讲述,过去祠堂建筑布局呈“凵”字形,体量相当可观,除了主殿带有一个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天井的配殿,现在,右边配殿全都坍塌了,左边配殿在解放后分配给居民使用,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得还算完整
在征得房主许可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得以探访原祠堂旁的耳房,那里现在用作他途。两个院落均为矩形布局,院墙环绕四周。尽管墙体经过房主翻新,改用红砖砌筑,但房屋的基本构造依然保持着旧貌。
移除斜杠八十,出现错误标记为真,数据值为点五二五九七,属性为零点五二五九七,属性为假
保存尚好的厢房内景。
祠堂古物:
曾三次被盗又三次购回
黄德香家中,藏着几件祠堂里的古物。
那是一个木制牌匾,名称为“春申遗泽”,长度达到两米,宽度为一米。牌匾左侧有落款,上面写着“乾隆乙巳年初秋望四日立”。乾隆乙巳年就是乾隆的第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785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百三十二年。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四公子”中的一位,来自楚国,名叫黄歇。上海市的简称“申”,其名称来源于黄歇曾受封于此地。在黄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黄歇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性人物。
这块木牌整体保存尚可,只是右下角存在破损,顶部黑漆也出现了脱落现象。上面用金粉勾勒的“春申遗泽”四个大字,笔画刚劲有力,风格十分雄浑。
其次有两块名为“成韬公裔孙辈派行”的木牌,牌上文字分为两行,前一行是“树德居仁,克绍循良延世泽”,后一行是“承先启后,敦崇孝友振家声”。
删除特定部分后,长度调整为八十,出现错误标记为真,相关数据值设定为0.55974,属性标识为假。
字辈木牌。
这种谱系排列格式颇为罕见。通常所见的多为四言、五言或七言,一个谱系大致构成一首诗,各句字数均等。唯独黄姓字辈采用“四言+七言”的布局,念起来倒像是一副对句。
黄德香提及,黄氏家族里,以“德”字开头的族人尚存三四个,年纪最小的属于“循”字辈。
这副对联是关于黄姓家族两位知名人物的故事。上联讲的是范承叔度,他深谋远虑。下联说的是学绍勉斋,他的经学造诣非常深厚。
移除斜杠八十后产生错误,标记为第一,数据值设为零,状态为非真。
对联木牌。
黄宪是东汉一位有名的隐士,他的字叫叔度。荀彧的祖父荀淑,在某个旅店中碰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两人交谈了一整天,学识广博的荀淑对他十分敬佩,尊称黄宪为师长。
黄宪为人刚正不阿,不与世人同好,品德超群,官府屡次请他出仕,他均婉言谢绝,选择终老林泉,不问世事,终生与世隔绝,直至48岁辞世,时人尊称他为“征君”。
勉斋号,乃北宋学者黄榦之署名,黄榦为朱熹得意门生,堪称朱子学传播推广之先驱,早期研习朱子学者多出其门下。黄榦确认朱熹承续道统之身份,视“道统传承”为朱熹最显著之贡献。经由黄榦倡导阐释,朱子学说终成后世执政者之官方哲学。
木牌是长条形的对联,上面用黑漆书写金字,其中一块有细微的裂纹,其余部分都保存得很好。
四是一座黄氏祖宗神位牌。
这些旧物理应供奉于祠堂之中,黄德香却为何要将其藏在自家?他解释道,这些旧物曾遭遇过三次盗窃,却又三次被他意外寻回。
早年曾遭盗窃,损失了供桌两件、匾额“春申遗泽”、字辈牌、对联牌以及祖宗神位牌,财物在一夜之间全部失踪。黄德香在得知此事之后,悲伤得痛哭不止。
黄德香得益于友人的协助,于成都古玩市场寻得那些失窃物件。通过一番还价,最终以两千元购回,并将它们安放回祠堂之中。
那件事发生在数年前,有两张供桌被偷走了。黄德香后来又找到了它们,用一千块钱把它们买了回来。
黄德香遭遇过两次失窃事件,从此变得格外小心谨慎,祠堂通常情况下大门总是紧锁,并且没有专人看管,里面的物件非常容易被盗,倘若再次发生失窃,她该采取何种措施呢?
