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限,思念无垠。
陵园公墓承载着生者的无限思念。
提及此处,多数人的脑海之中最先映现的景象,无疑是设计风格一致且排列井然有序的墓碑。
近期上映的影片《保你平安》里,韩露与其男友的心形墓碑设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墓碑的固有认知。
墓碑也可以如此温馨。
墓碑有设计师吗?有。
清明时节,潮新闻记者踏入杭州半山之畔的安贤陵园,对这个与众不同的设计师展开了一次深入的探访。
她的初心是让告别变美丽,让墓园变公园
这几天的雨水,让陵园多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4月4日正午时分,清明节前夕仅剩一日,恰逢工作日。陵园内前来祭奠的游客稀少,整个陵园显得格外宁静。
小茶(化名)的办公室就位于办事大厅的一楼。
这间办公室很整洁,煮着茶,有着淡淡的茶香。
一边的柜子上,收纳着不少盲盒玩偶。
初见小茶,她显得有些疲惫。然而,一番交谈下来,便能明显感受到她对设计的热爱,还有那股难以捉摸的俏皮与灵动。
小茶是80后,杭州人,大学读的美术学专业。
依照常规的安排,她毕业之后理应投身于学校美术教师的工作,然而她却觉得这份职业过于单调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毕业后,她于2002年决定踏入安贤陵园。彼时,她并未深思熟虑,仅仅觉得这里环境宜人。她原本以为,这里能够避免加班的困扰。然而,现实却让小茶未能摆脱设计师加班的宿命。自今年年初至今,她几乎从未按时下班。
初至此地,小茶成为了独此一人的设计师,主要从事广告设计领域的工作;在那个时期,墓碑设计极为罕见,即便存在,也不过是对于墓碑上照片的简略修饰。
那时安贤陵园的墓碑,和大家记忆中的一样:板正。
为什么要来墓地工作?
墓地实则具备两项主要功能——安葬与纪念。尽管我们从事的是与死亡相关的职业,然而,与生者的互动才是我们的常态。我们期望通过精心设计,凸显墓地的纪念特性,使告别仪式更加温馨,将墓园转变为一片公园。2010年左右,小茶完成了从广告设计师到墓碑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等待墓碑设计的过程中,有不少人自我释怀了
80厘米长、50厘米宽,这就是一块标准墓碑的大小。
在这片土地上,儿童与老人,子女与父母,医生与教师……各式各样年龄、身份和职业的平凡生命,皆在此安息。尽管他们各自拥有的空间仅有0.4平米,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什么样的设计是最合适的?
答案往往就在逝者和逝者家属那里,这需要小茶用心去感知。
有一次,客户是一对年轻的父母,逝者是他们十几岁的女儿。
孩子自出生便被确诊为罕见疾病,自幼便未曾站立过。尽管夫妻二人想方设法,但孩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当他们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旧会泪流满面,然而,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内心已经逐渐放下了悲伤。
父亲为子女创作了一首诗,期望能将其镌刻于墓碑之上,小茶便提议他亲笔书写,不宜采用机械而缺乏温度的打印字体,“爸爸回应道,自己已许久未曾提笔,得回住所重新练习一番。”
连续书写了一周,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页用楷书精心誊写的诗作,小茶被要求挑选其中几首,“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诗篇都十分出色,然而爸爸却反复强调,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好……”
字迹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孩子的照片却成了新的难题。由于孩子生病,家中未能找到一张孩子睁开眼睛的照片,而大部分照片中孩子都是躺着的。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躺着并无大碍,那就让孩子尽量舒服些吧。
最后选了一张孩子睡着的照片,就像她长眠在这里一样。
夫妻俩在后来的一次扫墓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墓碑前多出了一个花篮,于是他们好奇地询问是否是园方所放置的,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有人觉得孩子十分可爱,因此特意摆放的。”
在和逝者家属接触的过程中,小茶感觉往往年轻人情绪更激动。
在很久以前,一对新婚的年轻夫妇刚刚取得驾驶资格证,却不幸遭遇了交通事故,妻子不幸遇难,“在交谈之际,丈夫的身体尚未痊愈,满身伤痕,言谈间不禁泪流满面。”小茶为妻子的墓碑背面精心设计了一整面的白色玫瑰,那是她最钟爱的花,“当丈夫看到设计图时,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小茶也遇到过,被下了病危通知觉得自己时日无多的年轻人。
即便身体感到不适,许多人仍需亲自参与从照片到设计的全过程。小茶还记得,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上手术台前,他总会仔细查看自己的墓碑,只有看过之后,他才能感到内心的安宁。
为了彰显照片的韵味,影雕工艺通常采用纯手工打造,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不少人在等待中找到了自我安慰,他们或许会这样说:“就这样吧,无需再作修改了。”
老年人更为平和,往往会很平淡地说一些他们过去的故事。
在挑选墓碑样式时,我们更愿意尊重已故之人的偏好,例如一对伉俪,若夫人先行离世,先生便坚持要强调夫人的形象,于是我们便设计了一只天鹅作为墓碑的象征。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曾向先生提出疑问,担心墓碑的设计是否会显得过于女性化。然而,先生却微笑回应:“只要我太太喜欢,这样的设计就很美了。”
泰戈尔中国弟子魏凤江的墓碑设计渲染图
陵园设计团队中,有不少的90后95后年轻人
生态葬法的普及使得草坪葬、花坛葬等新型葬法逐渐流行,小茶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陵园设计师,专注于园区内的景观规划工作。
近期,安贤陵园新设的“记忆之森”生态葬墓区,正是由小茶及其伙伴们共同设计的杰作。
过去我以为,想要缅怀亲人,就必须来到某个特定的地点,但实际上,只需瞥见与父亲共同制作的千纸鹤,或是奶奶曾经赠送的糖果,不经意间便会在心中涌起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茶寄望于通过千纸鹤、小纸船等创意设计,将这些作品作为承载美好回忆的媒介,让这些记忆得以延续。
当然,这样的精巧构思为陵园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氛围;目前,我们在园区内规划了环形绿道,并巧妙地增添了众多景观;因此,陵园已不再仅仅是安放逝者之地,它更变身为一片充满纪念意义的公园。
近年来,涉及殡葬题材的影视作品频现荧屏,吸引了不少年轻一代投身于这一领域。目前,由小茶带领的陵园设计团队中,聚集了众多90后、95后的年轻才俊。
年轻的设计理念也融入到了墓碑设计以及陵园景观设计中。
安贤陵园正致力于打造中的网络虚拟墓园,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构建了线上祭祀平台,使得家属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在线上追思故人。目前,该平台已成功还原了首位逝者的AI影像。(详情请点击)
然而,面对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以及玻璃砖、瓷片等新型建材,这位从业超过20年的茶艺师感到压力颇大。
小茶秉持着“常学常新”的理念,即便不在职场,她亦如其他设计师那般,会频繁光顾各类艺术展览,诸如造物节等跨领域展事,以寻觅灵感之源。此外,她亦会频繁造访不同的陵园,因为“每座陵园都有其独特的前沿发展轨迹和特色,总能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之处。”
身为陵园的设计师,你是否曾遐想自己墓碑的样式?小茶略作沉思,说道:“我从事设计工作一生,心中所求的最终安息之地,不过是一块朴素的石头罢了。”