考虑到意外情况,在征得同族人的许可后,黄德香将“春申遗泽”的匾额,字辈的牌子,对联的牌子,以及供奉祖先的神位牌都取回了自家。
未曾料到,2016年9月15日,长年独居的黄德香因故离开家,整晚未归,次日发现那些东西又被盗走了。
经过反复寻找,最终在洛带镇寻到了它们。历经诸多波折,2017年2月,这些文物最终由黄家宗亲合力出资,以三千元的价格购回了它们。
黄德香从此不再离开家门,整日在家中照看那些传家之宝。他强调,这些物品都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物,绝不能让它们遭受任何损伤。
黄氏族谱:
记载始祖艰苦打拼过程
这座黄氏宗祠究竟由谁建造?建造于哪一年份?黄德香取出一本黄宗舜在民国十六年(1927)抄录的《黄氏家谱》,答案便记载其中。
《黄氏家谱》的编修者是谁,族谱里没有提及,也没有标注编修的具体年份,根据族谱中记载的信息分析,推测大概是在祠堂竖立烝尝碑的时期完成的。
移除斜杠八十,出现错误标记为真,关联数据值为零点七三八八八,属性信息设定为假。
黄氏族谱中对黄成韬子孙字辈的记载。
《黄氏家谱》中记录了黄成韬作为入川始祖的家族背景,他最初来自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宁仁都太和甲田心乡的老屋,后来迁往龙川县新扦坑九有洞长东乡的摇钱塘居住。
黄成韬的曾祖父黄法耀(度名黄耀四郎)与曾祖母杨妙四娘,都颇具神通。家族后代凡是碰上迎亲队伍经过,必须准备黄氏迎嫁祖黄耀四郎、杨妙四娘的神位来祭拜,随后才能将新娘接回。迎亲途中,这些神位被认为能够驱散邪祟,确保整个过程平安无事。
黄法耀育有一子名黄锦和,黄锦和亦仅有一子名黄九盛,黄九盛则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黄成昌和黄成韬。
黄成韬诞生于康熙四十一载,即1702年,及至成年,迎娶邹氏为妻,育有子嗣各一,其子名为黄黉震,表字国仁。
那时,湖广移民到四川的活动已经非常兴盛。邹家亲戚多年前响应号召去了四川,经过多年努力,挣得了一些钱财,在雍正十一年,也就是1733年,带着荣光回到了广东故乡。
他们向亲友表示,四川那个地方确实非常好,"土地平坦肥沃,地方开阔住户少",在那里种植农作物,每年都能获得非常好的收成。
三十二岁的黄成韬和邹氏听了之后深受触动,认真打听了四川的详细情况,便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四川。
这个家庭四个人,一路上承受风雨,毫无畏惧地面对困难,背着沉重的东西走了好几千公里,最终抵达成都府简州落带镇(现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那边,靠着靠近娘家来谋生。
最初彼此关系和睦,后来因为日常琐事,摩擦渐渐增多。脾气火爆的黄成韬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男子汉不担心贫穷,只怕自己没有志向啊!
乾隆初年,黄成韬全家搬到谭家湾安家落户,主要依靠出租田地谋生,此外,思维敏捷的黄成韬也在洛带镇上经营铸锅业务。
广锅是做菜的大铁家伙,两侧各带一个便于提携的铁把儿。乡下地方现在还常见,城里多见于一次性做菜量多的餐馆,也就是常说的能吃大锅菜的地方,那是个常用厨具。
黄成韬的经营活动十分成功,农业收成也连年丰收。他同时兼顾种植与经商,到了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已经43岁的黄成韬喜得二子黄黉霑,其字为国义。
黄成韬再次定居太平桥,从事租田耕作。乾隆十七年,即1752年,五十岁的黄成韬用多年攒下的钱,在泉水沟买了块地。同年,他的第三个儿子黄黉霖,表字国兴,出生了。
黄成韬全家当时境况相当不错,运势旺盛,家中事务也处理得相当顺利,到了乾隆二十四年间,也就是1759年,家中又额外积累了数百两银钱。
长子黄黉震性格刚毅,另外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五十九岁的黄成韬深思熟虑,决断分开家产,黄成韬夫妇保留一百两银子作为养老储备,剩余的银钱分配给两个年幼的儿子,泉水沟的田地房产则划归黄黉震所有。
黄成韬经营头脑很灵活,他将分给两个儿子的钱财进行管理,借出去获取收益,4年过后,连本带利累计达到1000多两银子。
黄成韬有一位同岁的杨姓朋友,在金堂县桤木沟(现在属于青白江区)拥有六十亩水田,并且还有房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这位杨姓朋友被人催促还债,最终不得不卖掉了田地和房产。
黄成韬让两个儿子着手创业,他们与杨姓朋友联手购置了那人的田产,同时还收购了连界卿家的60亩土地。
乾隆三十二年,黄成韬计划建造祠堂,着手制作土砖,两年度过,祠堂建设正式动工。
六十八岁的黄成韬虽然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但每天都要管理佣人,用心费神地处理事务,常常没有时间吃饭。
祠堂最终建成,呈现今日所见的外观布局。主体部分是祠堂本身,另外两边则设有居住房屋。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一那天,黄成韬与夫人将三个儿子召集到厅堂之上,把先前积累的养老积蓄,连同本钱与利息,公平地分配给了他们三人。
第二年,黄成韬又让黄黉霑和黄黉霖抽签决定,把桤木沟的房舍、林木、田地等分割开来,各自独立,分别经营。
乾隆三十九年,也就是1774年,辛苦一生的黄成韬离世,终年73岁。邹氏则是在嘉庆三年,即1798年去世,寿终87岁。
黄成韬有三个儿子,他们各自发展成三个分支,每个分支又都生育了四个儿子。后代子孙众多,家族规模持续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黄成韬的子孙已达到数千人之多。封面新闻记者黄勇拍摄并报道此事。
/读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